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香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使命,从而达到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寓教于趣”“从学生和教材实际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几个方面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如今的阅读教学较多采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能力也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喜欢的事,学生就会耐心、自觉、积极地做。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自身的年龄和读物内容的不同,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喜欢故事书、童话书。到了中高年级后,对战争、英模人物、探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还和学习成绩有关。成绩好的学生爱读文学和自然知识方面的文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还是爱读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的书籍。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平时,教师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适当地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并且感兴趣的书目让他们阅读。不仅如此,还要及时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兴趣的稳定性,要遵循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原则,保护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蜘蛛的网》时,有个学生对笔者说:“老师,蜘蛛的网能粘住小蚊子、小飞蛾,而它自己却不会被粘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在笔者的预料之外,笔者想趁机问一下其他学生有没有知道的,于是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知道,因为蜘蛛身上太滑了,有油,所以它不会被网粘住。”笔者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笔者想,这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时机,笔者马上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表扬:“同学们,你们看,平时多读课外书对我们课上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你们以后在课下都要多读一些书,在以后课堂学习时也能帮同学解决一些难题。”学生也应由此意识到阅读的好处,感受到课外阅读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从此会不断增强求知欲,也自然会爱上读书,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也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学素养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制订个人读书计划,适时检查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定时举办相关活动,如让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说明原因,还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某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学生在分享中,一定会感受到读书的快乐,爱上读书。
二、从学生和教材实际两方面入手
现阶段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没有阅读兴趣,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其实有的课文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不用教师一句一句地分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形容珊瑚的句子:“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教师只要把相应的色彩和形状的图片出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有视觉上的体验就可以了,教学效果比一味的讲解要好很多。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肯定对文章的内容、感情已经有所了解,反之则不然。教师只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學。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一般都是离他们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如学习《花钟》时,学生对“花”和“钟”这两种事物都非常了解,但是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怎么回事。笔者利用大屏幕先分别出示各种各样的鲜花和各式各样的钟表,再把各种鲜花移到钟面上,组成了一个花的时钟,学生立刻恍然大悟。接着笔者又问道:为什么花儿开放的时间会不同呢?哪些花在上午开,哪些花是下午开,哪些花又是在晚上开呢?怎样才能读懂花钟上的时间呢?引导学生读议,找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根据情况有的放矢。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的帮助,教师要把精力放到学生不易掌握的地方去,探究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三、让学生大胆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是如今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显得很被动。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采取某种方法,使学生主动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通过读读拼音来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词典了解不懂的词义等。再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和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真正不能解决的,教师帮助解决。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句子、段落、内容等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主动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启发学生间互相解答。对那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讲解。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提问,教师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们自然答不出来。实际上这是在教学生怎么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了,学习兴趣自然也浓了。
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颜色?”“它的形状变化怎么会那么多,那么快?”……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时,学生问道:“一天之中天空为什么会变颜色?天上的星星为什么到晚上才能看出来?雨是怎么形成的呢?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有了问题才能证明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思考,在学习中启发学生质疑,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是读书要用心去读,要认真仔细地读。学会默读,并有一定速度。做好读书笔记,会复述相关内容。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问教师、父母、同学等。针对不同的文章在阅读时要选取不同的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在阅读不同段落时方法也不同。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学生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教师要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自主性。它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再有合适的阅读方法作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定会提高。知识水平、创新精神也会得到提高与锻炼。
纵观目前的教育形式,教育改革已经开启了大幕。这次改革对于那些读书少、不读书、不思考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尤其是那些初、高中的学生。2016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教师们发现阅读教学是今后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主编温儒敏还透露:高考的命题方式正在悄悄地进行很大的改革。对阅读速度、阅读面、阅读题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阅读是一切学科最重要的基础,不光是语文学科。如果理解水平欠佳,其他学科的学习、考查同样会受到影响。小学生正当时,抓住阅读的红利期,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比千金万金更有意义的礼物,更能协助学生通往“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