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 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0-10-20 03:23高巧灵
商情 2020年38期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

【摘要】 高校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助推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若干实际问题。本文结合衢州学院“心手相连”志愿服务队多年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和地方实际情况,探索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在大数据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青年;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是以高校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主要领域,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志愿活动。高校青年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其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有利于他们学以致用,在身体力行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升理论联系实践水平;也有利于他们在形形色色的沟通交往中开阔眼见,锻炼自身综合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深入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在了解国情中端正思想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高校青年参与社区服务也是社区建设力量的有效补给。大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既为社区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将大学精神渗透到社区,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区文化提供了契机。

1、衢州学院“心手相连”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现状

衢州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工作,鼓励在校青年大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基层,用青春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自2014年至今,“心手相连”社区志愿服务队先后与北门社区、白云社区、幸福社区、文景苑社区等结队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了包括助老扶残、科学课堂、环境整治、法制宣传、禁毒防艾、文明督导等在内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校内外各类媒体报道近百次,特别是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中,服务队作为结队社区的志愿储备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自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省委提出“五水共治”行动以来,服务队更以“助力治水、青春建功”和“生态环保”为两大主题项目,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水样数据检测、文化宣传下乡等系列活动,获得了“市先进河小二集体”等诸多实绩。

2、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随之呈现多样化特点。因而,社区对于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助老扶残、卫生整治、爱心辅导等传统项目扩展到了对医疗卫生、科技环保、互联网应用等专业技能含量较高项目的需求,甚至是心理辅导、文化讲堂等精神文明层面的需求。但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在组织社区服务时更多的是以自身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缺乏与社区干部进行深入交流,更缺乏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因而往往导致所开展的服务不能很好的契合社区实际需求,社区及其居民存在较为普遍的“被服务”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优势缺乏整体性把握和针对性区分,加上志愿者自身能力所限,使得现有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仍然停留在送爱心、搞卫生、做宣传等低层次活动上,呈现出“做苦力”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社区日益旺盛的需求。另外,高校往往更多的是与其周边社区进行对接,而与空间距离较远的社区则缺少相应的联系。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有些社区大学生志愿力量过剩,而有些社区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可以说,高校与社区若不加强联系与沟通,这种服务与需求的错位必然会加剧,双方的互动也会日益形式化。

2.2服务活动缺乏长效化

社区志愿服务需要长时间连续进行才能到达较为明显的效果。尽管现在也有不少高校志愿组织与社区建立合作机制,但长期稳定的志愿合作需要双方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实际情况较为复杂。首先,高校青年志愿者由于课业负担、考级考证等原因,服务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每次社区服务的队伍都不固定,从而使得活动效果忽好忽坏,不利于与社区的连续合作。并且,基于时间上的不自由和学校任务的强制性,“雷锋三月来,四月走”这类社区服务现象依然常见。重大时间节点或社会实践期间,众多志愿者涌进社区,来去匆匆,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却悄无声息,活动就像“一阵风”,缺少持久性。其次,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几乎每一年都需重新从大一新生中招募,且其主要骨干也是一年一换,队伍的频繁更替以及这个过程中新老成员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技能上的非有效衔接、与社区联系的非有效衔接,也会对活动的延续和成效造成较大的影响。

2.3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

尽管志愿汇这类有关志愿服务管理的APP已经开始流行,但在高校志愿组织日常管理中还没有很好的普及和应用。并且,志愿汇目前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长认定等不足,志愿者缺乏专业化培训、志愿服务重“量”不重“质”等影响社区服务成效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高校青年社区服务的激励手段也还不丰富,一般是通过评选极少数先进典型的形式予以表彰,并与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相结合,但结合不够紧密,且对于整个社区志愿者群体来说,激励的覆盖面低,力度偏小,这会挫伤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此外,高校青年参与社区服务是多重因素叠加且涉及多个系统的实践活动,离不開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舆论的支持。然而,社区志愿服务文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且还未发展成熟。这就导致政府有关部门、社区管理部门、其他社会单位及公众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缺乏了解,甚至把简单地等同于“劳动力”,这显然也会削弱高校青年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且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一旦在具体过程中受到伤害,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权益都难以得到维护。

3、大数据视角下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对策

3.1加强校社互动,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高校青年社区服务应坚持“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才能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双方在服务供需信息上加强交流与沟通。具体来说,各社区要主动向高校反映辖区内居民的服务需求;高校则应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做足前期调研,真正做到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改进活动的行动架构,以保证服务的精准性。例如,针对需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可以提供一对一上门义务讲解的服务。除此以外,高校还可结合学生信息大数据分析,在全面掌握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将其归类划分,形成社区志愿服务多个方向的服务带,并向所在地各社区公开,以便于社区与高校在社区服务领域的双向选择和匹配,进一步提升校社对接的有效性。

3.2优化运行机制,促进服务的长期化和品牌化

对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连续性不强的问题,可以实行活动项目化运行方式,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不断线”。其一,按照“一个服务带就是一类志愿者,一个服务带就是一个服务项目”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志愿者大数据信息,设置固定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和稳定的团队。不同的项目分类管理,建立长期计划,最终形成项目化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其二,在规范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要挖掘典型项目,特别是有特色的、有经验的、与学生专业相适的或者与社区需求匹配的项目,要长期开展,有效传承,不断激发项目的活力和影响力,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

3.3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志愿者社区服务积极性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是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制定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对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根据服务绩效,对表现突出的给予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或其他奖励,对有行为偏差的则督促改进。同时,不但要将志愿服务的成绩纳入推优、评优、入党等考评体系,还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比重,以表示对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的充分肯定。第二,利用志愿汇等大数据电子管理平台,结合纸质档案,建立志愿者动态资料库,将志愿者个人信息、兴趣特长、服务成效等信息整合至资料库。通过数据检索,既可以根据实时服务项目,针对性的选取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又可为其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3.4争取多方支持,保障社区志愿服务良性发展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高校、社区、志愿者组织、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多个主体协同合作,才能构筑起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支持体系。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自律,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高校应重视社区服务的宣传,积极寻求新闻媒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更广泛的争取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社区则可以着力促进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建设,为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提供场地与物资的保障。而在资金方面,志愿者组织也应积极寻求企业、基金会、个人等多方捐助,以保证活动的财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安慧影,邵彩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63-165.

[2]张国臣.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6(06):46-48.

[3]劉海燕,李相阳.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J].北京教育(德育),2013(11):45-46.

[4]彭明华.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长效机制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7):16-18.

[5]崔静.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4-6.

作者简介:高巧灵(1991.05-),女,浙江萧山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数据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