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冯永宁 金鹏康 申健 郑成华
摘 要: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和重要支撑,是高校争创双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业导师制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以笔者所在学院为试点,通过系统分析对比学业导师制实施前后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成绩、论文专利等重大成果的显著变化,深入剖析了学业导师制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学业导师制的进一步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业导师制;拔尖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春秋时期,孔子育人,倡导“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差异观,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导师制在中国的萌芽时期可追溯于此。而无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们所主张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都蕴含着学业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实行的一对一私人定制的培养模式,始于个性、终于教育,导师担任学生的监护人和保护者,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业、行为和开销。20世纪初,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制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当前,英美高校已普遍实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其实是与学分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学分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随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效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引入了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导师制也被取消了一段时间。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后,一些高校才又开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进入了大幅扩招的阶段,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但同时培养质量成为又一焦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书育人的立足点难以契合,普通型人才难以出类拔萃,优秀者的拔尖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中国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必将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阶段,学业导师制应势而生,顺势而为,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形式上效仿研究生导师制度,但又并非科研为主的新型培养模式。重点在选课、学业、职业人生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发挥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作用。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只注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而忽视了学业导向的问题,有利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试点,深入分析探讨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学业导师制的构建与实施
学业导师名为导师,实则为本科生学习、生活中的向导和知心朋友,教学相长,亦师亦友。学业导师由本专业授课教师担任,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配备学业导师,学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临时负责人,学业导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学院辅导员相对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和专业知识不对应的缺点。尤其在高校扩招环境之下,同一专业学生个体内部个人差异较大。单一的辅导员管理模式下,容易造成学生近亲远疏的心理落差,开朗的性格便成了大学中一张来去自如的名片。相反,多数迈入校门的本科环境适应力较差,容易产生自卑感。学业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解决环境、性格的基础性问题,提供大学中自由、轻松学习生活的保障。
(一)学业导师的匹配
笔者所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自2016年以来就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陆续实施了学业导师制,开始了学业导师制的实践探索。实践初期,学业导师指导是以各教研室的集体学业指导形式开展的。在探索过程中也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摸索出了学业导师的匹配方式,并于2017年10月份完成了上述三个专业的学业导师聘任和匹配工作,正式拉開了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序幕。学业导师的聘任坚持“教书育人,师德为先”的原则,要求导师的职称必须是讲师及以上,三个教研室的学业导师职称在副高及以上的都达到了60%左右,高级职称的占了30%以上,环境科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导师高达39%。导师职称结构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丰富,学历专业背景多元化,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为学业导师制的科学有效实施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教研室根据教师个人科研、项目、业务能力等因素分配指导学生名额,学生通过图1所示的流程提交导师申请。教研室根据导师意见和呈报人数进行具体的人员匹配。学生确定指导老师后,原则上前两年不做调整,学生进入大三后,可根据部分学生对教师科研的兴趣,尊重学生意愿,同时参考指导老师意见,对学生导师进行动态调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将由导师最终指导完成,教研室只负责审核指导教师的论文选题是否适宜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如有个别成绩相对靠后且指导过程中确有难度的学生,教研室集体商讨解决途径。
学业导师制实施至今约为一学年多时间,成效显著,得到院内乃至校内相关学科师生的一致好评和效仿,学校书院也将我院作为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试点,并在其他学院进行推广。在后期的成果调查问卷中教学质量以大三学生反应最为强烈,对比两年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学生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95%的学生认为学习幸福指数大幅上涨。
(二)学业导师指导原则
(1)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师生之间并非知识的过量传送而是智慧的交流与辩论。这一点尤为重要,导师在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中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师生关系始于友谊纽带。以平等的导生关系为契机,尊重学生个体及相互之间的差异。秉持教学活中心的初衷,协调好正常教学为主与学业导师引导的工作,达到最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业导师主要进行辅助性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诉求,提供优质的发展软平台。
(2)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学业导师之本。传统的去粗取精不过是筛选式的精英教育,通过严格的框定选择优秀者进行培养。探寻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因材施教。教育并不是为了塑造完美无缺而是保留鲜明点,修补暗淡点。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导向的中坚力量,年青一代必须在个人能力及发展上有所锋芒,否则被社会的现状所牵绊,难以达到预期结果。对于内心学生鼓励式教学,开朗型性格的则可以适当的给予点批。柔性管理宽松有度,学生有独处消化的时间,选择性探究自己乐知的知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利用,摒弃一味用时间换来成效的模式,量体裁衣高效利用时间。
(3)激励创新、团队协作。拔尖创新人才以拔尖为起点,落点于创新型人才。大学作为步入社会前的一个缓冲期,历经数十载寒窗苦读之后,多数人都是毕其功于读书,创新性学习的激情已所剩无几。创新能力的挖掘基于导生之间的不断探讨与总结,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多维思考模式。创新既是新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更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核心。中国学生以前的问题都来源于课本上凭空的教条,躬身践行却是举步维艰。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想法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观点、相互进步。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偏向的学生组成团队辩论、科创等竞赛提升自我这也离不开学业导师的积极组织与协调。
(三)学业导师指导方式
导师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面谈,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情况进行不定期指导,同时可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
(1)交流心扉、剖析心理。导生关系是辅导工作的基础,初入校门期间导师勤加关心沟通、关心学生。现今本科生多为95后和00后,主张随性、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导师主动融入学生中间,切入共同话题,了解学生所想、所疑、所难尽可能从日常的生活关切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认可。紧跟日常表现,延伸到学生心理活动,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本科生仅仅成年未成熟,心智幼稚,外界波动承受能力有限。外界关切是保證学生放松神经、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个别性格孤僻学生应当倍加关心,导生关系向同学关系过渡帮助个别学生尽快融入大学氛围。利用课余周末各导师自行组织茶话会、游戏、出游等活动,师生之间、师兄弟之间相互交流,堆砌“友谊+教育+拔尖创新”的金字塔。
(2)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自我探索问题的结果。知惑解惑,技巧性答疑,言而不透。给学生留下自行探索可能结果的时间,正如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差异化才是学术知识生华的脉搏。同时在每位学生的短板上留有足够的耐心,自我心态平和,从心里给每一位学生留有自己的信心。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一直在竞相探索的东西,同时也牵动着纷纷多变的教改、课改。学业导师则是满足学生的反馈而推行的一种辅助培养机制。导师并非一味的管理者,更多是作为一个推动者,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关键节点上扮演顾问一职。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自身的经验传递给身边的学生,培养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3)爱在左、管教在右。育人不如结人,结人不如爱人。学业导师除了进行生活、心理、学业的悉心辅导之外,从内心产生的爱生情节是最为重要的。开始的师生互选、师生交流到最后的师生成友都是以心为种子开出的果实。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是单单功课学业上的优秀突出,更是有体感有温度的家庭式教育。宽严适度的指导方式是师生双赢的准则,学业导师的指导虽在主体地位上不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但是在整个质量体系的比重却是无可替代。
二、学业导师制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自2016年“学业导师制”实施以来,学院逐步构建并完善学业导师制实施实践体系,并将该体系全面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教育管理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该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及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习和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升学率逐年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扩大。学业导师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SSRT、大创项目、双创竞赛获奖)-数量及层次。学院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大创项目、双创竞赛)数量及层次逐年提高,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总数逐年提高,仅2018年,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共计321项,其中国际级获奖10项,国家级获奖123项,省级获奖80项,省级以下获奖108项;SSRT项目立项共计33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21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共计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11项。
(2)重大成果(论文、专利、设备、网站、APP等)。围绕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大创项目、SSRT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在论文、专利等成果产出方面成果丰硕,2018年,学院本科生依托各级各类科研训练项目累计发表论文共计6篇,申请专利共计10项,开发应用设备共计4项、网站、APP共计5项。
(3)保研及升学率(层次和数量)。随着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学习氛围和积极性与日俱增,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更加到位和具体,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免试研究生数量和层次逐年提高,升学率也提高至28%左右。
参考文献:
[1]魏志荣.本科生导师制:历史/现状与未来[J].山东高等教育,2015(10).
[2]杨涛,吴其胜,焦宝祥,诸华军,韩鹏德.学业导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07).
[3]刘丽萍.新形势下学业导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
[4]李桃桃.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7(06).
[5]孙超.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6).
基金项目:2018年陕西省教育厅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3+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8年度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及“多位一体”促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XGQT2018YB44);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辅导员研究专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辛欣(199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