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坚
【摘要】 陶艺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因此在陶艺教学当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元评价等三大方面来谈谈笔者在初中陶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陶艺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63-02
陶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恰好陶艺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利用灵巧的手指不间断地作多种方式的运用与配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的能力。因此在陶艺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我校“德美综育”校本课程《陶瓷艺趣》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陶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创作兴趣
本区初中使用的岭南版的美术教材,当中其实并没有过多的陶艺知识,但是陶艺教学却是我校“德美综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肩负起以陶艺熏陶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任。为此,我们只有拓展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创作陶艺的兴趣。
1.巧用校本教材
《陶瓷艺趣》是我校特色校本教材,能容相当丰富,从陶瓷的概念到陶瓷的常识再到如何制作陶瓷,陶瓷知识由浅入深,图文并茂。这对毫无陶艺知识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是很好的启蒙教材。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笔者设计了一节《有趣的陶艺》的入门课。课上通过大量的图片及校本教材第一章《话说陶瓷》的内容,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陶艺,还有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课上面对如此精美的图片及历史悠久的陶艺知识,学生们无不惊叹陶瓷的精美,陶艺创作博大精深。跃跃欲试的心情不言于表,学习陶艺的欲望空前高涨。
2.引导创作联想
陶艺的教学中,“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课中笔者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设计进行自由的联想和创造,提出各自的想法和方案,在充分的讨论中确定作品的创作方向,并赋予作品积极的意义。如在教学《陶瓷的成型方法》时,笔者在指导了简单地制作方法后,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畅谈对作品不同的想法,并推理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想法。在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才开始动手创作。课后还布置学生思考能否用此制作方法做其他更有趣的物体。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创作陶艺的欲望。经过一点时间的实践,学生们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作品也越来越具有特色。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作技艺
要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艺,达到思维上的创新,就要重视陶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1.善用质疑
在教学中,笔者故意进行了错误的讲解和示范,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求异思维。如在示范用“刻坯法”刻划盘子装饰纹样时,笔者先应刻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出轮廓,再刻花,最后刻出线条纹样,完善图案。可还没等笔者完成示范作品,就有学生发现新大陆一般高高举手要求发言。在笔者的示意后,那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您的步骤错了,应该先用笔在盘子的坯体上画好图案,再用刻刀刻轮廓……”他的发言果然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就这样,学生在质疑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长此以往,学生们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也将由此而生,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提高。
2.活用场室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校把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除了编写了“德美综育”系列校本课程《陶瓷艺趣》,还创建了陶艺室,室内除了有陶艺教学必须的设备和工具外,还配置了陶艺作品陈列橱窗,这为学生学习陶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陶艺教学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笔者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了陶艺室。
例如在教学《艺术》七年级上册《泥土的生命》时,笔者把上课地点从教室移到陶艺室,先是介绍学生认识陶艺室现有的设备,然后让他们摸一摸陶艺创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再让他们亲手捏一捏陶泥,全身心融入到陶土及创作的体验当中,激发他们创造出饱含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见下图)来,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陶艺鉴赏方法去评析同学的作品。由于是学生亲自制作的作品,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中肯的评价。他们发言踊跃,畅所欲言。但学生终归是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对一件作品作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这时笔者就和学生一同总结欣赏陶艺的方法和步骤:第一,造型方面,首先判断作品是否遵循一般形式规律,然后从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平衡与呼应等方面来判断陶艺的造型是否别出心裁;第二,装饰方面,要从作品的形象、结构、色彩、材质与表层处理等来体会作者的技巧之美。经过这样的点拨之后,再让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去鉴赏别人的作品,不少同学很快就掌握了鉴赏陶艺的技巧,能够从作品的创意,造型、装饰、色彩、个性等方面来欣赏,效果十分有效。
活用陶艺室,既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土的芳香,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陶艺创作的能力,一举两得。
三、利用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意识
新课改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课堂评价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陶艺课堂教学的在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也证明,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陶艺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主要有自评、他评两种方式,他评又包括了师评、生生互评,例如在指导学生用“手捏法”制作水杯后,笔者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再在小组内互评,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最后由学生根据别人评价的内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笔者还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学生利用此表及时地记录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博采众长,经过一番评价后,大多学生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如一位女生她制作的水杯,无论是在工艺性还是装饰性两方面都很出色,但同学给予的评价却是水杯形状传统,缺乏创意。于是这位女生听取建议后,马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她保持圆圆的杯身不变,却把杯耳大胆地制作成由杯身延伸出的藤蔓,杯盖则是一朵盛开的彼岸花。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重视的是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新课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發展。同时还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在陶艺教学中的评价既要关注作品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制作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陶艺大多是模仿制作,根本说不上什么独特新颖,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不但仔细地观摩示范,还认真地做好笔记。因此尽管他们的作品创意不足,但笔者仍对他们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学习陶艺制作的热情自然是只增不减。有了对陶艺创作的满腔热情,那么离独立创新的日子也是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在陶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多陶艺创作的兴趣,继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最后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创新性,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笔者将继续想法设法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温晓娈,孔杰,谯健.发挥陶艺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
[2]毕雪梅;浅谈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1期.
[3]喻磊,李新青;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