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姿
【摘要】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对比研究对语言教学和理论研究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从音高、音强和音长三个超音段成分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汉语和日语非音质音位的异同点,揭示其表现形式、存在范围和主要功能。以期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为日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帮助,为汉语语音教学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音比较;汉语;日语;非音质音位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历史上关系密切,而且两国语言在文字、语音和语义等方面虽有差异但也有着诸多共性。汉语语音和日语语音的类同性和异质性,使得汉日语音系统具有可比性。非音质音位,又称次音位、超音段音位,是指以音高、音强、音长等为材料构成的音位,主要包括调位、重位和时位。语音的语音的高低、轻重和长短,在日语和汉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日语音的对比研究明显增多,有的刊物还专门开辟了“汉语和日语比较研究”专栏。在研究对象上大多侧重于对语音系统的整体考察或对元音、辅音、汉字音等语音系统的局部进行考察。关于非音质音位的对比分析,除与音高相关的声调研究较多以外,其他仅占少量篇幅。近年来,随着日本来华留学生的持续增长,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教学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均有发展,但关于非音质音位的研究和教学仍较薄弱。
基于此,本文以汉语和日语的非音质音位比较为切入点,选取了音高、音强和音长三个超音段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其表现形式、存在范围和主要功能,以期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为日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帮助,为汉语语音教学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一、音高分析
音高,顾名思义,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快慢,并且与发音体的材质和形状密切相关。音高对汉语和日语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两种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汉语音高情况。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汉语作为典型的声调语言,其音节的高低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在普通话中,同一个音节“[ mA ]”,可以念成四种音高格式,如[ mA55 ](妈)、[ mA35 ](麻)、[ mA214 ](马)、[ mA51 ](骂)。这四个音段结构相同,均由辅音声母[m]和元音[A]韵母构成。由于它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得以形成四个表示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的语素。普通话中声调调值的共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为高平、高升、降升和全降。按照调值归纳为四个调类,分别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声调在辨义方面的作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独特且重要的部分。
在连续的语流中,汉语音素之间和音节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了音变现象。普通话中主要的音变现象主要有五种,轻声的变调、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七、八、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的变调。如“吧、吗、嘛”等语气词,在普通话里一般读成轻声。汉语变调的规律较为繁琐,是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
2、日语音高情况
与汉语不同,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声调,声音的高低变化分布在音节之间,用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はし」(桥),前面词调高,而「はし」(筷子)后面词调高,词调不同则意义不同。因此日语又被称为音调重音语言或词调语言。日语的词调主要体现为频率的变化,属于高低型,仅有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两种形式。具体而言,日语一个假名就是一拍,每拍可以取高或低任一音值。日语词的基本调型为前高型、中高型和后高型。以东京音为标准音,其词调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0型、①型、②型、③型、④型、⑤型及⑥型等。
如图所示,可以看到日语词调遵循的限制规律有二:其一每个词的前两拍一定是不同的,只可能是“高低”或“低高”;其二,一个词中只能有一拍或连续几拍是高读,降调后不能再升起。由此观之,汉语上声中的双峰现象违背了限制规律的要求。在日本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过程中,上声习得一直是声调学习的难点。
总之,汉语和日语的音高变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各调类之间地位平等。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位置差异和调类差异。位置差异是指汉语和日语中有辨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对应各语音的不同成分。汉语的音高变化在一个音节之内发生,而日语的音高变化发生在音节与音节之间,具有跨音节的特点。调类差异是指两种语言基本调类的不同。汉语的调类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而日语分为头高、中高和后高。此外,日语的声音高低变化较汉语更细微,声音的升幅和降幅较小。
二、音强分析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决定了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浮动的大小。语音的强弱和说话时用力大小成正比,用力越大,气流越强,振幅越大,声音越強。在语言学中,音强多与轻重音等概念相联系。重音大致分为词重音和语句重音两种。在汉语中,音强有时也起到区分词义的作用,轻声词中音强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在日语词中音强伴随音高、音长出现,随之变化。汉语和日语的语句重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此外,需要注意和加以辨析的是汉日语语音学中的“重音”概念。
1、汉语音强分析
在汉语中,声音的强弱有时起到区分词义的作用。如普通话里的“莲子”和“莲子”中的“子”,前者音重,后者音轻。再如,“报仇”和“报酬”中的“仇”与“酬”,同样是前者音重,后者音轻。它们在语音方面的主要区别,主要就是声音强弱即音强的不同。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调子,它的特点是又轻又短。所谓的“轻”,就是指音节的音强比原调更小,听起来声音更弱更轻。所谓“短”,是指音长比原调更短。在轻声词中,音强变化较为明显。如“椅子、尝尝、石头、窗户、老太太”这些词语中,“子、尝、头、户、太”,它们与单字固定声调相比,音强明显减弱了。
汉语的语句重音大致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语法重音是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重读句子的某些部分,本身并不表示特殊思想或情感,声音强度与同语句其他成分相比较强。语法重音大多出现在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成分、名词前的定语、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动词后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等。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不同,它是指为了表示特殊思想或情感而把句子某些部分重读的现象,该重音的强度较语法重音更强,起到突出强调部分的作用。强调重音与说话人的主观意图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任意性,同样的语言结构由于着重点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强调重音。例如,“我在看风景”,在作为“谁在看、你在干什么、你在看什么”三个问题的答案时,强调重音分别为“我、看、风景”。
2、日语音强分析
在日语词中,音强伴随音高、音长出现,并随之变化,并不具备区别意义等作用。日语作为音调重音语言,其语言模式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调语言不尽相同。日语语音学中“重音”概念,在声音的四项基本特征中主要为音高的变化,而非音强。汉语中,重音多与音强相关,一般指朗读、说话时句中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两者概念具有较大差异,需要加以注意和辨析。这里为了方便比较,把日语语句重音放在下文进行说明。
日语的语句重音同样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其语法重音以声调的相对强化和弱化为主,多出现在短句或简单句的修饰语、谓语动词的补语、动宾短语的宾语、存在句和所在句表示存在主体或场所的名词等。当句子成分较复杂时,一般以“修饰语与被是修饰语”的规则优先。强调重音与说话人主观意图密切相关,多与表提示、对比或并列关系的格助词一同出现,如「は」、「も」等。语句重音是在日语共通语的语调中实现的,即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音调呈现由高到低缓慢下降的趋势,音高变化曲线类同日语假名「へ」字相似,一般称之为“へ字型语调”。
总之,在与音强等非音质音位密切相关的“重音”概念中,不同的语言突出的特征不尽相同。汉语和日语的“重音”概念所强调的声音特征分别为音强和音高。也就是说,汉语的词重音和语句重音多与声音的强弱相关,而日语的词重音和语句重音多与声音的高低相关。
三、音长分析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语音的长短是指发某个音的发音动作持续的声音。汉语普通话中音长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汉语声调来说,音长是除音高之外的重要要素。日语的音长主要体现在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对立上,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汉语音长分析
在汉语普通话中,音长的作用并不明显,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有时语音的长短可以表示不同状态,如同样是一个“啊”的声音,表示应答时较短,表示沉吟时较长。在汉语方言中,音长有时起到辨义的作用。如广州话里的“三”和“心”区别就是音长不同。
在汉语声调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音高,其次就是音长。声调的绝对音长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从普通话各调类的相对音长来看,如图所示:去声<阳平<阴平<上声。声调的声音长短并不影响意义,但会影响对话人的声调感知,过长过短都会导致“洋腔洋调”的声调偏误。
2、日语音长分析
对日语来说,音长主要体现在日语长短元音的对立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おばあちゃん」[ oba:san ]的意思是“奶奶、姥姥”,「おばさん」[ obasan ]的意思是“姑、姨、阿姨”。这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一个词是长元音[ a: ],而后一个词是短元音[ a ]。总之,音长在汉语和日语中具有不同作用。汉语中音长是声调中的次重要因素,不同的调类音长不同,影响到听话人的声调感知。音长有时可以表示对话或说话人的状态。在有些汉语方言中,音长可以起到辨义作用。在日语中,音长通过元音长短发挥区别意义的作用。
通过以上三组的分析,可以看到汉语和日语在音高、音强和音长三方面的个性与共性。在音高上,日语和汉语中声音的高低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各调类之间地位平等。不同点是音节内和跨音节的位置差异和阴、阳、上、去和前高、中高和后高的调类差异以及音高变化的幅度差异。在音强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重音概念上,汉语和日语具有较大差异,汉语的音强特征相对突出。两者的词重音和语句重音分别体现为音强和音高。在音长上,日语的音长特征较为突出。日语的某些元音长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的音长则与声调感知、对话或说话人状态有关。非音质音位的同与异,对汉语和日语的语音面貌产生着深远影响,也为我们更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焘.语音探索集稿[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张麟声.汉日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胡裕树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若江.汉语正音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翟东娜、林洪.日语发音与纠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昌来等.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丁崇明、荣晶.现代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2017.
[8]朱春躍.日语的语句重音及其规则[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