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2020-10-20 06:54马越越贺延鹏
高教学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

马越越 贺延鹏

摘  要: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硕士(MEM)应运而生,历经十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MEM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专业调整即将到来之时,文章梳理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MEM研究生培养途径进行探索,提出优化招考模式、改善“双师型”教学机制、准确定位职业需求、持续建设优化案例库等改革措施,为MEM适应新时代改革需求,推动MEM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018-03

Abstract: The rapid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calls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caliber professional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the need,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MEM) has emerged and has made great strides over the past decade. None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l of MEM.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of train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sters,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enrollment pattern, improving the "double-quality instructor" educational mechanism, identifying the accurate occupational demand and sticking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ase base are put forward. The study is to propose inspirations and guidance to help MEM adapt to the needs for refor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MEM); professional degree; talent training approach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工程建设大国,随着“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提出,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大工程观”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旨在培养重大工程项目中既精通工程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还可将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复合型人才[1]。MEM最早可追溯到1908年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并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百余所高校普及。我国MEM是由中国工程院提请设立,清华大学进行学科论证并于201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的专业学位,2011年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成立。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紧扣经济发展需求,以更好地服务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

从学生规模来看,2019年全国MEM录取人数已有6200余人,其中19所学校录取人数超过100人。从培养院校来看,2011年首批77所高校获得MEM培养授权,截至2019年12月,全国MEM授权点已达到184个。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学位〔2018〕7号)[2],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三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从2020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如何解决十年来探索实践发现的问题,如何适应变化抓住机遇,推动MEM教育快速稳定的向前发展,是MEM教学领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問题。

一、MEM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MEM历经十年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工程技术人员进阶到管理人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MEM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MEM开启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即将开展的专业调整和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有必要梳理过去十年MEM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途径,以促进MEM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学生背景调研不充分,师生资源交互不足

MEM报考条件中工作年限的限制,目的在于确保学生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但招考进入复试环节后,存在学生工作单位与工程无显著相关性,或虽然工作单位与工程相关但学生岗位与工程相关性较弱,考生对工程无认知或认知度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疲于应对工作和家庭,学习、撰写论文时间难以保证,部分学生对MEM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存在“花钱换文凭”的心理。同时对于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学生,师生交互往往不够。学生本人经历的大部分工程案例仅限于学生本人论文选题,教师未能对学生可能经历的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影响学校案例库的积累。此外,也存在部分教师精力和时间向学术型硕士倾斜的现象。

(二)师资力量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MEM授权点184个,高校办学优势及特色不尽相同,高校设立MEM教学的学院(部)也有所不同,导致MEM培养领域有所差异,如建筑工程、通信工程、制造业工程、水利电力工程、财务金融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受政策导向等影响,高校教师重科研,与实践结合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一直探索“双师型”教学机制,即通过聘任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导师、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等方式达到“知行”结合,但是也存在校外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校外企业类型单一、校外导师队伍稳定性不足等瓶颈,制约了MEM学生培养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MEM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指委强调,应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要重视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实训等方法[3]。然而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移植和模仿学术型研究生,仍然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差异不大,教学大纲区分度不够。各高校开展移动课堂教学,即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访或高校师资交换,有助于增强工程实践能力,近距离观摩工程管理,利于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各高校资源的不同导致了移动课堂开展的频次与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四)高校案例库建设仍需加强

为更好的与实际案例结合,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4],推动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案例教学发展,从2015年到2020年,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已开展了四批教学案例的征集入库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受限于教师实践经历较少以及与企业联系密切程度不足,以及对学生筛选和挖掘的深度不够等原因,高校本身的特色案例库建设并不都尽如人意,仍需要加强。

(五)论文的工程背景不够,工作量和难度不够

学位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培养工程管理硕士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环节。只有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并加以实践应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才的能力和价值。教指委调研发现,现有的工程管理学位论文的工程背景不够,选题虽来自工程或管理的实际问题,但缺乏从实际问题中进行抽取和提炼,理论深度不够,解决的问题缺少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导致研究成果未能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程技术、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MEM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讨

(一)优化招考模式

MEM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重视应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工程经验积累。复试环节学校只能从通过初试的考生中筛选,往往部分考生并不具备真正的工程背景,或与工程背景弱相关,难免产生逆淘汰。因此有必要探索“先面试、后笔试”的模式,尤其对于生源數量较多的高校,应充分调研考生工程背景、学习意愿、时间分配以及对MEM认知等信息,同时对考生来说也是一次深入了解高校MEM的机会,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该高校MEM培养体系,从而达到初步双向选择的目标。从报考源头择优选择更适合各个高校MEM培养模式的考生,是优化高校MEM学生结构的有益探索。

(二)改善“双师型”教学机制

学校是教育和科研的先行者,企业是工程管理的实践者。MEM学生培养目标紧扣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培养适宜采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结合的双导师制度,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互换与共享,发挥各自优势。针对现有“双师型”教学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第一,学校应探索新的体制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访学习、挂职锻炼、互动交流,提升教师科研转化实践的动力;第二,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任教指导的意愿受困于时间精力等因素,存在实际困难,因此在允许的条件内给予一定的待遇提升或名誉激励,有助于提升校外导师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第三,积极利用校友网络,校友任职或创业领域与学校优势及办学特色往往高度匹配,情感上校友也更愿意帮助母校,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寻求高质量、稳定的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平台;第四,明确校内外导师培养职责、定期开展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建立系统、稳定、长效的MEM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三)准确定位职业需求,科学制定课程

教指委正在组织编写六门课程:《工程管理导论》、《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定量分析:模型与方法》、《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和《工程信息管理》,编写完成后将作为MEM教学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各高校通过前期充分调研,掌握大量有关学生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行业履历及未来意愿等数据化资料,可通过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应当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行业优势,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最终目标是精确到每个学生,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个性化设计为不同教育背景及工作实践需要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

(四)持续建设优化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外部分高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工程管理硕士授课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不再是单纯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工程实践(实例或案例)作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课堂模拟、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得课堂内理论与课堂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建立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从2015年至2020年,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已开展了四批教学案例的征集入库工作,建立了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工程管理案例库。微观层面上,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深度挖掘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或者已经完结的案例,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对案例进行代入式分析和讨论,对于正在经历的案例提出解决办法并进行动态追踪,具备条件的可提供建议给企业做参考,对已经完结的案例进行结果比对,发现不足,积累微观案例,建立高校的特色案例库。

(五)严格执行毕业论文标准

MEM部分学生为工作单位的骨干,受限于工作、家庭等事务,学习时间较为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在招生环节中充分考量并提醒学生注意保障学习时间;其次,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探讨,充分挖掘其工作经历中遇到的工程管理问题及挑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为未来论文选题积累素材;再次,应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教指委及学校相关规定保证学生论文的工作量和难度符合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为有效和国际体系接轨,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导向,应建立并完善淘汰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历经十年的发展,即将面临新一轮改革,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招考模式、改善“双师型”教学机制、科学制定课程、持续建设优化高校案例库、严格执行毕业论文标准等几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希望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EB/OL].2011-12-31.http://mem-sc.tsinghua.edu.cn/Show/index/cid/36/id/148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Z].学位[2018]7号,2018-3-20.

[3]倪国栋,王文顺,周建亮,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27-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5]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4.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浅论两种法律硕士并轨培养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方略探讨
全国统考,EMBA就能更好更公平吗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