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性

2020-10-20 06:15李源辉朱仪倩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性

李源辉 朱仪倩

摘要 从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再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由此可见,法律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依法治国 实践性

作者简介:李源辉,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治理论、法理学;朱仪倩,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治理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2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原因

从历史背景来看:纵观历史,横跨年轮,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法可依的民族。自夏商时代,君主为了治理社会,便制定《禹刑》和《汤刑》。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文人墨客行走天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法治思想。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以为国之常法。”于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颁布成文法典“铸刑书于鼎”,随后战国时期李悝在魏文侯推行新政,支持变法的环境中,力行保护经济发展,保障政治成果,便颁布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法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发展。展转近代社会,领导人为了治理国家与社会,积极参考和引进西方先进立法技术和理论,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回首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法可依的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社会和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打下了夯实的历史基础。

从社会背景来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便矢志不渝建设、民主与法制,逐渐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在建国初期,民主和法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十年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导致当时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践踏,社会动荡混乱,经济倒退。因此为了避免历史性错误的发生,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建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才能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民主与法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党对人民的领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共同富裕,让中华民族步入小康社会,展民族之自豪,现民族之凝聚,使中华民族巍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同时,还必须完善和实践、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主体只有具备崇高的法治精神,以权利和义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保驾续航,带动三架“马车”的持续发展,促进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是人民群众维护权益的关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完善与建设途径

第一,国家完善法律法规,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形成一套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秉公守法的法律体系,并让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首先要确定宪法的权威性,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着党和人民的意志,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当今社会一切的法律都应以宪法为法律渊源,违背宪法意志的法律一律无效,着实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二,普及民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能力的培养。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与捍卫者,是维护法律权威性的必要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法律机关、部门、法律人士应加强对社会进行普法宣传和传授法律知识,并让公民加强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的法治意识,了解自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維护自身利益诉求,并成为在社会实践中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的先驱者,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与能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传播者与践行者,也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在法治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法治建设的核心场所,是传授法治思维的核心途径。在高校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学习学科的热情来培育,对学生进行法律宣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树立法治高于一切的思想,并利用法治思想来行使自身的权利,履行自我的义务,并以法治规范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誓死捍卫法律的权威性,推动依法治国的建设,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实现贡献一己力。

第四,国家领导机构要依法执行工作任务与依法推进国家建设。国家机构作为国家的核心领导要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贯彻依法行事的实施方案,要深得民众的信任与爱戴,夯实一切群众基础。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国家政府要转变工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的案件在实践中有所理有所依。并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要做到秉公执法切忌形式主义。国家领导机构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理政相统筹推进,打造依法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办案的司法机关,协调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第五,推动《民法典》的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中,《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是中国法治文明建设重要的里程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部以“法典”为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具有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立法技术,其彰显着国家法治的荣耀成就。作为法治的先驱,其具备着实践的经验、严格的规范、完备的内容、严谨的体系。作为人类的生活百科全书,其具有中华民族五千文明的法律渊源和法律实践,它紧紧围绕着人民的社会生活而编撰,以人的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并融合着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其内涵体现这人民的意志,充分回应着:“民有所乎,法有所应”的实质。其实施必将推动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台阶。《民法典》的实施高效的促成法律系统的运行,有效的调节民事纠纷,提升司法公信力,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民众的生活受到法律的保障。《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法治社会实践核心准绳,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法治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道路征程上的“脊梁之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一)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持续性

从长远来看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依法治国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法典》总则编的绿色保护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利用资源,二是保护环境。这不仅符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制度体系,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治国不仅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还维护着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日益复杂,并且社会秩序面临着复杂化。面对当前状况唯有依靠依法治国战略才能解决,法律是治国安邦的总指导,依法治国的实施有利于调解法律关系的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法治国具有协调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依法治国战略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反然,依法治国战略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依法治国战略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律来调整,由此来实现依法治理的法治化与规范化,扩大国家的民主性和提高法治水平。因此依法治国战略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特点。

(三)依法治国具有整体性

依法治国战略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而且是举国上下的鸿鹄伟略。依法治国是从中央到基层的战略,从中央到基层都应该秉公坚守一套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程序和体系。在依法治国中,国家层面要做到上下监督、左右协调、前后呼应。从中央到基层都展示着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氛围。首先,在中央机关中,中央领导人员至关重要,要树立学法遵法守法的法律思维,以自身的行为捍卫法律的尊严。其次,在法律制度层面,国家要建立完整的法律战略,其内容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保障群众的利益,并贯彻落实实施,切忌空谈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此基础上,在中央到基层的層面上,一级一级的监督落实,将依法治国的战略交付和落实到人民的心中。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党和中央机关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党和中央机关的领导使华夏大地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治理下,展现宏伟的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主义发展现代化的产物和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途经,是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和行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实施是当代政治制度完善的战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依法治国战略是完善法治社会的重要方式,是续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促成市场经济成熟的核心源泉。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历程,其目的是为了助推更好的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使社会呈现出海清河晏的局面。

从个人层面来看,依法治国战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方式,巩固了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主体的地位,让人民社会中感受到了公平与正义,维护人民主体的权利,让人民主体在法治社会中获得幸福感、获得感与成就感,使党和国家的诺言得到庄重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