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市场对语言人才的需求渐呈多元化趋势,企业更看重除了懂语言之外,有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强、了解国际贸易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语言+技能的复合型高职语言人才应是高职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语言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经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要实现这“五通”,语言互通是关键。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密不可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高职教育又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在与行业、企业的结合中,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一、高职院校语言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市场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质是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国际间的联系。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领域的合作交流,如基础建设、运输、贸易、能源、旅游文化等行业领域。参与这些交流活动的人,既需要具备该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知识,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高职院校当下有必要思考的是学生的专业发展如何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对接,确立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本专业的师资培养重点,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语言+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学生自身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动手操作能力,要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受到社会的欢迎,光有技能还远远不够,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创新实用型人才。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他们走向社会、通往成功的敲门砖。“一带一路”建设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来倾听中国的声音,给汉语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能给其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高職院校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轻人文重技能”,导致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沟通应用水平。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上往往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们缺乏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说话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在正式场合往往不敢说、不会说,长此以往,在人前说话的自信心越来越小,也就越来也不愿说、不能说了。当然,近几年“轻人文重技能”的状况有所改变,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加大了沟通与写作等通识课程的比例,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依然有待加强。
(二)高职教育聚焦于通用语种,仅以英语教学为主,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引进来”的战略,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外语教育也一直聚焦在英语这一通用语种上。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政府也为英语教育做了巨大的投入。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已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后,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现已跟我国签订合作协议的138个国家中,除英语、阿拉伯语和俄语三大通用语种外,还涵盖了数十个语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语言状况,单纯突出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需求,沿线国家语言人才非常紧缺。
三、高职院校语言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本土汉语人才培养与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的高职院校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是高职语言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他们的汉语教学,为企业培养精通汉语的外籍员工,有利于在外中国企业的业务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汉语语言学习,还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二)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级复合型语言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注重质量、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一个双赢模式。以往的校企合作,大都把眼光放在国内,学生毕业后的走向也是国内的企业。现在,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高职生也可以走向国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经济特点,重点调研“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去”的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与他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课程,针对企业的业务范围,有针对地培养“语言+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保证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以弥补师资的缺乏
如前面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外语教学的重心放在“英语”这一通用语言上,而沿线国家小语种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专门培养或引进语言师资也难解一时之渴。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一个连贯的语言教学体系,可以实现多校多地区语言教学共享,弥补师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付梦蕤,吴安萍.“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应对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
[2]张慧波,祝蕾.“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02-15.
[3]朱雷,王毅.“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7(8).
[4]阎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我国语言规划[N].人民日报,2017-10-26.
[5]余江英.“一带一路”建设与关键语言人才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株洲市社科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语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研究,课题编号:ZZSK19050。
作者简介:
邓滢(1982-),女,汉族,湖南平江人,硕士,副教授,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