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的绘画观

2020-10-20 10:37蒋正永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物象竹子文人

蒋正永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得意忘形”是个贬义词,通用词意是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在绘画活动中的"得意忘形"则是指得其意,即其思想精髓,而不必计较形,即表现形式内涵的一种绘画的观点。“得意”是绘画艺术对意境的追求,是造型的灵魂,“忘形”是对形体的提炼与夸张,是忘与不忘的辩证统一。“得意忘形”,可以是一种人生状态,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在见到本性的时候,忘掉了形,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得意忘形”亦是一种取舍,取的是一种绘画表现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艺术境界,也是形与神、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表征。而舍是我们常常纠结于寻常的眼光,为外在之形所累,不曾再去寻“得意忘形”本来的妙处。

关键词:绘画;艺术;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最早是用来形容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他与嵇康等七人经常聚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而得意忘形真正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则是到了北宋中后期才正式确立的。在欧阳修的《盘车图》诗云:“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而相关的论述沈括也说过:“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一、从以形写神到得意忘形

首先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晋朝的名家顾恺之,后受到了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的重视,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着重论述了“形色”与“神气”的关系。这个审美观点经过不断延伸,逐步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画和山水画。到了宋代,文人开始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文人墨戏成为一种时尚。这个时候“传神”被赋予了更多文学含义。它是古代画家在创作中重要的审美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历代画家都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法表现形与神的关系。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神似,是内在精神气质的刻画。不过,宗旨没有变,要“以形达意”。

再到后来,日益贬抑“形似”,将其打入末流。北宋苏轼擅长画墨竹,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图一)等。苏轼在画竹时,一笔挥出一条线,从地起一直至顶,就是竹杆了。有人不明白:竹子明明都是一节一节的,怎么能画成一条线呢?苏轼回答:竹子也不是一节一节生长出来的呀。苏轼画竹,要表现竹子拔地而起的生长气势,而非竹子的外表是什么样子。他追求的是竹子的“意”,而摆脱了竹子的“形”。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苏轼看来,艺术若求形似,就太小儿科了。表现形似,有赖于技巧,有造作和藻饰的嫌疑;“意”,是蕴于内在的气韵,更接近本真。意,是无形的,却是真正的奥妙所在;形象,则为其次了。高明的文人艺术,把“意”的表现放在首位。慢慢地,便将一切形象细节都忘却,只留中心的一点性灵。于是,“得意”而“忘形”了。

二、从言不尽意到绘画的意在形外

庄子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荃、蹄是用来捕鱼、兔的,得鱼应忘荃,得兔应忘蹄。语言是用来达意的,得意应忘言。言是桥梁,是工具,是手段;意是归宿,是结果,是目的。庄子提醒我们过了河,就要拆桥,不要混淆了工具和结果,手段和目的。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再完美的手段终究还是手段。“言”,是追寻“意”的工具。于是,得意之后,也就忘言了。在绘画中的“形”和“言”一样,都是模拟事物的手段。形只是表达意的桥梁。而意是绘画艺术追求的灵魂所要,它不但蕴含了先贤的思想境界,还夹杂着中国发展史多元符号的进程。不仅体现了画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也决定了绘画作品的艺术品味和思想格调。它是心与物的对话,是从主观的形之外来证实情感和物象的统一问题。

当我们去刻意的表达物象的外形细节,并不利于意的传达。因为,太执着于纷纭的物象,反而为其所蔽,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形”上,而妨碍了我们对“意”的感受和表达。有时抛却了“形”的准确和真实,反而更能得“意”了。物象只是物象,而意却在物象之外。如同我们的生活,很多困顿和迷惘,来自于跟外在之形的纠葛。若要得心中之意,要先舍弃那些自扰的东西。

三、从随心所欲到见万物情

倪云林有云“吾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胸中之逸气耳。”云林的逸气何在?在寂寥,水无波兴,林无花发,亭中无人影交杂,无涯无际的荒寒寂寞,淡却色相,全无烟火气,唯荒天迥地,从秋天回到秋天的萧疏高旷,从冬天回到冬天的幽冷深寂。这是他的画中之境,亦是他的心中之执。这种即兴式的抒怀,是对“形”之束缚的摆脱,来自文人的潇洒快意,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忘形”之后的“得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年幼时,我们总想明明白白的告诉别人,你看你看这就是我。长大后,我们总想清清楚楚的告诉别人,你看你看这是我做的。而只有真正的成长后,才知道一切皆虚妄。胃口得不到满足就不知道饥饿,会觉得馋,觉得饥饿是因为品过了五味,品过了美好。对萬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不是具象看的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道”。各个方面皆是如此。在美学里体现更是淋漓尽致,必须是“形式”决定“内容”。“意”虽无形而高于“形”。故有:雪的意,在清;月的意,在明;花的意,在馨;人的意,在情。“得意忘形”,是一种自由。“忘形”之后的“得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徜徉其中,既享受情感宣泄后的快活,也构设了一场内蕴修炼之境。若是得意,那种感触与激情,從来不会骗人。而停留于外形上的东西,却永远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李玉琨. 论“得意忘形”的中国画的绘画观 [J].时代文学,2018年01期

[2] 王永林. 中国画意象表现中的“得意忘形”——从梅清黄山实景山水画谈起[J]. 《中国书画》 2016年11期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物象竹子文人
如何与物象相处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