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英汉?彭祥发?郭才?黄浩涛?詹煌欣
摘 要 随着IT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流行,浪潮再次将高校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推向热门专业的高峰。虽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但是边远地区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仍有缺乏新颖的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与一线城市相差甚远,师资力量较薄弱,以及缺乏课程实践等问题。本文提出的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改革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启新课程、学校投入设立研发实验室基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资质和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边远地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 边远地区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1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IT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升。据工信部发布数据,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673万人,比2018年增加28万人,同比增长4.7%。2018年,我国IT行业新增人才需求310万人,而IT专业毕业生仅为110万人。因此,国家提出的科技强国观点需要中国各大高校输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支撑。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数量,普遍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尤其是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贡献有限。因此,提高边远地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目前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如图1-1所示。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边远地区高校中,存在教师无法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现象,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授课,因此在授课的过程脱离了企业的思维和需求,未能满足国家计算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同时,这一问题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全面,学生的专业意识不够强。
缺乏教学资源。边远地区高校投入科技研发的资源还是比较欠缺,如科研资金、科研设备等。在缺乏基础资源的情况下,难以推动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缺乏新颖的技术课程。目前,大多数边远地区高校的专业课程长时间没有进行优化,不适应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存在知识盲点。尽管学生自主学习新兴互联网技术,由于缺乏引导,也难以进行系统学习,最终致使学生毕业后就业时,专业度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率,致使一些学生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由于边远地区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和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的缺乏,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机会较少。另外,地方城市的互联网企业氛围不够浓郁,导致学生难以获得专业的实践机会。
培养目标不凸显。从近些年看,许多边远地方高校的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不明確,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的深度不够。学生看起来学习了很多知识,却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核心是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缺一都难以精准输送出顺应国家计算机技术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专业人才中,理论和实践形成一个循环闭环,学生从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最终流向社会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2]。
2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改革方案
教师持续的深造,增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一方面,边远地区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和学术的提升,提高专业度;另一方面,教师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议和峰会,加强专业深度的同时,接触新兴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见识。
校企合作授课。授课模式除高校教师负责专业技术的教学外,聘请企业骨干作为名誉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技术、产品、运营等相关的知识。也可通过与一线城市著名的行业培训机构合作,以及联合一线城市的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边远地区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3]。
加大研发实验室基地的建设。研发实验室基地是地方高校学生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基地提倡由多专业学生组成,通过多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结合团队化和规范化管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指导教师之间应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发展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管理的人才的培养,在研发基地中形成技术+管理的整合模式,因材施教,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
项目驱动学习。利用国家、省市对专业人才的开放扶持政策,进行项目申报和比赛申报,通过参赛见识其他高校的技术水平和学术交流,增加学生对外界的专业认知,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教育现象。
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发展。边远地区高校挖掘地方的特色产业,利用专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模式对产业进行研发升级。教师带领学生研发团队参与其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地方的产业进行升级,实现利益最大化。
课程的及时调整。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兴技术不断问世,技术更新换代快。边远地区高校应及时分析课程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最佳的课程调整方案,跟随各个领域发展的步伐,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学有所用[4]。
3方案优势
在以上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些方案在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地方企业比较认可当地的高校的教学水平,愿意与高校企业达成合作意愿,并长期投入传统产业升级。
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同时提升了地方高校的教育水平,达成双赢。
有利于提升边远地区高校教师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
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规模不大,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调整和执行难度相对低[5]。
4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边远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质量,但在探索和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边远地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克服困难。例如高校在建设研发实验室基地时遇到的资源和资金的不足情况;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情况下,无法找到教育与产生的利益的平衡点,过于追逐利益等。但在总体上,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为边远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提供一个很好的专业人才孵化模式,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为社会和企业输出适应领域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1.
[2] 基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7):197-198.
[3] 白玲.“互联网+教育”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79.
[4]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5):247.
[5] 朱爱青.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76.
作者简介
洪英汉(1984-),男,广东潮安人;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系统、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