《绘画与欲望》(Painture et Désir)来自于1972年12月9日利奥塔在巴黎索邦大学所做的以“绘画与欲望”为主题的演讲,讲稿在演讲之后没有立即发表。在这次演讲之前,利奥塔刚刚修改和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话语,图形》(Discours, figure),他从捍卫图形的立场出发,转向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结合当代艺术创作,建构了独特的艺术理论,即以力比多经济学为基础的“欲望装置理论”。《绘画与欲望》总结了《话语,图形》中提出的一些实质性观点,并采用了他的著名文章《塞尚的弗洛伊德》(Freud selon Cezanne, 1971年撰写、1973年发表)的中心脉络,阐述了这个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方面,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含有当时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模式,但利奥塔在文章中强调了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Benveniste)关于“叙述”与“话语”之间的区别,并且直接受到本维尼斯特的启发,移用了“装置”(dispositif)这个概念。利奥塔在《话语,图形》中已提出了许多与语言有关的“装置”,通过《绘画与欲望》以及随后的《作为力比多装置的绘画》(La peinture comme dispositif libidinal, 1973),利奥塔对绘画进行了力比多装置的研究,提出罗马绘画、15世纪绘画和塞尚的绘画,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力比多装置。即使绘画艺术中变动的构图控制了图画的铭写,但这些装置还是体现出稳定的力比多投注与回收的循环。利奥塔反对现象学在“凝视”概念中给予“指称”(désignation)以太多的特权(指称代表着参照物的维度),以及把“在场/缺席”的铭写作为理解绘画的重要模式(作为感知的模式),利奥塔倾向于在力比多经济学的基础上思考不同的绘画模式。在绘画对观看与凝视的设定中,弗洛伊德所说的欲望循环如何转换为马克思在生产和消费循环中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围绕物质的生产理论,被利奥塔利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改造为围绕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力比多理论。力比多结构标志着现代绘画是从塞尚开始的,同时,利奥塔在这篇文章中清晰阐述了力比多装置的矩阵图形,这个装置既是绘画的,也是政治的。在同一时期,福柯、德勒兹也相繼采用了“装置”这个概念。新世纪以来,阿甘本在《什么是装置?》中对“装置”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