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受控因素和变化

2020-10-20 07:27李雪琦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还是唐代李白,杜甫的诗词甲天下,清代八大山人的书画独具一格。亦或者是现如今作坊生产,南京云锦,苏州苏绣,无锡宜兴紫砂等,都见证了中国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泱泱大国。放眼过去,中华文化,别具特色,这些传统文化,都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东西。这些民间艺术,就行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夸张一点来说,可谓是民间精神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变化走向

一、引言

艺术创作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体现,民间艺术也不例外。研究好民间艺术的受控因素和变化趋势至关重要,了解他们的动向对以后的在创造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华夏民族的精神继承也至关的重要。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受控因素

江苏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成为了全国人民公认的优秀民间艺术之乡。首先來论述一下以南京为代表的,南京——云锦,它代表的是苏南地区。南京云锦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为其色彩绚丽多姿,宛若天空中灿烂的云霞而得名,它体现出了江南文化的柔美、细腻、婉转、纤巧和灵活。而以徐州——农民画,石刻,尤其是以徐州汉画像石馆中的汉画像石,为代表的苏北地区,则体现出了黄淮文化的刚韧、提拔和淳朴的特征。在机械化时代尚未完全到来之际,人们依旧在日复一日的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国文化的涌入以及科技时代的到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开始有所改变,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江苏民间艺术,不再体现他文化的唯一性,随着机器代替手工业的潮流,工艺品也不再需要人们一针一线的缝制。对于这种趋势,在我看来,是好事,也是一件不幸的事。

民间工艺,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其具有文化生命。民间工艺都是来自民间,简言之,算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表露人民的生活态度,是人与物之间一种关系。民间工艺美术的诞生就是建立以实用性为基础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故而他和设计类的艺术是大不相同的。劳动人民在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美感,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表达出来的。民间工艺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再迎合商业市场的同时,工厂们只是以为追求速度和效率,从而,降低了民间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

三、民间艺术的“逆走向”

不仅是市场对民间艺术的淡忘,许多高校对民间艺术也进行了了淡忘阶段。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况便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开端的。上个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三大构成理论的引入,我国的“工艺美术设计”开始转变为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美术设计”。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艺术设计以飞快的速度和时代接轨,并且它呈现出跳跃性发展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快速流通,我国的艺术设计无论是从设计语言还是设计形式都受到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强烈影响,传统的图案样式,迅速变成了立体化的、抽象的图案样式。他们以几何的视觉符号样式重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群设计的方案,十之八九都有所雷同。

不仅是学生,老师也陷入了此等尴尬的时刻。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江苏省南通市的传统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江苏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蓝印花布多以植物纹路,和动物花样为主。颜色会通过一遍遍的洗涤,一遍遍的褪色而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总的来说,给人一种文化沉淀的岁月感。针对蓝印花布这个话题,很多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在去年江苏师范大学开启的学术研讨会过程中,有人像蓝印花布工艺接班人抛出“橄榄枝”——如果能解决蓝印花布的褪色问题,那么,不仅仅他认为,这个布是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胜者可以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的提出,蓝印花布的继承人也开始有所心动,开始了大量实验以便解决褪色问题。然而随着一步步的失败,继承者也开始了反思过程。直到有一天,他身边的一位朋友提醒他“蓝印花布的存在价值不就在于其繁杂的工序,最后生成的具有时间感的布料颜色吗?”这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因此,他停止了自己的实验。他思考到如果蓝印花布变得像一些工业牛仔裤那般永不褪色,那么他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他又会哪里显得与众不同呢?忽略了手作过程,一味的机械性,违背了民间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的基本特征,这样便使蓝印花布的文化本体产生变质。因此文化生命和自然生命,需要对立统一,对待传统民间工艺,在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这两点中,存在着对立性的问题,但是,如果耐心的探索,总还能在对立性中找出统一性,确实要取其精华,二者兼顾,真正做到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

四、民间艺术由“逆走向”趋向于“正走向”的原因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鲜明特征:一、着眼历史使命,这个说明了文艺观应该和我们过去的历史有所关联。二、立足新的时代,这个说明了,文艺创作不仅要结合过去也要结合现实发展。三、秉持人民立场,坚定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参与到文艺创作之中。四、坚定文化自信,秉承坚定的文化信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进行创新。五、揭示文艺规律,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和真理性。六、突出问题导向,创造崭新的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发扬传统文化,不随大流。要在文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揭示出一些突兀的问题,并且结合科技和互联网信息进行解决。我们一定要保持好传统民间工艺和机械化生产的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独特性才不会消失,才会从逐步消亡走向重新复苏。

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和弘扬,江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之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课程,因此便缺少了民族性、地方性和民间性的特点。自习近平的思想提出后,江苏高校将江苏省传统艺术资源融入了课程的研发和讨论,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和研究。我所在的江苏师范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示范单位。课程中引入了由徐州市汉画像石馆馆长杨孝军先生的课。他所为我们讲授的便是汉画像石课。具体讲述了汉画像石的来源,分布,画中图像主题,所代表的寓意,以及其他一些有关汉画像石中所具有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不仅仅是江苏的高校,亦或者是在我之前的本科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他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它具有中国第一座倒梯形建筑文峰塔,殷墟墓,羑里城太行大峡谷等。在我本科四年学习里程中,专业老师不断给我们传授甲骨文知识,甚至在我们的毕业创作中,都要求融入城市特色。因此我们美院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别有特色,独具匠心。作品上一个个甲骨文字,一座座文峰塔,不仅仅是安阳的标志,那一个个甲骨文字,更是一个个独特的城市以及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课程中,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民间美术的产生,种类,内涵,文化底蕴,色彩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民间美术的深厚感情。间接性的让他们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更加弘扬和发展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可持续性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美展中,總是会出现很多贴近生活的画面,不再像几年前那般,没有思考般的追求没有头脑的抽象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艺术创作有了一定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个思想的论述是很全面的,不仅包括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其中针对第一条,我觉得对人们的艺术创作过程还是很有建树的。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艺术创作出来的欣赏对象也是人。总得来说,艺术的一系列创作都应该是满足人类的需求的。而人最宝贵的也无非是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享受。因此,在继承前人的技术和想法的同时,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有了他自己的独创性,艺术作品也具有了独一无二性。除了版画作品可以再复制生产而不损坏其艺术价值,其他的艺术种类,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再满足自己内心需求,艺术家用绚丽的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受到了社会的需求和收藏者倾向的影响。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符合一个时代的潮流的。并且在这个独有的时代潮流里,也会产生艺术群体,和一些艺术流派。这些艺术作品,显而易见的反应的是那个时代的审美。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也会艺术创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民间艺术,不再单单受到机械时代的冲击,甚至可能因为这巨大的冲击,而产生不同的冲击和影响。大家不在一味的追求机械,而是表达内心情感,动用手工操作,制造出带有时代特征的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中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影响民间艺术的走向。中华民族是一个混合的大家庭,具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数最广的,其他的少数民族,有些的只有几十人。同在华夏,同为炎黄子孙,由于地域差异,和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比如,就行于云南某少数民族中的蜡染和扎染艺术,色彩鲜艳,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还有远近闻名的新疆地毯,他的式样和图案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

不同于江苏蓝印花布的细腻,他的布料比较粗糙,线条看上去更加的粗狂豪爽。彰显出新疆地区热烈的民风。哈萨克族的马夹亦是如此。马夹上充满了色彩丰富的扣子,银饰,佩戴在身上。走起路来沙沙作响,绕有风味。这些民族人数虽然很少,好在,他们的后辈,对这种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光大。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会一直祖祖辈辈的流传下去。有了,中国魂,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们头脑中扎根,留下了更为深刻的记忆。因为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中国魂,才有了如今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瑰宝。

结语

时代还在发展,不会因为我们某一个的驻足而停止时间的流逝。民间美术依旧顺应时代的潮流再不停的发展变化,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深受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影响,现代以致未来的人们应当根据时代特色,把握美术造型的规律,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文化自信,让民间工艺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它体现各个民族的精彩生活,并且带有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在研究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结合马克思文艺理论和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它本身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使这个庞大的体系更加健全和完整。顺应时代正潮流,把握好传统民间艺术的正向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梦.浅析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安徽文学月刊,2008(10)

[2] 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艺术文化出版社,2010年出版

[3] 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

[4] 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雪琦(1997.2.25),女,汉族,江苏省镇江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水彩。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艺术的融入探究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昆曲为何在天津“久衰未亡”
罗兰湖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