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摘要: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整体质量,是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备受关注的教学话题,阅读教学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度。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现状思考有效性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解读,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且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与提升,还可以让学生逐步分析、感悟与体会等,不断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育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强化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而如何有效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提升更是当前阶段备受关注的教学话题。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现状与阅读教学的问题等方面因素,根据实际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整体的感知与体会,从而进一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获得提升。
一、注重重点句段的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通过把握课本教材大意的基础之上做好重点句段的解读,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文章的理解,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很好的落实到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着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锻炼与提升。
例如,在进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字词学习以及较好掌握到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句段解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包括了“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这一句,笔者为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周恩来十二岁那年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那个年代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是列强纷纷抢夺利益的斗争场,我国主权和利益已受到极大损害,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然后,在“一个星期天……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段的学习当中国,笔者引导学生明确了“背”和“来到”是两个词,表现出了少年周恩来要去东北这个受到列强侵犯的地方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与决心,第二句中的“大不相同”,突出了东北洋人所占地区的繁华热闹與其他地方冷清萧条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国家落后弱小的不幸与无奈,显而易见,这两个例子都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中心的深度把握。
二、善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强化学生的感悟
在我们国家新的教育改革当中强调了“以生为本,教师为辅”的重要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教师除了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做好重点句段解读,还应该善于结合文章中的具体特点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与启发学生,以期增进学生的学习感悟。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减弱单纯的灌输色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与自由讨论空间,这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祖父的园子》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课本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提出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等相关的问题。然后,笔者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情感诵读了整篇文章,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取出关键的信息进行思考,进而总结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后,笔者在规定的时间之后分别抽查了几名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在这一过程中验证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到阅读文章的方式。
三、注重阅读与写作结合,突出写作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章与知识都是精品之作,都具有比较亮眼的写作特点与知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写法借鉴,突出与彰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提升,最大限度的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例如,在进行《太阳》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解完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之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节课堂中阅读文章时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自然的迁移到“写”中,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等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能够得到写作训练的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与进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教育当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与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注重重点句段的解读、善于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阅读与写作结合等多方面出发,不断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闫冰,张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5):325-326.
[2]沈小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0):18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