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开启数字媒介时代,随之兴起的网络小说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国网络文学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影视从业者迅速发掘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巨大商业潜能,热门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影视改编进入“网生”时代,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剧作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形成热潮。网络小说与影视的“合谋”,既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也在“刷新”中国影视的生态环境。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兴起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是指利用网络的多媒體和WEB交互作用,通过原创方式首次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剧等。这是从文学的艺术形式转变为影视艺术形式,并最终实现上映、播放的过程。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基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而网络文学的发展取决于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的进步和完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影视改编都是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的,前者为1998年,后者是2000年,相差两年,发展的轨迹基本同步。20年的时间,网络文学从萌芽到形成规模,逐渐成熟、稳定,在这个进程中,互联网终端的改变有一个分水岭——2010年。2010年之前,网络终端是PC机(个人计算机),2010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正式商用,网络文学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从一种“小圈子”亚文化走向大众娱乐文化,商业化程度加深,早期网络文学中优质IP的价值日益凸显,其盈利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文学影视开发也发生了转变。2010年之前,改编处于尝试、探索期,2010年之后,网络文学行业的市场调整行为催生了IP剧和IP电影。2011年是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重要年份,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火爆各大电视台,电影《失恋33天》以黑马姿态领跑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古装宫廷三类网络小说风靡全网,改编的影视剧成为流行的主流剧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市场。从2013年到2019年,根据网络小说IP改编的影视作品逐年递增,并在2015—2016年集中爆发,几乎占据了影视行业的半壁江山。2013年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暗黑者”系列网剧开启了“网剧元年”;2015年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2016年的电视剧《欢乐颂》、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2017年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年的网络剧《镇魂》,2019年的电影《少年的你》、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网络剧《陈情令》等现象级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推向高潮。无论是影视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强IP的价值,版权交易中也更青睐于得到完整IP,进行全IP开发,形成覆盖各种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泛娱乐概念形成,IP交叉联动出现,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呈现繁荣景象。
二、影视改编之“变”
“网生”小说的影视改编,与传统小说影视改编相比,在选择对象、生产制作、营销传播等产业链各环节发生了一系列新变革。
第一,选择人气小说改编。所谓“人气”,指的是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或者受关注的一定量的体现,在网络上则体现为点击量、浏览量等具体数据。在传统小说影视改编中,虽然也有畅销小说影视化作品,但人气并不是传统小说影视改编的唯一标准,小说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对于网络小说的选择,人气却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在严肃文学范畴内,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直接影响小说的“人气”;在网络平台,受欢迎的小说并不一定是文学性、艺术性强的作品,更多的是迎合网民娱乐、消遣需求的作品。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最初就是从人气小说改编开始的。第一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部畅销小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是当年的十佳人气作品;雷宇《我的美女老板》互联网点击量超过5000万,蝉联红袖添香文学网站冠军宝座;小说《我和美女同事在电梯被困一夜的故事》曾经创下惊人的4亿多点击量……这些小说都是因为高人气而被影视公司看中。抗太阳的《我和一个日本女生》辗转几个网络平台,点击量持续高涨,随后被影视公司看中,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意乱情迷》上映时,小说的纸质版才刚刚出版两个月。从改编对象的选择和改编之迅速,可见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商机如战机”般的市场敏锐性。
第二,类型化跟风制作。作为大众化娱乐形式,类型化是电影、电视剧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类型是一系列公式的特殊网络,它向期待着的顾客提供一种有保证的产品。它们依靠调节观者与为这些观者构筑的影像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来确保意义的生产。”[1]电影、电视剧的类型化一方面以模式化吸引特定的受众群体,保证票房收入和收视率;另一方面也为影视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成熟的可供模仿的操作范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创作成本。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对影视改编而言,不失为一种资源,它的高人气和精准的受众定位也为影视作品的创作以及后期的运营带来了便利。比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激发都市言情影视剧制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掀起“青春校园风”;《蜗居》《婆婆来了》《裸婚时代》播出后,社会现实、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蔚然成风;《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琅琊榜》《花千骨》带来古装、仙侠、穿越泛滥……每一次改编热潮的出现都是因为某一题材网络小说改编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引发同类型小说跟风改编,从而形成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类型化集中面世的现象。这种类型化,同时还表现在情节模式的相似性、人物形象及性格命运的塑造趋同化。可供模仿的操作范式一方面有助于快速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满足“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影视作品同质化问题。从2000年到2018年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整体情况而言,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最受欢迎,从市场接受度、拍摄成本(包括拍摄费用和拍摄技术等)和投资考量,言情、宫廷历史、家庭伦理三类题材改编居多,这无疑是商业性的选择。
第三,改编的交互性。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交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个超时空、跨地域的交互性通道,文学作品通过网络自由而迅速地传播和流通。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作品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而被每一个网民共享。因此,与传统小说创作不同,网络小说创作主体不再是“只身一人”的“全情投入”,而是欣然地接受受众平等地行使创作、反馈,甚至批评和反驳的权力。读者通过在网络平台评论、跟帖等方式开展讨论,提出看法和建议,从而影响作者的后续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作品创作。這种不可避免的角色互换使得网络读者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有时读者甚至成为小说结局的决定者。电影、电视剧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选择改编的小说是受众面广的作品,能够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网络小说不仅要有较高的网络点击率,还要有稳定持续的受众群。因此,在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由网络小说写手转型的编剧或者从网络小说中取材的专业编剧亦借鉴网络小说生产的交互性特点,通过与在线网友或原著粉丝之间的紧密互动,来共同完成影视改编作品的创作。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过程,利用了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将网络作家、影视公司、影视作品(由网络小说改编)与读者、观众联系起来。于是,与传统影视作品不同,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过程中,受众的参与权被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2008年上映的电影《PK.COM.CN》,改编自网络小说《谁说青春不能错》。这部电影是通过网络评选的方式,由网民选出最喜爱的小说,然后改编拍摄而成。电影题材选定、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导演与演员选取、现场拍摄、音乐与海报征集、互动首映式等环节,调动了网民和影迷的积极性,实现了电影制作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2009年播出的网络剧《赵赶驴电梯奇遇记》更进一步体现互动性。在改编过程中,为了增强剧作的互动感,获取人气和促使书迷影迷参与,该剧采取了边拍摄边播映的形式。在拍摄中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边改写剧本边拍摄。在播出过程中,网友与演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向喜欢的演员献花。网络作家赵赶驴为了与读者互动,投观众所好,为剧本设计了三种结局,让读者和观众进行投票,从而决定剧情走向。2010年之后,从策划之初即注重互动性似乎成为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通例,如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裸婚时代》,起源于盛大文学针对“80后一代年轻人,多数处于没房没车的迷茫期”这一现状的市场调查,电视剧的改编也是这种互动的结果;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琅琊榜》,制片方在拍摄之前与网友互动,主演先由网友投票推荐,制作方综合考虑才最后确定,这不仅吸引了原著粉丝,频繁的互动方式也吸引了一些明星的粉丝和关注影视信息的潜在观众。近两年,能掀起收视热潮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几乎都不缺少与受众的互动。
可以说,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过程中,制作方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受众更有参与感。与单向的传输导演的艺术思维不同,它更注重受众本位的思考,体现了受众群体及大数据思维的反向影响。因此,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较之传统影视作品不仅在宣传营销方法上有所突破,更是在制作模式上有所创新。随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影视公司吸引受众的方式不再仅仅是“赵赶驴式”的互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多地变为“粉丝电影”或“粉丝剧”,粉丝是已知受众中忠实程度最高的群体,较之一般的观众,更具有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会迅速吸引这一特定“迷群”的注意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商业利益。商业利益的“合谋”,是影视与网络小说合作的最大动力。
第四,更为注重视听效果。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为培植新的文学形态提供了土壤。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网络作家抛开了思想束缚,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个性化的世界。想象力的肆意发挥是网络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决定了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更重视影像化的呈现。如电影《寻龙诀》与《九层妖塔》都改编自《鬼吹灯》,前者口碑完胜后者,除了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的胜出,更重要的是《寻龙诀》在视觉效果上满足了观众对于“盗墓”的期待;网络剧《全职高手》采用虚拟引擎实时拍摄技术,运用动作捕捉、面部捕捉、Unreal Engine实时渲染、Enlighten动态全局光照等技术将电子竞技“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在音乐制作方面,突出主题曲、插曲对情感与主题的诠释,如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插曲《他哪里走,我哪里跟》是对两位主人公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诠释;电视剧《步步惊心》的插曲《三寸天堂》流露人世无常的无奈、唱出想爱不能爱的悲伤;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凉凉》,男女对唱演绎命中注定又充满坎坷的惊世之爱,从憧憬到心碎再到最后不悔的心路历程……这些歌曲烘托、深化了影视作品主题,在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也因为与影视主题的契合,成为广为传唱的歌曲。
三、影视生态之“变”
如前所述,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更注重受众本位的思考,体现了受众群体及大数据思维的反向影响。因此,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较之传统影视作品,在生产制作和宣传营销方面都有所突破,改变了影视的生态。
1.生产源头变化与题材拓展
国产影视行业长期存在“剧本荒”现象,好剧本难寻,重拍经典、翻拍国外影视作品成为制作公司普遍的应对之策,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电视剧拍了七版,电影拍了三版,又如韩剧翻拍潮,《对门对面》翻拍自《冬日恋歌》,《回家的诱惑》翻拍自《妻子的诱惑》,《爱上女主播》翻拍自《夏娃的诱惑》,再如电影《歌舞青春》翻拍自迪士尼经典青春片《歌舞青春》,《三枪拍案惊奇》翻拍自科恩兄弟经典电影《血迷宫》,《我知女人心》翻拍自美国电影《偷听女人心》,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国内影视原创不足、内容资源匮乏等问题。网络小说的兴盛为影视剧本生产增添了一个新的源头。而且,高人气的网络小说拥有大批追捧的读者,在影视作品还未开拍之前,已经拥有一大批潜在观众。影视界通过数据对大众口味有一定测算后再投入生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一方面在题材上大幅度拓展,另一方面,改编愈来愈贴合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最初受传统改编影响,题材类型集中于都市情感、校园青春、家庭伦理三种,拓展到仙侠、奇幻、科幻、悬疑、盗墓、竞技等更贴合影视“奇观”效果的题材类型。随着电影的发展,在叙事电影之外,新的奇观电影范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电视剧艺术虽然在“奇观”的营造上与电影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但也追求新奇的视觉效果。网络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影视艺术对于“奇观”的追求。这些改编题材的拓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生态的变化:影视投资在加大、影视技术在发展。据统计,2016年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络改编剧作有近20部,其中包括《盗墓笔记》在内的5部“超级网络剧”投资成本在5000万元至上亿元之间。在随后的几年,《盗墓笔记》《鬼吹灯》《老九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诛仙》《示铃录》《法医秦明》等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纷纷面世。近几年由玄幻题材改编的作品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除了资金的支持,计算机数字化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让网络玄幻小说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玄幻小说中驰骋无边的想象、神秘奇妙的生灵、奇幻绚丽的场景、潇洒俊逸的人物都能“真实地”创造出来,展现在观众眼前。2017年以后,由猫腻的《择天记》《将夜》、今何在的《九州·海上牧云记》、我吃西红柿的《莽荒纪》、Priest的《镇魂》、天蚕土豆的《武动乾坤》《斗破苍穹》、江南的《九州缥缈录》等网络玄幻小说改编的剧作相继播出,这些影视剧的出现,说明市场审美趣味在同步发生改变。
2.生产和运营的改变
网络IP影视改编促进了影视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影视行业互联网化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影视业,与传统影视公司、传媒公司竞争。互联网视频企业不仅仅把影院、电视台的作品移到网上供人观看,也不仅仅参与宣传、售票等商业行为,更重要的是创新探索网络影视作品的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音视频终端设备普及,网络视听内容全民共享时代来临。从播出平台变化来看,2013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鼓励现实题材,要求其黄金时段播出集数的比例需要达到总集数的50%以上;古装题材每月和年度播出的总集数都不得超过总数的15%,原则上两部古装剧不能接档播出。2015年,《电视剧管理规定》再次强调,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和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2]“受限”的剧作开始转向网络,网络平台吸收了大量的剧作,剧作生产从数量的增长发展为品质的提升。2015年出现“先网后台”播出模式,即剧集先在网络首播,然后电视台进行跟播。网站用户通过付费提前观看,颠覆了以往视频网站跟播电视台的模式,并且以此扩大盈利。如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华胥引》《他来了,请闭眼》《遇见王沥川》等剧作的播出便是“先網后台”模式。电视台在档期上对电视剧消化能力有限,视频网站凭借自身的延续性和开架式观看方式成为电视剧播出的新势力,充当缓解资本压力的“第三颗星”。由此,各大视频网站掀起网络大电影、网络剧制作潮流,打开了网络影视作品的市场。
在众多网络影视剧作品中,网络小说改编剧表现尤为突出。如爱奇艺推出的《盗墓笔记》(付费观看),上线仅22小时网络播放量就破亿,截至全剧完整播出日,点播量累计突破20亿次,创造网络剧诞生以来首播最高纪录,成为网络剧打开市场的代表作品。原著小说积累的高人气保障了网络剧在网络平台上的高点击率,从而带来广告和付费的丰厚收益。这种新型制作模式,让网络剧与网络小说一拍即合。作为视频网站的主力受众,“网生代”对网络小说IP情有独钟,为其改编的影视剧贡献高点击量。如2016年网络剧中,流量在20亿以上的5部作品《老九门》《太子妃升职记》《最好的我们》《余罪》《重生之名流巨星》全部由网络小说改编;2017年,iVideoTracker网络视频收视数据显示,网络播放覆盖人数前四名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择天记》《欢乐颂2》均改编自网络小说;2018年网络播放量前三名中有两部由网络小说改编《香蜜沉沉烬如霜》《扶摇》;2019年网络播放量最高的两部电视剧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都挺好》和《亲爱的,热爱的》;同样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剧《陈情令》《庆余年》,播放量也进入年度前十名。数据成为影视投资人决策的关键依据,对视频网站购剧资金的流向产生决定影响。影视制作公司为迎合这一趋势,纷纷投入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购买制作之中,甚至出现网络小说抢购白热化。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潮以及IP的争抢与视频平台的崛起、网络剧的盛行、大数据应用息息相关,这已不仅仅是影视生产,而且是“互联网+”时代影视产业运作的商业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艺人成名或提升名气也开启新的途径。数据平台Vlinkage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4年到2017年,通过网络剧爆红的明星多达31位。这些网络剧多由网络小说改编,2019年最具名气的艺人几乎就是出演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陈情令》《少年的你》)而成名的演员。由此可以看出,在提升艺人热度和捧红新人方面,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态势。
在市场细分与技术革新的推动下,日趋智能的移动互联网延伸了影视产业联通虚拟之境与现实生活的触手,在已有的传统商业模式基础之上创新应用,精准归纳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利用数据分析用户习惯,有的放矢改进影视内容创作及投放,优化用户体验,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已经成为影视产业逐鹿移动终端以及平台化发展的方向。
3.助力国产影视走向世界
互联网的跨界优势让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也让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开启了走出国门之旅。《步步惊心》在韩国、日本播出,《后宫·甄嬛传》在韩国、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播出;《琅琊榜》在韩国中华电视台播出时,创下了2015年的收视纪录,在美国也获得较高评价;2016年,由《盗墓笔记》改编的电影亮相戛纳国际电影节;2018年,电视剧《扶摇》国内播出的同时在YouTube、Viki和Dramafever等国外平台上播放英文字幕版本,在国外赢得了众多粉丝;2019年,网络剧《陈情令》在泰国播出,获得巨大成功,多次登上泰国网上话题榜首位,相关演员的泰国之行受到万千粉丝追捧,随后该剧又被Netflix拿下在欧美多地的播放权。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尤其网络剧,较之传统电视剧,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大门。首先,与强调“合家欢”“全年龄覆盖”的传统电视剧不同,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剧,其改编来源——网络小说就具备题材细分、受众分层的特点,有着比较明确的目标受众,如青春爱情题材的《匆匆那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侦探悬疑题材的《法医秦明》《无罪之证》、古装言情题材的《双世宠妃》、古装仙侠类的《陈情令》等,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审美需求的观众。其次,视频网站的制作和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和渠道,互联网为国内外视频网站进行战略合作、资源互换、实现共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再次,网络剧制作、播出比传统电视剧快,系列生产方式与海外观众追剧习惯吻合,有利于扩大市场接受度。制作精良的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为海外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中国不乏登上国际舞台、获得国际专业赞誉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有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受到大众追捧的作品,前者如《霸王别姬》《红高粱》,后者如《英雄》《还珠格格》,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上认可度较低,以《英雄》为代表的武侠功夫片和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古装喜剧受欢迎更多是因为新奇感与娱乐性,与文化内涵、精神传达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文化输出。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不否认娱乐性仍然是重要因素,但在娱乐之外,这些影视作品也在传递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改编作品传达出来,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思想,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等,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走出国门,通过民间的追捧,让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不再被限制为“一副面孔”,而有了展示多样性的可能,让中华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呈现多样化,有助于消除国际对中国固有的、甚至带有偏见的认知。
四、改编热“退烧”之后
近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一味依赖IP、炒作IP,摒弃影视内容本体,制作粗糙、内容注水、涉嫌抄袭等问题浮出水面。电影市场上,从2016年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到2019年的《上海堡垒》,宣告“大IP+小鲜肉”失灵;电视剧方面,《孤芳不自赏》“抠像演戏”、《楚乔传》内容“注水”、《锦绣未央》抄袭等重挫古装题材市场信任度,《如懿传》《武动乾坤》《斗破苍穹》等被寄予厚望的剧作集体遭遇“滑铁卢”,戏骨、偶像演员以及原著粉“贡献”的庞大粉丝基数也没能拯救一路断崖的口碑和收视;在网络剧制作上,2015—2018年,每年网络剧上线数量为:2015年上线379部,2016年上线349部,2017年上线295部,2018年上线252部,总数呈下降趋势,改编剧集数量也有所下降,此前改编剧数量一度多于原创剧,但到2018年,原创网络剧集在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视频网站占比均超过50%……这些现象说明,网络小说改编热在“退烧”。这是行业竞相追逐IP、流量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轻视内容和品质所造成的后果。网络小说作为IP被哄抢,是资本趋利性所致。高产能的生产市场(网络小说创作数量庞大、影视转化快、版权购买相对便宜)、迅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令资本对网文IP趋之若鹜,掀起改编热潮。但在这种狂热中,因资本唯利至上及其所信奉的丛林法则,依靠数据、利用炒作,以“流量小说+流量明星”和“高成本投资+大制作团队”的“双流量高大”模式快速获利,市场纷纷效仿,导致改编逐渐沦落为“投机”的商业行为,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制品,艺术上乏善可陈,内容上日趋同质化,品质上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然而,从影视市场的发展来看,国内影视创作的内容储量不断扩容,类型日益丰富多样,表达、传播和交互手段更趋多元,由此,观众选择范围扩大,见识与品位都在提升。随意编造,缺乏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仅仅凭流量就想博得市场的投机取巧越来越失效。近几年,屡屡出现一种现象:盲目抢购的大IP,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即使有“小鲜肉” “流量小花”加持,上映或播出也会遇冷,造成投资亏本,因此,市场整体投资收紧,狂热的市场走向冷静。
2018年可以视为IP时代的分水岭,IP价值观回归理性。权衡IP价值不仅考量流量与知名度,文化内涵、艺术标准重新成为衡量的重要指标,文化价值才是IP从产品跃升为文化符号的核心要素。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同样如此,IP只是内容的催化剂,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优质的内容才是立身之本,才能真正吸引、打动观众,尊重艺术规律的改编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基石。
在融媒体时代,“网生”的文学是影视创作来源的“富矿”,网络小说与影视的关系,不再仅仅是网络小说向影视输出内容,也呈现了原创影视作品转化为网络文学作品的“逆向”输出,比如2018年热播的网络剧《延禧攻略》,便先有剧再有小说,从而出现了影视作品小说化的网络小说。同时,网络文化也在影响着影视剧本的创作,如2017年的《白夜追凶》《军师联盟》等剧作,便是在网络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原创剧本。尽管如此,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小说创作及其影视改编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改编是影视业的命根子”,[3]影视创作离不开改编。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经过20年的发展,逐渐迈进精品化、高质量的产业转型与升级进程,相信会有更多类型、内容更优质的作品出现。同时,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作品在内容和传播上的优势,有助于在全球化语境下形成中国影视“华流”,讲述全世界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促进文化的输出。从这一点上看,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前景仍可期待。
【作者简介】易文翔:文学博士,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文学、影视研究。
注释:
[1]〔美〕达德利·安德鲁:《评价——对于类型和作者的评价》,彬华译,《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2]《2018古装剧“戏说”风止刹,8亿投资生变反映行业晴雨表》,公众号“娱评视界”,https://mp.weixin.qq.com/s/4du09rdsrPbLgFPkJ6yP8g。
[3]苏汶:《影视艺术改编教程》,《世界文学》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