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反而言之,一时代之文学,或隐或显,都在形塑一时代之文化风貌,构造一时代之精神质地。在一个长时段的文化形态中,阶段历史的终结与重启,在文学文本中往往表征成旧与新的过渡、光与影的变换,于叙事的敷衍及最后的终局之间埋下隐喻,昭彰历史的寓言,喻示变迭的征兆。小说的终结,可以是故事的尾声,在不同的意义参照中,也时常隐喻为历史的终结。尤其是长篇小说,在历经长久的铺设与周旋之后,最后将故事和人物推向一种境地,或推衍一重境界,从叙事语式、結构形态,到人心转圜、故事收束,蕴蓄其间的,是历史的讯息与未来的动向。
纵观百年中国,跌宕曲折,家国天下的文化抱负,在感时忧国的文学叙说中,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一个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铺衍与现代历史的开阖之间,常常是若合符节的。时间的闭合与开始,时常潜藏在叙事的缝隙与小说的终局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结局可以是封闭的完整的,也可以是阙如的和开放的,无论怎样的结局都在长篇小说的呼吸吐纳中,映射着现代中国的暗夜与黎明、陈腐与新生。革命、阶级、性别、语言、形式、未来……在百年中国每一处意义链锁的接合处,长篇小说对历史的潜行、浮动与升腾,都展露出深切的呼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小说经历了现代之发轫,小道之术糅进宏大话语,文化政治与审美经验彼此缠绕纠葛,在现代小说的百年发展史中,呈螺旋式盘桓上升之势。发轫之初的现代长篇“狭邪小说”《海上花列传》,写尽了十里洋场的男女情爱,小说最后,赵二宝苦等史三公子而不得,于一通梦魇中收束了故事,“二宝一想,似乎史三公子真个已死。正要盘问管家,只见那七八个管家变作鬼怪,前来摆扑。吓得二宝极声一嚷,惊醒回来,冷汗通身,心跳不止。”来自传统世界却又在销金蚀骨的上海陷溺于现代情欲的赵二宝,痴痴爱爱,混混沌沌,饱尝人世悲欢,更见证了传统失序与伦理崩颓。韩邦庆笔下,黑暗的闸门冰冷而坚固,始终未漏半点微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莫不如是。近现代以来,在小说界革命之语境下,诗文正宗的历史面临终结,抒情时代的式微与新叙事形态的发端,生成了现代文学崭新的想象维度,也宣示了百年中国小说的历史征程。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论,勾勒维新已就之蓝图,小说由是呼吁“一国之人”脱离“睡梦里头”,“担荷”家国兴亡之责任。梁任公以唤醒的方式,终结浑噩过往,启示光明未来。然而,小说五回而终,其未完待续之“断尾”,似乎构成了某种历史的隐喻:理念的辩术,终究无疾而终;维新的运命,到底风雨飘摇。
于是,历史不得不付诸真正的革命。20世纪30年代,理论的概念的主义的论争仍甚嚣尘上,然真正贴近中国土地的无产阶级,以雄辩的姿态,试图终结喋喋不休的理念争讼,开掘新的革命想象。茅盾的《子夜》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者的诉求得以昭示,小说再现了资本家与无产者的争夺,最终以前者内部的裂变和崩溃告终。小说最后,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金融战中兵败山倒,向在工厂压制工人的屠维岳下令全厂停工,随后商讨外出“避暑”,其间隐约透露出外界的革命形势:“牯岭也是好的,可没有海风,况且这几天听说红军打吉安,长沙被围,南昌,九江都很吃紧!”《子夜》投射出来的政治立场与阶级状况,提示着山雨欲来的革命战争正在席卷30年代的中国,吴荪甫最后的败北,也似乎宣告了一度立于历史中心的资产阶级时代的终结。
不仅资产阶级话语在新的历史情势下休止变换,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知识分子的意义格局,也遭遇了破裂、转化与更迭。20世纪40年代,钱钟书的《围城》横空出世,从知识分子内部瓦解了自身的话语和权力,喻示了20世纪启蒙主义历史的终结。《围城》的最后,半生跌宕飘零的海归方鸿渐,在风雨飘摇的时局情势中回归人间烟火,与孙柔嘉喜结连理组成家庭,却又难以抵御生活现场鸡零狗碎的冲击。在时代之大历史与自我的小世界中,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认知结构的崩塌和文化理想的溃退,尤其是在生活情感与革命政治的多重挤压下,五四以来凝聚起来的启蒙气象,在方鸿渐们的身上消散殆尽。同样是20世纪40年代,历史的视角从国统区移至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从外部质疑并试图改造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话语。1948年,《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长篇小说重新调整了写作的视角和焦距,并延及之后数十年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实际走向。
可以说,新的价值取向和意义系统,随后开始在共和国文学中开枝散叶。杨沫的《青春之歌》实践了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成长理念,试图超克五四以来的精神启蒙,进入新的话语空间和精神场域,以完成革命主体全新的成长蜕变。小说再一次展开了幻梦的复杂与觉知的曲折,林道静在懵懂之中开始了她的革命之旅,小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说起,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一直贯穿人物的生命行止。徘徊、挣扎、成长和蜕变,在革命超乎启蒙的叙述中,现代知识分子实践着自我的精神成长。同样是梦与醒的革命咏叹调,林道静不断惊梦与觉醒,也是她最终一步步发现自我、走向革命的精神史和心灵史。与此同时,《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等红色叙事,却进一步终结了《青春之歌》及之前的知识分子表达,直接聚焦工农兵和革命者,以特定的创作铁律和意义规训推进革命叙事。直至十年动乱中浩然的《艳阳天》《星光大道》,将社会主义文学谱系下的长篇叙事推向了极致。
新时期以来,一大批中短篇小说揭开新的历史面纱。对于长篇小说而言,其在形而上的层面终结极端年代的方式,是重新审视权力的崇高、质询历史的威权。余华的《活着》尽管以“活着”为名,但小说却处处是宿命般的死亡,最后福贵向死而生,拉回一头同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现实的“余数”映射的是历史的残酷。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宏大伟岸的历史形象不断遭遇解构,进而露出凶悍残忍的面目。在白、鹿两大家族及关中白鹿原的现实境况和时代遭际中,时间的更替不再显得中性而随和,王德威在《历史与怪兽》中提到:“在一个向往启蒙革命的世纪里,暴力的怪兽早已以更细腻的方式,深入我们生活的肌理间,而我们却可能居之不疑。”[1]历史从被建构、被书写的客体,化身为有血有肉的怪兽,将所有人事吞咽揉虐,呈现出鲜血淋漓的本性。白鹿原居民维系了成百上千年的乡土生活,在20世纪的战争、革命与政治巨变中,被撞击得支离破碎。而同样写于世纪末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为“词”作传,挖掘不为人知的马桥历史,然直至最后,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收束,那种宏大的整饬的历史语言在小说中消解,韩少功从深渊打捞沉积的语词,以对抗强大的予取予夺的现行话语。“但谁又能肯定,那些在妥协中悄悄遗漏了的形象,一闪而过的感觉,不会在意识暗层积累成可以随时爆发的语言篡改事件?谁又能肯定,人们在寻找和运用一种共同语言时,在追求心灵沟通时,新的歧音、歧形、歧义、歧规现象不正在层出不穷?一个非普通化或逆普通化的过程,不正在人们内心中同时推进?”[2]语言的“篡改”与历史的暴虐,经常如影随形,如何终结并重建新的话语体系,成为新时期以来长篇写作的内在共识。
另一方面,90年代以降的当代中国,与权力政治紧密勾连的男权话语,同样被置于历史的天秤中被衡量与质询。长久以来,启蒙、战争、政治掩盖了两性的区隔和冲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摘下两性共处温情脉脉的面具,宣告陈腐的性别变革的终结。多米最终在历尽内外世界的情感斗争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踽踽独行于城市的街头,“旧的多米已经死去,她的激情和爱像远去的雷声永远沉落在地平线之下了”,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人的战壕。“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小说拒绝任何对历史与男权的谄媚、斡旋与和解,女性的单维突进与多维行止,构成了后革命时代女性叙事的不同向度。王安忆的《长恨歌》,生命迤逦风华半生的王琦瑶,最后在平安里弄堂家中被潜入行窃的长脚勒杀。小说的终局展现的是“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那40年前的片厂,是她一世衰荣的开端,也是她生命终了之际最真切的幻象。从一个人的战争到一个人的史诗,革命与启蒙时代的终结,后革命与后启蒙帷幕的重启,女性的命运成了最显豁的征兆。时至今日,女性革命的旗帜仍然高擎,性别启蒙的呐喊始终高亢。
时间进入21世纪,刘慈欣的《三体》开启了壮丽而可怖的末日镜像。小说的主人公叶文洁同样是一位女性,且同样从革命历史中走来,却将人类引向了残酷的未来。经历了“文革”的叶文洁,怀疑人性,甚至质疑人类。作为天体物理学家的她,在强大的外星三体文明前,背叛了人类并最终使之遭受灭顶之灾,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惨烈搏杀,最后只留下一星之明的曙光,叶文洁重返红岸基地遗址,不禁哀叹“这是人类的落日……”而随后的《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刘慈欣将一种总体性的失落情绪在宇宙之战中演绎到极致,新的世界图景在彼此的撕裂中不断展开,然而这一次设定的却是人类历史跌向终结的宿命。正如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人”的概念是晚近以来知识塑造的产物,既然是由特定的话语秩序与知识体系建构起来的,也总有一天会被替代而消泯。[3]进入21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以《三体》为代表的未来想象,终结了百年来中国长篇小说执着于过去进行时与现在进行时的文学书写,文学参与到未来图景的构建中,形塑了一种未来进行时。在这个过程中,虚设的未来与虚构的想象,在新的时空坐标进行对接,走出了神圣而纯粹的人的范畴,在人与机器、人与自然、人与非人、人与人工智能,乃至人世与末世之中,打開新的世界视阈,提供新的话语实验,施行新的文化推演。
一种历史的终结与另一种历史的重新开启,如是反复,提示了所谓的“未完成性”。纵观百年文化的历史沉浮,陈平原提出以危机感求取“梦幻中警醒”,“设身处地”感受彼时之“风雨如晦”,追昔喻今,探寻未知。“这种既丰富多彩,又意犹未尽的‘未完成性”,在百年中国长篇小说的映照、求索与探寻中,不断开拓出新的未来愿景。[4]无论是无尽延伸和播撒的小说叙事终局,还是历史的终结中潜在的旧的余绪与新的开端,都意味着一种“未完成性”,这是历史演进的意义,也是小说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