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具体内涵

2020-10-20 06:10徐诗蒂
时代人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孝悌要义中庸

徐诗蒂

关键词:儒家;“中庸”思想;核心要义;内涵

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

“中庸”词语最早是在《论语》中出现的,其由孔子所提出。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将“中庸”思想上升为人类的最高道德规范,将其作为道德真理与道德行为准则,虽然孔子提出这一思想时广大人民从未拥有它。子思对孔子的言论予以总结,然后融入自身观点编著而成《中庸》,子思使用“中和”对“中庸”进行解释,将“中庸”形而上学化,提升到更高的哲学高度,进而形成世界观。之后孟子对子思的“君子时中”的思想进行了拓展,孟子提出以权释中的“执中而权”理念,他提出有了“权”之后,再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正确的常规基础上进行变通,才会让人不必固守一点,这样便实现了中庸。而西汉的董仲舒则对子思“中庸”本体化思想内容予以继承发扬,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董仲舒认为中庸体现的是天道要求,具体的表现即“王道之三纲”,这时中庸的内容发生改变,转变为与封建纲常伦理相关的,也就是封建社会在统治过程中的基本规范和秩序。“中庸”思想历经一代代思想家的传承,最终在两宋时期进入发展巅峰期。其中程颐、程颢、朱熹等思想家对“中庸”思想格外的推崇。首先是二程对“中庸”思想进行阐释,在二人的理解基础上,洛学弟子与朱熹便对二程的“中庸”思想继续弘扬,特别是朱熹格外重视对“中庸”思想的推崇。因为朱熹坚持认为“中庸”是自尧舜禹以来,与文武周公、孔孟子思想一脉相承的道统。所以朱熹编纂而成《四书》,而且朱熹将《四书》用于科举考试之中,而且还是主要的考核内容,其将“中庸”思想在中国经学、儒学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宋代理学家不断的补充“中庸”思想,将其上升至“天下定理”的高度,将其内容转变为人们生存的铁条律例与生活中行为的准则。程朱则将“中庸”思想愈发的推向封建伦理纲常,最终走向极端化。“中庸”思想自孔子提出之时,发展之路渐渐偏离,最终与起始的思想内容完全相反,完全没有了坚守中正、寻求适度的思想性质。

到现在为止,仍有很多人对“中庸”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批判,还认为这一思想就是让人们保持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心理。将“中庸”思想与“折中”或“调和”意思相等同,的确是历史上存在的,而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在于“中庸”演化与讹变。

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绚烂多姿。儒家之“中庸”思想亦是我国传统文化组成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与智慧。“中庸”思想代表着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与为人处世之智慧,即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细节之处,亦拥有精深的智慧。“中庸”思想内涵包括“仁与礼”相统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至诚”等方面。

“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方面表现为“慎独”。“中庸”思想所提出的“慎独”是个人对自身的隐性意识,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之中的“自省”要求如君子一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意味着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让自己即使身处無监视、无约束环境中也可保持正确的行为举止。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即使当下环境中只是孤身一人,也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举止,坚持谨慎不苟。“慎独”即是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且要求更高。“慎独”能够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帮助自我完善人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庸”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忠恕”。“忠恕”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庸》中有此描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为当对他人提出要求时,首先在对应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做好才有资格对他人提出要求,同时还需要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考虑。这一思想与孔子所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诸多相似。诚然,“忠恕之道”思想也能够更好的化解社会矛盾,是调和矛盾的最佳药剂。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交往之中遵循“忠恕之道”,将会避免诸多矛盾出现,甚至于带来令人意外的效果,实现自身人品逐渐走向中和。如此一来社会中人们之间能够实现“素其位而行”的思想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氛围始终保持平和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帮助人们身心保持健康,在为人处世时时刻注意不能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他人,做到考虑他人,用责备他人之心责备自己,用真诚保证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

“中庸”思想在道德追求方面表现为“至诚尽性”。在《中庸》中提到“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人道的第一原则。“诚”是中庸之道一切思想的源泉,也是其出发点。“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缺乏真诚之物就失去了一切。《中庸》之中同样说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此话寓意为只有完全释放自身本性之人,才能够将自身的能动性完全得以发挥,进而把握、发挥出更为广泛的集体能动性。对于“中庸”思想的核心“至诚”内涵要深入发掘,做到至诚待人,追求至诚之道,将“真诚”树立成自身为人处世的原则,将自身本性尽可能发挥出来。

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内涵。儒家“中庸”思想本就是简单的生活启示之中而来,经过总结上升为为人处世之道、道德人格修养之法,从而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具体内涵。其具体内涵表现为“仁、礼、孝悌、诚明”等方面。

孔子是格外推崇“仁”的思想,“仁”是中庸思想的第一要义。孔子的《论语》之中就曾表明,“仁”并不是以抽象状态存在,其是具备具体的内容。在《论语·里仁》中有所描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此可得知,儒家认为待人做事都要保持善良、忠厚的心态,而这便是“仁”的具体要求。

在“礼”的方面,周公制礼乃孔子所重视,孔子能够对优秀传统思想得以继承,同时也是对周公礼仪规范的认可。《论语》之中有很长的内容是关于“礼”的描写,有的内容是“宗庙之礼”,有的则是“礼之用和为贵”,有时则是通过对比方式,讨论诸夏与“夷狄”之礼。无论如何,他始终强调“礼”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个人都很重要。

关于“孝悌”的论述,“百善孝为先”“孝敬是美德”等都出自孔子。这是孔子在阐述“中庸思想”的具体内涵时又一个表现的出口点。在《论语·学而》中:“其为人也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将孝悌提升到不做乱的高度,可见孔子对于“孝悌”的重视。

“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根本上来说,“诚”是所有行为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没有“诚”,而“仁、礼、孝悌”便是虚假的存在。

“中庸”思想作为我国丰富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其中所具有的哲学内涵极为深奥,对每个人的为人处世都有积极指导性意义。对于“中庸”之道的感触与学习,只停留于表面的理解与认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挖掘“中庸”之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哲理内涵予以现代化的解读,使其与新时代思想相契合。笔者在文章中所论述的“中庸”思想核心要义主要集中于慎独、忠恕之道、至诚尽性方面,对于人们的在社会中的交往、人格培养方面有诸多帮助性。可帮助人们培养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诚信等优秀个人品质,实现发展,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人生发展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闫二涛,王鹏. 用儒家思想构建体育参与文化规范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20-23.

[2]肖正广.浅探茶与儒家中庸思想之和谐关系[J]贵州茶叶,2018,46(03):40-43.

[3]李炼,张春玲.浅析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伦理意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5):24-26.

[4]祝传佳. 论先秦儒家勇德思想中的仁、义、礼、知、中庸的内在要求[J]党政干部学刊,2018(01):18-21.

猜你喜欢
孝悌要义中庸
落到实处是第一要义
家庭教育在路上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病榻侍母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