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创”升级背景下,为提升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分析高职学生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发挥高职院校整合能力强的特点,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层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为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关键词】“双创”升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的竞争将集中于知识领域,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更多集中在国民文化素质上,特别是国民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可以说创新创业能力将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世界格局的走向。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升级,各国开始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早,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比较成熟。我国2015年《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简称“双创”),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不够深入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而2018年国发〔2018〕32号《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主要是为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创新创业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提高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行业、产业发展活力。与之对应的“双创”教育肩负着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
一、创新创业的含义
创新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更优重组,产生新的生产函数,促进生产力发展,获得更多利润的一种方式。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形态呈现。包括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的创造、产品本身的改变三层含义。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创新,主要强调在思维层面,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的概念,使创新的理念更为广泛,应用的领域更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更为广义的创新概念。
创业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学者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他提出,创业是思考、推理结合商机的过程,依靠商机驱动,应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并能全盘考虑的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狭义的创业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主体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广义创业概念还包括行动层面的创造,通过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为社会进行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在引入国外“创业教育”概念时,融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新强调的是思维领域的创造,创业更为强调行动领域的创造,创新是创业的根基、核心和灵魂,创业推动创新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归因分析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亟待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高职学生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容易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技术革新,成为企业、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人数众多,已占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一半以上,有较高比例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和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争劣势等问题,选择创业,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更为注重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强,情商培养等特点,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甚至可以说高职学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在“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显得极为迫切。
(一)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归因分析。
1、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偏低的客观因素
国家层面重视程度更高,投入资金多;社会层面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校层面,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已经比较成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有利条件。而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偏低(1)国家层面。国家虽然非常重视,投入大,但学生人数多,平均投入比较低;(2)、社会层面。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觉得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3)、学校层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师配备不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没有创业实践经念,底气不足。高职院校由于重视程度或者资金等问题,提供创新创业场所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需求。都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带来影响;(4)、家庭层面,就业观念落后。传统的家庭观念“学好专业、找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根深蒂固,尤其内地很多家庭希望孩子学好专业进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觉得家长才有面子等等观念,影响家长对孩子创新创业不支持,甚至将创业视为“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生存方式。
2、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偏低的主观因素
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包括识别机会能力、学习探索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
就识别机会能力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机会关注度不高;对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了解,对创业机会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学习探索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历层次不高,危机意识较强,有部分学生能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创业实践,但这种探索学习都是迫于形势被动进行的,遇到困难无法持续;管理决策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创业实践学生,没有强烈的自信心,导致个人在团队中的威信不够,管理决策受阻。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应变能力,但组织活动中,部分学生也存在把握事情轻重缓急不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挫折承受能力方面,因为创新创业活动本来具有高风险性,遇到问题,困难是常态,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正面积极的,而很多高职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候,不能正确面对,出现意志消沉,甚至放弃。高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能力,但在学习探索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方面要不断加强培养,特别是识别机会能力、組织协调能力急需改善和提升。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源泉。要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利用整合资源的优势,促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家庭等共同参与。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问题,应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模式、路径,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的社会需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因为传统的教育存在居多弊端,授课形式单调、知识陈旧乏味、范围狭窄局限;重视学科建设,忽视学科融合;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等。而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知识的高度融合,注重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涉及的学科多,需走专、创融合的道路。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和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不仅仅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使他们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相适应思想观念。将机会识别能力、探索学习能力、沟通应变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1、分层教育,将通识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创新创业意识唤醒,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对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团队辅导,能使他们的创业意愿落地;对已经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支持,对创业过程全称跟踪及时发现问题给与决策管理、营销策略、风险防控、财务等专业指导;对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有专门创业导师团队对具体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
2、点、线、面结合,选用个性化课程、采取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结合的形式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主要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也应开发《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经典案例赏析》等更有针对性选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也应积极拓宽和人社部等部门合作将优秀创业课程引入学校,如SIYB等课程,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点、线、面结合。
3、全面指导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指导范围全覆盖和形式多样化。
选拔高、精、尖创新创业导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狠抓创业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设置更多实践课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别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让全覆盖课程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分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采取创业网站、云课堂、微信公众号、校园大赛等形式让学生多途径了解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等,不断丰富指导形式。
4、探索专、创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全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思维有机融入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师自身不同专业背景深度融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整合资源能力,抓好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立分阶段、全过程、共参与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政府优势,在工商、融资、税收等方面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学校应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发挥专家、教授专长,指导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对接行业、企业开发项目,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培养、促进行业企业发展良性循环局面。
(四)构建高层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构建系统化、高层次创新创业培训体系,结合专业教育、专家报告、学术讲座、观摩学习、实践课程、创业沙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培訓层次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应该更为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创业实操能力提升,结合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结合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结合最新创新创业政策,更为有效促进学生创业想法落地。
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针对创业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分级、分层及时解决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
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又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国际局势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中,找准目标定位,抓住核心关键,科学制定规划,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认识;作为高职院校更应顺应时代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狠抓内涵建设,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教研教改,不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在这个伟大的变局时代,更应该学好新技能、掌握新本领、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自己培育成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能手,将个人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有机结合,在新时代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沁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7.
[2]汪玉琪.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提升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第十八届校级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 HJY19-2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德斌(1976.02-)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指导、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