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其中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课堂是展现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教师在课堂中要将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1-0158-0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spiritual culture is growing.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a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keep innovat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national feel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show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culture. Therefore,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link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lass,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the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national feelings; High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學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价值的专业化定义,是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意在学生学完本学科课程后所能掌握的用以解决实际情况问题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形成的各种能力就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时间与空间观念、解释历史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重要的情感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不同文化的输入对我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产生冲击,一些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外来文化,崇洋媚外,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感,针对这种现象,党和国家也颁布一系列的提议与意见,用以加强对中学生的文化教育。家国情怀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鉴于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 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1.1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从历史角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弘扬,老师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知,历史教学目标与家国情怀的要求相符。同时高中历史学科强调教师通过教授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感受国家发展历程,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我国抗日战争内容时,通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与广大中国人民的誓死捍卫家园形成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意义[1]。
1.2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时间与空间观念、解释历史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等组成了历史科目的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和国外历史,就会更加认识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魅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蕴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文化理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 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2.1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与家国情怀中的某些内容相吻合,两者互相依存,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爱祖国、爱社会、爱大家,而家国情怀也是从国家、社会、大家三个层面对人们情操的培养,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穿插家国情怀,能够使学生对祖国的繁荣富强产生自豪感,从而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意识中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水平[2]。
2.2有利于增强爱国情感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自古以来,无数英雄烈士为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富强,舍生忘死:古有屈原为了追求真理,在漫漫长路上不断求索,今有两弹一星的邓稼先;古有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有周恩来,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的崛起去读书……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能够帮助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自豪感与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国家层面看,培养家国情怀有利于维护祖国安定统一;从社会层面看,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认同感,能够清醒认识问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从民族层面看,有利于学生形成统一的对于民族、祖国的热爱[3]。
3 培养家国情怀的具体措施
3.1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中有诸多历史事件,由于年代相距较远,易导致学生产生无法全面理解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长此以往,将会对历史课程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找到教材中与现代生活相衔接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生活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穿插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爱国情怀。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成果时,通过教授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繁荣强大,从而建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4]。
3.2改变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穿插到课堂中去。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只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改变传统满堂灌输的方法,将家国情怀穿插到课堂中去。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其明白辛亥革命对于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意义,开拓学生視野,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3列举名人事例,体会家国情怀的含义。教师可以列举历史上对于家国情怀有着突出诠释的名人事迹,“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深入学习爱国事迹,让学生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进而培养家国情怀[5]。
结束语:总之,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根据学习内容适当的进行家国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黎丽.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家国情怀的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19(01):71-72.
[2]任烨.多重解读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渗透与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8(07):14-16.
[3]庄细兰.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的意义与途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239.
[4]刘观华.家国情怀教育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J].教书育人,2018,657(35):80.
[5]楼卫琴.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J].课程教学研究,2016,57(0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