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礼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0-20 06:08王小金邹碧玉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王小金 邹碧玉

摘 要:近些年,社会对教师群体师德师风的评价欠佳。对此,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将文明礼仪修养纳入教师队伍培训的重点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考证,以博罗县农村中小学校为主要研究单位,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礼仪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提升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从思想教育、学校管理、学习方式等三个层面就如何加强教师礼仪教育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礼仪;礼仪修养

当今中小学教师在礼仪方面做得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县教育系统范围内开展外塑教师形象《现代教师的美好礼仪》专题讲座。礼仪宣讲组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巡回宣讲,走过了50多所校园,共进行宣讲90场次,参训数超过12000人次。同时,礼仪宣讲组与学校就教师礼仪现状进行专题研讨,了解到教师的真实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礼仪现状

(一)教师礼仪现状的基本评价

多数教师认为,大多数教师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他们在课堂上穿戴整洁得体,上课前总会亲切地道一声“同学们好”,下课时会礼貌地与学生告别;讲课时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爱护和尊重学生;课堂下,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交流谈心。当然,也有个别教师言行举止与身份不符,缺乏起码的礼仪修养。

(二)教师在礼仪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职业道德

很多教师直观地认为“教师礼仪就是教师的形象气质”,忽视了礼仪的本质特点——尊重。有的教师对学生傲慢无礼;有的教师对学生指责、说教多,尊重少;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注意场合,不注意用语,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其实反映出教师自身礼儀修养不够。

2. 课堂礼仪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主要的场所,课堂礼仪是教师文明礼仪素养的重要体现。访谈中发现教师的课堂礼仪总体尚可以,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状态饱满、热情,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未过多地注意礼仪细节。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不关手机,甚至随意接听来电,影响正常教学;较突出的是教师在课上语言礼仪和表达艺术还有待提高,有的教师不习惯用“请”字,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习惯用语很多;有些教师课上很投入,但是整个授课过程中频繁走动,手势过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3. 形象礼仪

教师的形象礼仪主要是指教师的外在修饰,包括服饰穿着、体态行为、语言谈吐等能让人直观感知的礼仪,它体现在课堂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很注意个人外在形象,对仪容仪表的修饰比较到位,也比较注意办公室的礼仪,对学生较亲切,能主动问候。但也有一些教师的表现存在不当之处。部分女教师在外表修饰上不够端庄大方,妆容过浓;部分男教师不太注重边幅。少部分教师在办公室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比较放松,出现坐姿不雅,办公桌比较杂乱现象;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比如听报告时交头接耳,或闭目养神,表现出不尊重报告人。

(三)教师对职业礼仪问题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教师对教师职业礼仪的重要性主观认识较深刻,非常认同教师必须言传身教、做好表率的观点。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遵守职业道德,实施教书育人。多数教师表示比较注重个人外在形象,在工作生活中能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约束,穿着打扮会考虑是否符合教师职业的礼仪要求。

访谈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礼仪的理解尚不到位。谈到教师职业礼仪,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仪容仪表要得体,言行举止要文明。有的年轻教师认为礼仪就是穿西装打领带讲仪态;也有少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教师礼仪就是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外表形象不是很重要;有些教师认为礼仪只要在学生面前注意就可以,在学校的其他场合,诸如办公室尽可以随意。有些教师把自己礼仪修养的缺乏归之为一些客观原因,例如,没有经过礼仪方面的专门训练、没有专门的礼仪课程,在职业礼仪形象塑造方面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四)学校对提升教师礼仪问题的认识

学校管理层已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礼仪修养首先应提高教师礼仪修养。有些学校已就如何提高教师职业礼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博罗县教育局编制了一本礼仪小册子《博罗县教师礼仪规范指引》,供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教师礼仪培训工作使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礼仪、外在形象等进行规范要求,宣传倡导教师职业礼仪,有效地规范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县教育局对教师在课上的礼仪形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仪表、神态、语言,力求实现和学生无障碍交流,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职业礼仪形象,更好地达到教师形象的育人功效,并且会针对教师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诸如男教师上课不穿拖鞋、短裤,女教师上课不穿无袖、V领衣裙等。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礼仪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知错位

教师对职业礼仪内涵、内容、意义理解不透彻,造成对职业礼仪修养认知错位。一些教师认为礼仪无足轻重,不懂得自身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与所从事职业特点的关系,未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

2. 礼仪技巧缺乏

礼仪是外显的行为,这个行为要达到美的标准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在组织教师参与《现代教师的美好礼仪》的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对教师在课堂上的礼仪形象加以评述,给出一些指导和建议。大部分教师未掌握礼仪技巧,比如课堂礼仪,很多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文化知识的灌输上,忽视了课堂礼仪的作用,不知道该怎么运用肢体语言、文明用语提高授课效果;讲课过程中手势动作过多或不恰当;为接近学生频频在教室走动或用手指指向学生,起到了反作用;部分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基本凭着个人的喜好风格做事,无法较好地把握尺度。

3. 教育管理滞后

客观方面,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忽视对教师的礼仪教育。虽然近年来县领导意识到教师礼仪修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部分中小学校也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总的来说,对教师礼仪的教育管理还是很缺乏,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校缺乏有效、可行的提高教师职业礼仪的学习途径,呈现出礼仪教育的不连贯性。再者,学校尚没有形成较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对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缺乏细化考核,对教师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尚停留在表面,缺少制度约束。再次,实施了教育的学校对教育效能缺少后续追踪。

(二)教师职业礼仪修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教育模式因素

目前在各类大学院校,礼仪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或在师德教育时提及相关知识,且理论讲得多,技巧讲得少,操作训练更少。缺乏礼仪行为指导的机会和条件,导致教师虽然知道一些教师礼仪要求,却不知道如何转化为个人具体的礼仪行为,对教师职业礼仪形象的塑造从知到行还有较长的距离。走上教育岗位后忙于紧张的教学工作,使得对教师礼仪的了解和运用基本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与教师应自觉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礼仪修养的要求距离较远。

2. 教师自身因素

礼仪是对人际交往中形象、动作、体态、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规范,它的养成需要时间和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操作。教师在长时间的生活工作中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设计、工作体态、语言方式等已形成了习惯,如果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很难改变。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规范的教师技能学习和礼仪技巧训练,尚不能把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在较短的时间内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实践行为,只能依靠经验积累。

3.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部分管理者认为礼仪主要靠自律,学校没必要强制规范,只要适当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认知即可。在此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把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高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不进行必要的教育,有些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开展过有关礼仪方面的学习活动,也没有对教师提出相关的职业礼仪要求。

4. 学校管理不力

学校对教师职业礼仪的管理缺少方法。目前学校对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相关管理较随意,尚未形成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对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缺乏可行的细化考核。调查中发现,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方面的考核非常细致,分成各小项逐一量化考核,但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形象等教师礼仪要求只是有所强调,没有形成相应的考核措施。

三、关于提升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要求重视教师的礼仪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强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而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仪容仪表蕴含着教育的力量、示范的力量。对学校而言,以德育人的同时要以更高的道德和素质标准要求教师。

2.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师礼仪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同时,对学校“准教师”的礼仪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礼仪教育具备综合性、审美性与示范性的特征。从古至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非常注重礼仪的教化影响,一直以来对教师寄以很高的期望。古语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这道出了礼仪是人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将教师的礼仪教育看作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必要步骤。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提高职业礼仪的建议

1. 从思想上注重礼仪教育

要想提高教师的职业礼仪修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基础,因此首先要推进教师对师德师风的理解。教师只有对中小学教育事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并牢固树立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产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 以礼仪内涵明确学习内容

礼仪的内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礼仪必须注重内外的结合,以内在的修养作为依托,以外在的行为作为表现,只有内外配合,才能成为谦谦君子,彬彬有礼。教师职业礼仪的内涵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在拥有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美的礼仪行为。理解了教师礼仪的内涵,才能在教师礼仪的教育中明确学习内容,使礼仪学习规范化、具体化。总体来说,教师礼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形象礼仪。其包括教师的课堂形象和校园生活形象,主要学习有关仪容、仪表、仪态方面的知识。教师良好的形象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氛围。

第二,教师的道德礼仪。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爱心、关心。

第三,教师执教礼仪。主要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运用礼仪技巧,使教师的形象、语言、教态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在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教师日常礼仪。指教师在非上课状态下的一些礼仪。比如办公室礼仪、同事交往礼仪,诸如见面称呼礼、握手礼、介绍礼节、物品呈递礼节等。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校层面提升教师礼仪修养的建议

1. 实施教师礼仪修养实践培训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礼仪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的过程,加强训练、强调实践是礼仪教育的基本特点。礼仪修养离开了实践支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空间。礼仪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认知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职业礼仪修养的提高要从教师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进行序列化礼仪教育和要求,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2. 多渠道开展教师礼仪实践活动

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塑造提高需要文明的礼仪环境,需要切实可行的学习渠道。在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建设渠道,组织各种有效活动,鼓励教师展开礼仪实践。

首先,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要重视文明礼仪,同时,对学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应有必要文明规范,以净化校园风气。学校还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垃圾桶、痰盂、镜子),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再者,教师的礼仪教育应融入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和其他部门通力协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与礼仪教育氛围。

3. 定规范细化教师礼仪教育考核

学校还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礼仪的管理,提倡自律,依靠他律,实行细化考核。礼仪属于道德范畴,主要依靠自律,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因此,学校首先应让教师形成职业礼仪的意识,通过一定的载体,让教师愉快地学礼知礼,自觉行礼守礼。再者,学校应制定一套具体可行的规范来约束教师的职业礼仪行为。礼仪基本靠自律,但自律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在他律的过程当中,学校领导应该身先力行,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在对教师礼仪进行考核时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在学生的评教中、课堂质量的评估中制定具体的细则,加大教师课堂礼仪的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围;把学生评教和教师的奖惩适当挂钩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树立先进典型,并给予适当奖励等。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01).

[3]李黎,呂鸿.师德与教师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金秀美.教师礼仪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农村中小学教师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DYYJ1802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中应用思考
强抓学校管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研究
农村中小学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的路径初探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