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2020-10-20 15:16唐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古诗启示

唐兰

摘要:《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课课文,新课标对这学段的孩子提出了阅读古诗要求---诵读古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对此,我开展了古诗实验教学。

关键词:古诗 教学案例 启示

正文:

一、导入

孩子们还记得这些古诗吗?来我们一起背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代的苏轼。

二、介绍作者,解课题

师:谁能介绍一下苏轼?(出示ppt)

生:介绍

师:900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路过江西庐山,瑰丽的山水让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我们今天学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

师:我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看,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生:西林是江西庐山寺名,始建于六朝,宋代改称乾明寺。

师:看来你们很有方法,懂得利用注释

师: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来,齐读课题。(题/西林/壁)

三、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的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试试?(纠正字音)

你的字音很准,尤其是岭,峰,缘(请你再读读这三个字)

3、来我们一起读这首诗。题西林壁起···(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但读好一首古诗,光是读准字音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停顿和节奏,大家边听录音,边在自己的书上画上节奏好吗?

4、听同学读。抽生,请你把你画的节奏读出来。(ppt配乐)

5、她读得好吗?能给她一点掌声鼓励吗?

6、想听老师读吗?你们喜欢吗?(配乐)

7、请你们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展示)

四、明诗意

1、孩子们,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的景色。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现在,我们就去游庐山。(播放庐山视频)

2、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还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奇峰罗列 怪石嶙峋 危峰兀立 拔地而起 奇峰突兀 重峦叠嶂 孤峰突起 高山峻岭 山明水秀 天山共色)

3、苏轼笔下的庐山和你们看到的庐山是否一样?我们一起到字里行间感受一下,请自由的朗读一二句。

思考:(1)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山岭----山峰,

师:山岭----山峰各有什么特点?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山岭连绵不断,山峰是直插云天,

(2)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的呢?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生:(横、侧、远、近、高、低、)

师:6个字,6个不同的角度,(出示ppt),这是横着看,正着看、高、低处,远处、近处看,

师: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庐山?

生:-----不相同。(板书:各不同)

师:那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二两句诗(手势),

生: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庐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千姿百态、雄奇壮观、)

师:带着这种印象再齐读这两句诗句。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这是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样子的庐山,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6个,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所见。

(出示ppt三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白居易所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所见!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这是张继的所见!

4、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应接不暇,所以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是什么意思?谁能说下?--(认不清)

(1)师:可是,老师有些疑惑,你们能小组讨论帮老师解决吗?谁愿意来读读老师的疑惑?请你

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的不同景色了,为何他还说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楚庐山的全貌?(小组完成问题,请同学读要求)

(1)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的不同景色了,为何他还说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见到的只能是庐山的局部。

师:你们赞同她的说法吗?请你来评价?(好,好在哪里,不好,说出理由)

生2:我不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师:你们都从只缘身在此山中找到了答案(ppt)缘字你们抓住了它的意思。緣是因为的意思,说出了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的原因。我们还可以用换他关联词来解释(之所以···是因为)(····因为·····)

(板书:此山中)

生:之所以看不清楚庐山的面目,是因为我生活在庐山之中。

师:这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楚庐山的全貌呢?

生1: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生2:

师:所以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大家齐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你能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板书:理)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认识事物。

师:那在你们学习和生活当中有过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吗?

(比如下棋,同学之间吵架等)

生分享······

师: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不能只看他的缺点,也不能只看他的优点,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了我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了下来,让我们不仅欣赏到庐山的美景,还让我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称他为哲理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的读一遍。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古诗启示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