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承敏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传播格局,对大学生文化思想道德产生深层次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重大挑战。牢牢把握融媒时代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档升级重在创新学习载体,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创新宣传载体,积极探索思政工作吸引力;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活动载体,推动隐性与显性教育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再造设计,重在拓展视野,激发多元资源参与课程;活化课堂,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展示教师,激励参与教改积极性;尊重学生,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共同成长,激发师生参与“教与学”动力。
关键词:载体;课程;融媒;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039-04
Abstract: New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s a deep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ideology and moralit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Firmly grasp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media, forming new visions, new thinking and new metho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current era. The upgra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in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innovating learning carriers and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oretical learning; innovating propaganda carrier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at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novating cultural carrier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novating activity carrier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education. The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mainly focuses on expanding the vision,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resources, activating the classroom,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wing the teachers, encouraging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respecting th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obt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stimulati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wer through common growth.
Keywords: carrier; curriculum;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性的重新审视工作机制,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三全育人”目标。
一、融媒时代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的融媒重塑了传播格局,不仅对媒体人是一种挑战,对整个社会互动、社会控制与社会变迁发生着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面对融媒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重大考验,牢牢把握话语权,形成新时代新思维和新方法将成为重要课题。
(一)融媒信息对大学生文化思想道德的深层次影响
当今时代的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其特征表现在:一是快捷性。高速、大容量、即时性的海量信息排山倒海,日日有更新、时时有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受到挑战并遭大幅度整合淘汰;二是不可控性。面广量大的信息发布和传递,来自四面八方,良莠不齐,技术掌控能力的有限,技术监管困难,对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三是参与性。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信息包装简单又方便,出现了全民参与,全网沉浸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防控安全问题。处于青春“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融媒信息提供了丰富繁杂、高效便利的资源,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推荐,对于大学生出现了“三难”:一是难以选择。当多渠道的知识、新闻和信息涌入时,与课堂知识传输交相融合,在应接不暇时,常常会出现选择盲区,虚假信息和非主流论断充斥周围,并且有可能会呈现“狂轰滥炸”状态,造成选择困难;二是难以判断。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是带着全世界的文化特质涌入视野,带着“快餐”性质,“包装”有趣、形式多样、感染力强,无法确定正确性;三是难以批判。当社会思潮进入时,夹杂着各类错误言论,甚至是恶意诋毁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糟粕,批判性思维培植的滞后,缺少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融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升级
融媒具有新穎的时代特征,由于监控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其综合平台上相对的言论发表自由、传播传递信息自由,对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健全期的大学生是一种政治素养的考量。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要提升三种能力:一是话语能力。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政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传播者,只有掌握了融媒新话语体系,才能占领前沿主阵地,提供有效的“养料”;二是技术能力。融媒是一种现代技术,经过多种媒介的综合发力,使网络形成多样的变化形态,大学生思维敏锐、青春冲动,是知识信息发布者也是接受者,技术对舆论的保障成为关键;三是治理能力。综合把控复杂形势,让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正能量传递给青年学生,需要思政工作者具有综合的治理能力和素养。需要转变三种观念:一是树立知识传播与价值传导相一致观念。融媒时代的知识概念与价值传导是融合推进,知识信息体系中积累的价值判断、价值思考、价值需求和价值期盼,反哺促进新的知识价值的诞生;二是净化空气与传播正能量相一致。融媒中的个性化定制有可能不可控,出现言论不当、网络暴力、污秽低俗现象,在杜绝不良现象中需要制作优良产品,以及时传播正能量;三是提高素养与掌控技术相一致。新时代思政工作者既要有政治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融媒技术知识,看得懂也有办法,这就需要有理论修养,也具备现代技术知识。
高校作为思想传播、科学创新、学术引领的特殊阵地,必须紧跟前沿、守正创新。新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临更高更艰巨的任务,高校更需要做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顶层设计,牢牢把控和引导校园舆论前进方向,深入掌握师生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师生所思所想,以贴近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话语体系,以新颖的技术优势,构建师生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二、融媒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载体提档升级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1]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被教育者通过一定媒介互动联系,传递党和国家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促使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种作为媒介的手段或形式即载体。创新载体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
(一)创新学习载体,持续推动理论学习
放眼世界,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阅读习惯都在往手机端走,这是网络时代的鲜明特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创造碎片化、零星化学习载体平台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与传统学习习惯的重要区别。如:学习强国平台、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类网页等,逐步成为高校校园传播正能量,加强各类学习的重要载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点打造的学习载体需要加强:一是紧抓政治站位,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主流融媒作为传达正能量、拨动主旋律的信息传播主渠道,能有效团结师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成为国家声音有力的传播器,定位明确;二是精准舆论引导,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广。主流融媒是从国家层面构筑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具有维护国家舆论安全、文化传递精准和意识形态导向正确的功能,是建构在有效监管基础上、运营在法制轨道上的正确传播,引导准确;三是个性信息传播,使党的声音传得更深入。丰富的融媒平台同时也会提供多样性和多元化产品,尤其以吸引青年人为目的的个性化产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但也存在着哗众取宠的风险。打造主流意识形态与新技术的合力显得尤为重要,符合学生心理,加强监管,提供精品,取材精确。
(二)创新宣传载体,积极探索思政工作吸引力
依托校园载体树立一种主流价值导向作为内心的基石,兼收各种喜闻乐见的知识信息,将成为大学生个人成长的校园重要记忆。一是发挥传统宣传载体的作用。报栏、橱窗、广播、电视等在多数高校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导向功能,但其形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提档升级在现代技术语境下已经成为可能;二是开发新型融合媒介的平台。时尚的认知理念、快捷的生活方式、现实的价值取向,以及前卫的网络覆盖,每时每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走向等,在各种信息交错的背景下,产生的困惑很多,是非曲直难以分辨,需要提升宣传载体的现代功能,及时给予正面解读和互动。
(三)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校园需要处处有文化育人载体。有两个重点认识:一是校园各类文化基地是重要的载体。文化载体往往是学生时代的精神记忆,传统人文精神的挖掘,使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青年学生的内心,荡涤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不良风气的干扰,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纯净、内敛、和谐和博大,尚文重教成为思政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二是校园文化载体需要时尚化。传承文脉,继承办学精神,以文树人,以学养人,不断创新,兼容并蓄,是每一所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传统的文化嫁接到现代技术的平台上,成为学生一生的念想和遵循的方向,需要探索研究。
(四)创新活动载体,推动隐性与显性教育融合发展
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素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以活动为载体的隐性思政教育,作为最能直接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年是一支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更是高校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促进以活动为载体的隐性思政教育,是为青春搭建更健康的平台。一是创造性、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以思政教育活动为载体,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二是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以新兴媒体活动为载体,通过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打造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活动品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读一些“无字之书”,在实际参与、亲身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有机统一,推动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数字化和信息化伴随一代人成长,已经融入每个人的日常,作为载体的手机、PC端输出的高度融合的各类融媒新产品,伴随着抖音、快手,给人牢固印记。颠覆单一表现形式,淘汰无法互动的各类传统介质,指日可待。高校应该利用理念优势和技术优势,创建新型载体平台。[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等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运用及开发“两微一端”(微博、微
信、客户端)等多元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用主流价值驾驭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精准化和个性化设计,以文字、图片、视频等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思想信息,让大道理和正能量既能入耳、入眼,更能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融媒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再造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特点,也是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动力。融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定要与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紧密结合,向改革要发展,向创新要质量。
一个阶段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疑不断。体现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抬头率”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太强,与学生现实需求和期盼以及接受能力之间有差距,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发展实际有距离。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对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不深,缺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三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尤其与新技术发展脱节,没有生动的表达形式,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缺少针对性和亲和力。总之,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处在知识信息覆盖中的大学生,捕捉动态信息,追踪热点新闻,已经成为“时代弄潮儿”。现代融媒技术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的转型升级形态,更易于被师生认同与接受,如果能有效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感。
(一)拓展视野,激发多元资源参与课程
教学远离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重要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发挥各类热点资源导入,参与思政课教学,主动实行“课堂革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思想和兴趣,更“接地气”。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融媒平台整合资源丰富,时尚又快速,已经贡献给社会大量有价值、深思考的优质思想产品,受到了学生的青睐。高校应该鼓励思想理论课教师通过拓宽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新动能,引导师生在融媒讯息资源中汲取养分,学习参与现代技术研究、革新和制作,以嫁接多元正能量配合课程教学,用多元的合力推进“三全育人”。[3]
(二)活化课堂,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简单的“说教”已经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无法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无法给予学生人生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现代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相结合,必将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梳理更多专业知识中孕育的思政元素,激发其教育功能,启发学生更多的人生新思考,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提升思维创新能力的挑战。融媒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提炼、研究、包装、开发,同向共行,结合课堂教学,共同承担现场授课,开阔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设计,利用学生欢迎的方式对各类资源展开深度分析,能有效活化课堂、增添课堂教学活力。[4]
(三)展示教师,激励参与教改积极性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期望,也是思政教师改变课堂上单调的“独白”,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要求。一个时期以来,思政教师成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似乎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师没有任何关系。[5]融媒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要求,发挥所有教师“教书育人”的共同责任意识,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中来。[6]激发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思想政治方式方法,科学开发利用现代融媒技术,协同参与挖掘最新科技进步热点知识,将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吸纳入思政教育中,提高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互相学习,提升教学精气神,摸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途径。
尊重学生,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让学生当课程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回归课堂本身也是需要积极探索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不仅仅是抬头率,还要提高点头率、回头率,增强学生获得感,进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关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做个热情的倾听者,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从学生诉求出发,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培育学生的主体存在感,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促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产生思想的共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教学,善于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元素,提供学生更多观察与体悟的机会,让学生在最生动、最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国情、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缩短适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
(四)共同成长,激发师生参与“教与学”动力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模式基本是一个缺乏生气的“教”与“学”的过程。“教”的知识视野不广,“学”的兴趣不浓,远离鲜活的生活,远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没有学生爱好的导入手段,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积极性,重构教师授课理念,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创新课堂设计理念,是提升课程参与度的重要环节。整合教材资源,以吸引多元元素参与的形式,提升活跃教学内容的鲜活力,则是重要保证。也需要充分利用校园融媒平台建设和创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吸纳学生参与制作,推出校园更多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呈现给学生,辅助思政理论课教学。[7]只有建构全员参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共行思维体系,实现“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每个学生乐于听讲,积极参与思考”,[8]才能在共同的课程开发设计中,实现师生互动式政治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接班人的主阵地,新时代高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坚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2-8.
[2]王增宝.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20):150-151.
[3]李芳.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专题与论述,2019,10(10):124-125.
[4]刘聪.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媒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0):202.
[5]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4):47.
[6]丁冬汉,梁骏.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44-48.
[7]刘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8]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