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杨伟 李晓丹
摘 要:西方霸权衰落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香港暴力事件、留学生辱华事件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所欠缺。作为涉外专业,高校财经类专业既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又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既涉及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又涉及意识形态的深度渗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因课制宜制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学生、教师、学校多方参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样化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经类专业;西方霸权;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5-0121-08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分析方法,促使大学生获得正确价值观念和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深入挖掘和运用学科思政教育资源,坚持“三全育人”,大学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进一步指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和传统的专业思政都十分重要,需要将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同向同行。具体而言,高校要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要素,推动各门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1]。
由此可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课程育人功能,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不仅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紧迫任务,可以弥补传统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进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学习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和教育殖民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旧秩序面临巨大挑战,以WTO、WB和IMF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急需改革,以适应多极化世界经济秩序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欧美之间的同盟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向全世界辐射其影响力和输出价值观逐渐弱化,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已经难以为继,西方霸权逐渐衰落。2019年8月2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年度驻外使节会议上对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旧秩序做出深刻反思,哀叹西方霸权终结,认为西方忽视了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尤其是忽视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政治大国,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西方国家陆续加入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西方霸权逐渐衰落相对照,中国的政治体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阻止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尤以2019年香港暴力事件为甚,反华势力千方百计与我国争夺青年、争夺群众,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价值观取向的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COVID-19)爆发与蔓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优良的“作业模式”,争取了宝贵的抗疫时间。从经验事实来看,中国政府和西方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国政府的积极防疫与有力推进和西方国家的手足无措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在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西方国家蔓延;部分西方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不作为,甚至诋毁中国抗疫对全球的贡献,更有甚者公开要求中国赔偿,对中国进行无端污蔑和指责。在国内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部分中国公民,尤其是留美学生许可馨公开发表不当言论,侮辱抗疫烈士、仇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甚至触犯中国的法律红线;加之留美学生杨舒平的毕业发言诋毁中国事件,西方國家不断强化对中国青年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通过教育殖民的方式毒化与腐化中国青年,达到阻止中国复兴、甚至颠覆中国政权的险恶目的,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急需加强。
(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各种矛盾和各种思潮愈加繁杂。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潮的不断渗透,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趋势凸显,香港暴力事件、留学生辱华事件反映出我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培养专业知识蕴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思政教育方式单一、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格局尚未有效形成[3];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下的诚信缺失、思政教育缺位[4]。
(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特色
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引导下,在文化领域掀起了“西学东进”的思潮,尤其是大学教育中的财经类专业,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之中。近年来,虽然坚持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但部分教师仍主张“原汁原味”的西式教学,大学财经类课程教育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缺失。因此,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开展全方位、全角色层面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政策引领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从2004年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文件,主要有2004年中央16号文件、2014年中央59号文件、2016年中央31号文件,大力强调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为构建全员、全程育人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知识教育的融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提高大学生思政素养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移动互联技术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以手机为主要载体,通过微信、QQ、微博及各种直播平台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大学生有一定的思辨力,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警惕不良思潮的侵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开展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三)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色
财经类专业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作为社会科学学科,财经类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大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财经类专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大多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在课程授课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必要和可行。
西方霸权衰落背景下,对于大学教育而言,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引,财经类课程与世界政治与经济紧密相连,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三、财经类专业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与思政教育融合
二战结束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的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虽然出现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声音和浪潮,但是,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拓展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作为涉外的学科专业之一,财经类专业课程既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又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因此,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既涉及到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又涉及到意识形态的深度渗透。
高校专业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质在于向大学生传授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财经类专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大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密不可分。因此,财经类专业课程知识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思想品德修养,不局限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升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大思政”理念不等于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同时推进,应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选择性地稳步推进。财经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较大的课程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能力上,又体现在专业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上;因此,可以选取代表性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试点,为以后的推广打好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财经类专业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专业教育紧密接轨,实现了与国际教育的积极融合。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既涉及到中国经贸体制改革与经济贸易开放、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经贸成就,又涉及到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与融合、体现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学科前沿。
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报关实务”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等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是传授进出口业务报关知识、培养学生报关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贸易过程中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流程,教学内容同时体现了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国际贸易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与国际接轨,课程内容包括中国海关通关作业改革、通关便利化、海关管理、企业海关信用类别、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及报关程序、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和报关单等知识点,这些课程教学知识点与进出口报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密切相关。该课程教学注重外贸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了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思政元素的挖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较好的结合点和融合契机。因此,选取“报关实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再在相关专业课程间適时全面推广,实现由点到面的逐次推进。
2.以教师为核心
(1)发挥专业课程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知识讲解过程中,需要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意识,通过行业交流、培训、集中讨论学习、项目建设和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把握,身正为范、以德施教;其次,需要鼓励专业课程教师挖掘课程知识中的育人要素,并通过不同方式向学生展示和传输;再次,需要强化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要求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内容,结合中国经济与贸易实际,发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发挥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的思政教育功能。高校普遍配置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相对于课程专任教师而言,他们更加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思政强调全员育人,全员育人离不开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离不开辅导员、班主任与班级导师的课外辅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间的紧密合作,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但是,从调查获取的数据来看,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业指导,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不高。发挥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导师的相互交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6]。
3.以学校为保障
高校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是青年一代成长的沃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一大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技能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作用;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鼓励所有任课教师把思政教育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具体知识点,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多样化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基于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思政教育需要和专业课程特色,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并优化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相互衔接。在开设的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类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落实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2.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置
专业课程立足于立德树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教师是专业课程教學的实施主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内容的选取、离不开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教学实施。作为社会科学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置,应充分体现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教材;需要分解专业课程知识点、梳理各知识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教案和作业试题等教学资料中。深挖课程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开发声音、图像、文字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库,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职业岗位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热情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4.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施情境教学法树立团队协作和自我激励意识。实施情境教学模拟,依据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教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职业场景,不同场景设计若干职业角色;学生通过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情境模拟,灵活地将理论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体验职业岗位要求,树立团队协作和自我激励意识,提升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认知。通过情境模拟、情境参与、讨论、总结与反思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认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采用案例分析法强化知识认知与培育职业素养。通过正面和反面典型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实施,发挥案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实施“榜样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榜样教育”案例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与讨论,及时归纳总结,强化专业知识认知,培育职业素养。
(3)分享学习心得推进思想碰撞。通过师生沟通交流,可以充分交流与分享学习心得,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优良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4)传统课堂讲授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开展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和手段的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探索线上教学课时占比20%~50%、线下教学课时占比50%~80%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借助超星学习通、清华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结合QQ等通信交流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5.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三全育人”考核理念。全员育人体现为教师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全方位育人体现为综合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通过线上考勤、签到、问卷、答疑、讨论、作业、测验与考试,随时随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适时、多方式的督促;结合线下课堂面对面讲授、讨论、作业、座谈、教师团队测评,能更客观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薇.对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1):210-212.
[2] 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3]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7(1):31-34.
[4] 黄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5-49.
[5] 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24-127.
[6] 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责任编辑:张建升)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ies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Hegemony Decline
WU Yangwei1 LI Xiaodan2
Abstract:With the declining of Western hegemony, Western hostile forces intensify western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owards China. A series events have reflected the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such as HK violent protests, overseas students insulting China. As foreign related majors,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urses not only involves the cross fus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involves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ideology. Therefore, we should explore and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ctively, formulate the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urses, deep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optimiz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hich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s participate, and carry out diversified teaching desig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major; Western hegemo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