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克 陈晓耘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三全育人”以来,育人工作得到了全方位开展。全國许多专业学校及特色学校以水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育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广泛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从我国水文化教育视角,系统梳理水文化育人相关概念及其内涵、水文化育人在教育领域与非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等,可将“若水文化育人”概念定义为“根据新时代要求,以水为载体或言说对象,将水的各种品质凝练成不同文化现象并作用于人的一种培养方式”,重点从环境打造、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组织保障、成效评价等方面构建起若水文化育人体系框架。
关键词:水文化;若水文化;若水文化育人;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5-0036-09
一、“三全育人”体系框架下的“若水文化育人”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在此背景下,各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多形式、多途径的育人改革。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将“三全育人”上升到体制机制高度。
“三全育人”从基本原则上升到体制机制,在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基础上,更要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给育人工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国水电水利院校数量众多,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笔者通过对全国与水有关的专业学校及水文化特色学校调研发现:以水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育人已得到广泛应用,学界也开展了一些水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但目前相关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初步的实践探索层面,很少将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概念定义的系统文献。因此,本文在总结现有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水文化相关育人体系进一步探索,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总结,明确提出“若水文化育人”概念,初步构建相关系统框架。
二、从“水文化”“若水文化”到“水文化育人”
提出“若水文化育人”概念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界定与“水”相关的文化内涵,厘清从“水文化”到“若水文化”的发展线索。
(一)“水文化”的提出与文献现状
“水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水文化”作为一个具体概念提出则是较晚的事。1989年,李宗新倡议“应该开展对水文化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水文化研究这个新课题”[1]。此前,我们只检索到篇名含有“Water Culture”的英文文献。李宗新提出倡议时,没有对水文化进行具体的框架构建及概念定义。1990年代,以《治淮》杂志为主要阵地,人们开始了对“水文化”的广泛关注。其后有更多期刊和作者加入讨论,“水文化”雏形呼之欲出。但在2000年以前,整体研究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很少有研究者对“水文化”进行提升并明确抽象出“若水”品质,也很少有人将水文化运用到育人工作中去。进入21世纪,这方面的研究得到较大提升,本文着重论述水文化在育人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主题”包括“水文化”或“篇名”包括“若水”的文献,同时删除主题与育人、教育、文化、思想、精神等无关的以及属于重复发表的论文、新闻报道类非学术文章后,获得88篇有效文献,研究主题可分为介绍综述类(文化由来、水的民族文化说、水文化教育综述等4篇)、概念内涵类(水文化育人相关概念及内涵、实施举措和实现路径等43篇)、教育领域育人实践类(从教育领域的具体案例剖析若水文化育人的具体举措等35篇)、非教育领域育人实践类(从非教育领域的具体案例剖析若水文化育人的具体举措等6篇)四大类型。总体而言,学界对水文化育人的研究尚处于工作探讨和初步实践探索层面。
(二)“水文化”相关概念与内涵研究
关于“水文化”,人们均认同是以水为载体的文化,但阐释各有不同。李宗新提出了广义和狭义水文化概念:“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2]张建云认为水文化是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和制度水文化的总和,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能够海纳百川,包罗万象”[3]。吴先文说:“水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阴阳五行观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人们在与水的长期共存中,自然而然地将水融入文化当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4]左其亭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对水的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等行为,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统称。”[5]从上述看,水文化的内涵十分广阔,凡与水有关的文化,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水文化。
关于“善水文化”,张建云将其应用场景定位于学校,认为善水文化的实质就是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校园元素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甚至学生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群体力量的形成,其精神核心在于“和谐”二字,是个体与周边社会、自然环境、其他人群的和谐共处与和谐发展[3]。
关于“若水文化”,2012年由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在育人实践中率先提炼而出,该校“传承‘爱的文化,提炼出‘上善若水的核心文化,通过借水喻德,在校园中营造‘若水文化,致力于‘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六大工程,从而树立起鲜明的学校特色,最终建成‘上善之校,让学校走上一条文化立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校长李宗芳随后具体阐释了“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六大工程的内涵和做法[7]。“若水文化”取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一词,老子总结了水的七种“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8]。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七善”品性一样。“若水文化”也就是善之善者也,其总体内涵简明易懂,人们耳熟能详。但“若水文化”在育人体系中的深刻内涵,目前尚未见到有文献明确界定。
关于水文化教育,闫彦认为:水文化教育包括水利院校专业教育和全社会的水情教育,是人们在水事活动过程中以水为载体进行的各种教育的文化集合体[9]。张建云认为:水文化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各种善水文化方面影响的教育,以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3]。吴怡璇提出:水文化教育包括物质、水利制度、精神形态、活动载体的水文化教育以及水情教育、节水教育、水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教育等,同时也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10]。
由上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水文化的教育作用,试图提炼出水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上善”品格,并将其命名为“若水文化”。
(三)水文化育人基本框架的研究
关于水文化育人框架研究,主要分为学校水文化教育和全社会水文化教育两个方面。
关于学校水文化教育方面,杨铖[11]、王义加等[12]提出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四方面构建学校水文化教育体系,其中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教学楼、场馆、景观等学习和生活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被师生认同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思想情趣等群体意识;行为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以教学为主的行为方式以及发生在校园中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课余生活方式;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倡议、公约、规范以及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系列行为规则。金绍兵等[13]、佘敦先等[14]、元小佩[15]基于水文化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提出水文化教育三举措:一是编撰“水文化教育”教材,开设“中国水文化概论”“中国水利史”等特色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水文化”专题,将“水文化”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三是扩充第二课堂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融入水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水文化观念。
关于全社会水文化教育方面,吴怡璇提出:应从坚持全民水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完善水文化教育领导机制、健全水文化教育内容、加强水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四方面推进水文化教育[16]。刘贵莲等提出水文化教育进社区、进中小学、进大学、进企业、进农村,寻求有效实施水文化教育的路径[17]。
三、教育领域水文化育人实践应用的七个方面
水文化育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集中体现为精神理念、校园环境、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科研、队伍建设、学校制度化建设七个方面。
(一)水文化的精神理念育人
关于水文化育人在学校精神理念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精神凝练,二是办学目标与理念构建。
第一,学校精神凝练。通过行业精神、名家名言、校训等凝练出独有的学校精神,南昌工程学院围绕“水”做文章,以培养水利人才为己任,把“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信图强、负责奉献、务实创新”的学院精神[18]。江苏宜兴城北小学以启功名言“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构建学校精神——“坚净”,构建“坚净治校”“坚净校园”“坚净人生”“坚净之师”“坚净学子”的学校文化体系[19]。
第二,办学目标与理念构建。借助水文化内涵,结合学校现状,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福建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确立“打造若水特色学校,创建一流育人校园”的发展目标以及“‘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滴水穿石的坚持”的办学思想[20]。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在“追寻水文化源头”的过程中“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将对师生具有水之品性、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向善的道德品质的期许与现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以善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与核心价值观[3]。北京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在解读“水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育人内涵,提出“孕育水德文化,塑造尚水人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成为他(她)可能成为的优秀人才”[21]。
(二)水文化的校園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水文化元素呈现于校园整体环境规划、人文景观打造、文化标识设立、文化长廊打造中。
第一,校园整体环境规划。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之初就注重水文化整体打造,在校园规划时将水文化特色纳入其中,营造水文化育人氛围。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将水的多变性、可塑性和丰富内涵应用到学校点、线、面的水景组织设计中,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让师生感受到水文化魅力[2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借用古典山水画特色,通过人工开挖生态水系,使水成为校园景观中最重要的元素,以开敞水面、水渠、喷泉、静池等形式,体现不同的空间感受[23]。
第二,校园自然景观打造。有学校将水文化特色融入校园自然景观中,让师生处处感受水的景致,自然风光与校园文化浑然一体。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基于现有的校内湖——承云湖进行打造,四周点缀太湖石、翠竹、小瀑布、凌云亭、观景台、小长城等景观,形成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承云湖景观带[3]。南昌工程学院在新校区建设中依托图书馆周围的多个小湖泊,开凿六条干渠,将其联通,打造成宝葫芦状,寓意共济、平安的自然景观带[24]。
第三,校园人文景观打造。有学校通过在校门、教学楼等重要区域打造融入水文化意蕴和学校精神的人文景观,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水文化的洗礼。福建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在主校门区域建成集“三风一训”墙、喷水池、喷泉于一体的活水源头景观,其中“三风一训”墙上雕刻了校训“上善若水,博学创新”以及办学理念、教风等,喷泉中的涓涓细流及十个小泉眼则具有象征意义,寓意对滨水师生成长的期许[20]。河北易县第一小学在润德楼前草地上打造石书景观,将“上善若水”的校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镌刻在石书上,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水文化气息[25]。
第四,校园文化标识设立。有学校将与水文化内涵相关的词作为文化标识用于校内建筑和教室命名,让师生在无形中感受学校历史的底蕴。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将校内建筑命名和办学理念、“若水文化”结合在一起,上善楼、若水楼、灵动楼、思源楼等因此得名[20]。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向师生广泛征集校园建筑物命名,既为学校增添水文化氛围,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水文化内涵[26]。河北易县第一小学将“若水文化”与班级名称联系在一起,每个教室门口都挂有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与“若水文化”相关的班级名称[25]。
第五,校园文化长廊创建。有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廊道和建筑楼道,创建“若水文化长廊”“若水文化墙”,展示水文化相关内容,让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若水文化熏陶。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在廊道展示以“上善若水”为主题的书法作品、传统水文化知识、世界地理景观图片等内容[20]。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将建筑楼道的墙面作为水文化宣传阵地,按水之韵、水之源等主题分楼层打造不同的水文化长廊[26]。河北易县第一小学将润德楼楼道按文明之水、生命之水、生活之水、大美之水、未来之水五个部分进行打造,上善楼则以若水核心品格进行打造[25]。
(三)水文化的课堂课程育人
有学校通过开设水文化相关课程,自编水文化教材和读本,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中融入水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水文化,追溯水文化,领会若水精神,成为上善之人。
第一,开设水文化育人课程。南昌工程学院开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史”等系列课程,向学生普及水利文化知识;还将水文化专题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项,让学生掌握水文化的基本知识[24]。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注重德育教育,一方面,从水的品格入手,让学生在悠久的水文化历史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结合水的品质与各年段学生心理特点,开设“若水文化与德育”课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分年龄段向孩子们讲述水的优秀品质[20]。
第二,编写水文化育人教材和读本。南昌工程学院由历史、旅游、水利等专业背景的教师自编《大学生水文化教育》教材用于“水文化概论”通识必选课程教学[24]。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开发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与本校特色校本课程配套教材共6册,分别以“吟水之韵、赏水之灵、知水之源、悟水之智、品水之德、惜水之润”为主题,分年龄段培养学生品质,开阔其视野[20]。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分别编写《水》(上下册)、《宜兴中专善水文化读本》,全方位介绍水,追溯善水文化历史,引导师生体验善水文化的人文情怀[3],触摸中国文化之根[26]。
第三,开展水文化育人课堂教学。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推行以学生特长为核心的赏识教育,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案教学和灵动、和谐的课堂创评活动,打造“若水课堂”[7]。大连市甘井子区大房身小学实行课堂学生三表现(发言积极性、发言质量、合作参与度)、学习效果四重视(练习重课堂、练习重反馈、练习重达标、任务重完成)、情境创设五注重(注重有机整合、注重连续性和变化性、注重合作学习、注重方法应用,注重德育点落实)的“345”教学管理模式,着力打造“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27]。
第四,深化水文化育人课外实践。有学校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结合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更切实地学习水文化,领会水文化。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在淠史杭灌区和安丰塘实习实践,了解这两座水利工程的作用及经济效益,更了解其社会、文化意义[13]。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每年两次组织学生去共建单位艇湖水利枢纽开发公司学习实践,感受水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感悟闪耀着哲理与智慧的“不争有为”[26]。江苏宜兴中等專业学校将张公洞自然风景区、善卷洞自然风景区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以漂流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与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中超利永紫砂班”,以善水文化为载体,在水环境中实现专业和艺术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水文化育人作用[3]。南昌工程学院每年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走进基层,开展水情学习、水资源与水环境调研和工程参观实践,深入理解中国水资源问题[24]。
(四)水文化的校园文化育人
有学校通过成立水文化社团、开展水文化专题活动、开设水文化讲坛等校园文化形式,积极助推水文化育人的实践应用。
第一,建立水文化学生社团。将学生社团作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28],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文化活动。南昌工程学院将水文化社团的水文化专题讲座考勤作为素质拓展课学分,纳入毕业考核[24]。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成立水资源环境调查小组,结合“中国水周”“世界水日”开展以“水”为主题的文艺、体育、旅游、美食等活动[22]。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承云帆船社,开展“承云扬帆,青春起航”的水文化活动;又成立茶艺社,与阳羡贡茶院合作开展“传忠孝之风、听净水禅音”的主题活动[3]。
第二,举办水文化专题活动。有学校以水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科普、评比类的专题活动。南昌工程学院在每年水文化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开展水文艺演出、水知识竞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各学院轮流负责每年的水风俗专题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意设计[24]。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注重师生“水文化”的滋养,“利思想之器、心灵之器”,组织开展“十好少年”评比活动,并将“做老师就做好老师”作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组织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22]。
第三,开设水文化讲坛与专题讲座。有学校通过开设水文化讲坛和专题讲座,积极宣传普及水文化知识。南昌工程学院开设了“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高层讲坛”、“百川”讲堂和“鄱阳湖”讲坛,邀请河海大学尉天骄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作“水文化与人生社会”“江西水文化散论”等讲座[24]。江苏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每学期开设“四水精神”专题讲座,推动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3]。
(五)水文化的科学研究育人
有学校以建立科研机构、设立或申报研究项目及课题等方式,深入开展水文化育人相关研究。
第一,建立水文化科研机构。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建立“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基地”,2010年成立全国高等院校首个“水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江西省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基地”。这些科研机构主要围绕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文化保护与传播开展科学研究、水文化宣传和教学工作[24]。
第二,设立或申报水文化研究项目。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设立了水文化研究特色建设课题,通过建立学校水文化研究的组织网络和科研队伍,推动水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同时在主课题下设立子课题,分年级组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和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具体研究[22]。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积极参加水文化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并取得可喜成果,“水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机制研究”被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立项,“齐鲁水文化研究”“传承、发展与加快山东水文化建设对策研究”“人水和谐构建与发展研究”三项科研成果被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软科学奖励委员会授予“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9]。
(六)水文化的队伍建设育人
有学校从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入手,逐步构建若水文化育人队伍。
第一,水文化教师培养。水文化对教师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水文化内涵融入教师人格塑造及专业培养之中。河北易县第一小学确立了以“阳光的心态,宽广的胸怀,优雅的气质,健康的体魄”为核心的《易县第一小学教师若水健康标准》、组织常态化的“以水为镜系列活动”以及以“若水”文化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形成了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和教师成长过程中极具个性化的《若水人生反思集》[25]。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提出“若水教师”应具备好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科见解和个体活动能力,让每位教师成就“一门经典课程”[7]。大连市甘井子区大房身小学通过“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师生关系”等讲座,让师生之间充分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爱生典型,推广经验,开展爱心活动,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27]。
第二,“若水”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学校逐渐重视并通过水文化教育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南昌工程学院一方面邀请胡四一教授、胡振鹏博士等知名专家作水利专题学术报告,让辅导员初步了解水利知识并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组织辅导员实地参观典型水利枢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增强辅导员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学院还精心设计水文化展室,激励辅导员热爱水利事业[18]。
第三,“若水文化”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学校“若水文化”育人的制定者、管理者、参与者、服务者,影响着整个学校健康向上的发展。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通过培养班子成员成为具有厚德载物胸襟和奉献精神的上善管理者、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宏观把握管理工作、尽力为师生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等方面,用“若水管理”推进学校全面发展[7]。
(七)水文化的制度建设育人
有学校通过将水文化内涵融入教育管理、师生行为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中,逐步构建具有水文化特征的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部门建立水文化教育考核制度,邀请专家作水利学术报告,利用基层党团组织进行水文化宣传和传播制度化,将水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化,以此构建水文化制度育人体系[30]。河北省易县第一小学则将“若水文化”融入学校管理理念当中,通过制定《师生若水行为规范》《若水德行标准》《最美若水少年评选方案》等规章制度、评价标准等来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25]。 此外,“若水文化”还在企业管理、干部管理方面有所体现,因与本文主题关联较小,且这方面研究文献整体上较为简单,此处暂不讨论。
四、从“若水文化”育人实践到“若水文化育人”整体概念
“若水文化”在育人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對其必要性和意义的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研究角度较丰富,适应了新时代“三全育人”的要求,全面展现了若水文化育人研究的价值所在;二是在若水文化育人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获得了宝贵经验。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若水文化育人的概念;二是没有明确形成若水文化育人体系框架;三是没有对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全面探索。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若水文化育人”的概念定义
关于“若水文化育人”概念的问题,笔者基于新时代要求、以水为载体或言说对象两个方面,将水的各种品质凝练成不同文化现象并作用于人的培养方式进行定义。“新时代要求”是符合当今育人态势的时代要求,即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符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要求;“以水为载体或言说对象”就是为以水的本体特性为对象或将其品质具象化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为对象。由此得到“若水文化育人”概念的明确定义如下:
若水文化育人,就是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要求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水的特性或其各种品质具象化到人的物质、精神、行为层面进行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德、能、勤、绩、廉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
(二)“若水文化育人”的体系框架
关于若水文化育人体系框架构建问题,可以重点从环境打造、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组织保障、成效评价等方面构建整个若水文化育人体系框架。其中环境打造包括物质环境建设和精神环境营造等,课程建设包括思政课程建设、文化素质通识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双创实践课程建设等,教学实施包括第一课堂教学实施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活动开展等;组织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环境保障等。
(三)“若水文化育人”的应用前景
关于对广阔的应用领域进行探索的问题,就研究领域而言,可以将若水文化育人研究从教育领域延伸到与管理人、培养人相关的其他领域;就教育领域自身而言,可以不局限于常规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而应该覆盖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五、结语
从“水文化”到“若水文化”“善水文化”的育人应用与研究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且在较广范围内得到多样化的发展,但目前的总体情况仍比较芜杂,因此,有必要从概念定义、体系框架、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进而演绎提升,将其系统归并为“若水文化育人”的核心体系,顺势提出“若水文化育人”的明确概念并进行定义。笔者以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案例,进行“水利高职院校‘若水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证明“若水文化育人”的整体思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是可以成立的。对于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利高职院校‘若水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的实验成果,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当另文探讨,在此不赘。
(感谢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田阡教授、姚恒副研究馆员、杨程程馆员对本文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宗新.应该开展对水文化的研究[J].治淮,1989(4):37.
[2] 李宗新.漫谈文化与水文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29-30.
[3] 张建云.“善水文化”教育: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愿景[J].职教通讯,2019(8):1-4+61.
[4] 吴先文.上善若水——浅论中国文化中的“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2-75.
[5] 左其亭.水文化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利,2014(9):56-59.
[6] 用“若水”文化建“上善”之校——蘭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J].甘肃教育,2012(8):98.
[7] 李宗芳.用“若水”文化建“上善”之校[J].甘肃教育,2012(23):22.
[8]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
[9] 闫彦.浙江特色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8):164-166.
[10] 吴怡璇.我国当代水文化教育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19-20.
[11] 杨铖.刍议水利院校构建系统水文化教育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168.
[12] 王义加,傅梅烂.流淌的传承——高校水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略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292-293.
[13] 金绍兵,张焱.水利院校要重视水文化教育与研究[J].中国水利,2008(5):63-64.
[14] 佘敦先,洪思,张艳军,等.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20-21.
[15] 元小佩.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偏失及教育策略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0(1):6-9+22.
[16] 吴怡璇.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36.
[17] 刘贵莲,闫彦.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3):126-126.
[18] 汪小布.水文化教育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思考与尝试[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4-76.
[19] 彭钢.上善若水:学校文化的追求与表达——江苏省宜兴市学校文化建设评述[J].江苏教育,2012(11):18-20.
[20] 颜东升.若水文化: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J].教育(周刊),2015(41):50-51.
[21] 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J].北京教育(普教),2011(7):2-4.
[22] 钱坤南.承千年水文化,启特色办学新思路[J].江苏教育,2013(35):51-52.
[23] 方宇婷,兰波.水文化理念下高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2(31):33-35.
[24] 李昌彦.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教育实践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11):128-131.
[25] 邢成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从理念到实践——河北省易县第一小学“若水”文化探索[J].人民教育,2019(6):60-62.
[26] 金海東.“若水”教育滋润生命成长——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水文化寻绎[J].中小学德育,2015(10):46-47.
[27] 朱公贤.浅谈“若水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4(16):51-52.
[28] 谭属春.其命维新 永立潮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0-271.
[29] 周长勇,曹广占,杨永振.构建以水文化为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J].水利天地,2012(2):14-17.
[30] 张金亮.构建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体系研究——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1-65.
(责任编辑:滕新才)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Ruoshui Culture Education”
on the Thought of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WANG Shunke CHEN Xiaoyun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put forward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the work of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related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 of water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water culture education in both education field and non-education field. It then defines the concept of “Ruoshui culture education” as “a cultivation method that condenses various qualities of water into different cultural phenomena and acts on peoples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with water as the carrier or verbal object”. The framework of this method may include environment build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so on so forth.
Keywords: water culture; Ruoshui culture; Ruoshui culture education;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