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聪 金新建 李桂芳
摘 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给医学高校的学科建设赋予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医学图书馆的服务转型提供了新理念和新动力。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全新的信息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文章分析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差异出发定制个性化分层服务,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同步全方位嵌入用户环境,着眼于教学辅助、科研支撑、决策支持、临床诊疗等角度合理设计嵌入服务内容,从而三措并举深入探析面向医学高校学科建设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嵌入式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1-0-03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双一流”建设强调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1]。由此可见,就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基和抓手,学科的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必由之路。医学教育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在深化推进“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程之中,在通往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的征程中,均离不开一流医学高校和医学学科的坚实支撑。如今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医学文献的半衰期,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新催生了“普遍存在、无所不在”的泛在知识环境。在新的信息环境和新的教育环境之下,如何面向医学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基于教学、科研和决策层面的支持,如何促进医学成果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何助力医学高校构建健全的学科生态体系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国内医学高校图书馆正立足于信息资源优势与人才潜力,围绕嵌入式学科服务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双一流”建设为医学高校学科建设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双一流”建设自启动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与落实,众多高校在围绕学科增减与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分层分类管理等方面对调整学科建设战略进行了积极而迅速的响应[2]。“双一流”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将“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置于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学科是建设的重心,竞争性发展是建设的途径。与既往 “985工程” “211工程”的政府指定式发展模式不同,“双一流”战略更合理的赋予了高校差别化的发展导向,即在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的同时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有一流潜力的学校,从而实行分类推进,最终形成大学和学科发展的 “百舸争流”。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之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11所医学高校进入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另外,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十所高校均涵盖了与医学相关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与此同时,为推进医学“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北京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于2018年10月24日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由此全面推动了国内医学高校探索医学教育新理念,创新学科组织新模式,构建优势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完善评价和监测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双一流”建设之路。这说明,在当今人才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环境之下,“双一流”战略正在为医学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着极佳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发展空间。
医学高校在紧抓“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它提出的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拥有一流教学、培养出一流人才。因此,只有在构建一流的学科信息资源、抓取学科热点前沿、监测高校学科发展动态、挖掘自身潜力学科、构建学科数据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医学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促进科研攻关与高端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等方面作出突破,医学高校才能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与“双一流”目标一致的同步发展。
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学科发展的意义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概念源自2005年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Buley图书馆的远程教育馆员所提出的“嵌入式图书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資源到桌面,服务到身边,嵌入教学环境、嵌入科研环境,融入一线的嵌入过程,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新型且深度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模式[3]。“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促进高校加大对学科发展的建设力度,而以用户为中心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够有效地嵌入到各个院系或者学科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驱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推进成果转化。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医学高校图书馆是支持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诊疗的重要信息资源保障,以专业性强、受众面稳定为显著特点。其学科用户除涵盖在校师生、科研人员以外,还有来大量自于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泛在知识环境之下为资源与特定学科用户之间搭建起便捷渠道,通过无缝、动态、交互式融入用户过程,有效辅助用户对医学资源进行筛选和利用,从而作为合作伙伴提供个性化、精深型、知识性的一站式学科服务。
三、面向医学高校学科建设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路径
(一)针对需求差异定制个性化分层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突破传统物理环境的限制而进行的业务转型,它要求对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行诊断分析,科学地管理用户关系,分层次的融汇资源和设计服务内容[4]。首先,按身份差异分层——不同身份类别的用户,对嵌入的空间方式和需求内容具有不同的心理预期,例如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侧重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着力引导创新意识和启发式服务;针对教师、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可侧重嵌入资源揭示、重组与实时推送,着力保障式服务;针对高校学科发展决策管理层可侧重嵌入学科监测、竞争力分析和科研产出分析等,着力前瞻性服务。其次,按学科差异分层——针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不同专业的用户进行分层;针对一流学科、优势学科、潜力学科、特色学科和一般学科等不同学科发展态势的用户进行分层。同一学科层次用户在资源类别、主题范畴各方面具有相似的要求。最后,按信任度分层——借鉴营销理念,将用户划分为忠实用户、信任用户和潜在用户。形成与忠实用户建立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信任用户的口碑来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的良性运行模式。
(二)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并举,全方位嵌入用户环境
目前国内外医学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中实施了诸多有效的嵌入方式。例如耶鲁大学医学院Cushing/Whitney图书馆针对来自医学院、护理学院、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参加助理医师项目、国际交流访问学者项目等研究项目的每一位学生,一对一的指定一位学科馆员,通过邮件方式与学生保持定期联系,提供诸如资源推荐、政策动态、通过提供搜索策略来辅助解决研究或临床问题、辅助毕业论文写作等相关服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为医学院的所有院系以及医院配备了在信息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方面受过系统训练的信息专员,通过嵌入医学查房、嵌入课题组科研项目来提供学科服务。信息专员除了亲至院系参加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动以外,也在馆内设定地点接受用户到访,同时与技术部门合作,定制基础科学门户、物理医学与恢复医学门户、Wilmer护理门户、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门户等6大学科信息门户[5]。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直接嵌入到教研室,根据教师所需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不同,划分和整合学科资源,对每个教研室采取个性化教学服务[6],同时还通过“参考咨询人员—医院科研科—科室预约”三级连接服务体系直接将学科服务嵌入到附属医院。
显而易见,医学信息的飞速增长和数字化网络化的资源获取途径使得用户的信息行为产生了不断变化,走进图书馆早已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医学生、教师、科研人员还是临床医生,均对嵌入式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实施方式和环境背景具有更灵活的要求。特别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借助临床经验,更要依赖对学科动态和诊疗前沿知识的敏锐度,然而他们大多工作繁忙,导致其接收学科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充满了弹性,所以只有兼顾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嵌入,才能全方位的覆盖用户环境。在嵌入物理空间方面:包括图书馆内部空间的优化和外部空间的拓展。内部空间中需开辟学习位、研习室、培训室等,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将馆内营造成多元化空间。外部空间则以学科为桥梁,在相关学科院系、附属医院之中设置嵌入式学科馆员的办公地点,直接面向用户进行面對面的学科服务。也可不设固定办公地点,以参加院系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参与临床决策循环和知识循环等方式嵌入用户的物理空间。在嵌入虚拟空间方面:则利用系统、网站、软件、大数据技术等手段进行远程协作嵌入。如利用图书馆官方微信、学科博客、学科公众号等途径来推送学科信息资源、学科数据库、学科前沿、讲座培训等信息,通过虚拟学习环境(VLE)将图书馆资源服务同教学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学科信息门户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形式进行学科大数据的组织服务。
(三)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嵌入服务内容
(1) 以信息素养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辅助服务。一流学科的标志之一是拥有一流教学、培养出一流人才,因此医学教育对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教师和医学生开展改善教学与学习过程、提升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它能培养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从而基于国内外医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再学习、再创新。图书馆可用选修或必修形式开设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公共课程,帮助医学生提升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技能。学科馆员也可与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图书馆讲座,将学科专业资源检索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或是在翻转课堂、互动分享、研讨汇报等环节中,设计有效的贴近专业教学目标的图书馆作业,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学科馆员还可根据学科或专业课程整理出电子化的教参书及教辅材料,并搜集与学科或专业课程相关的微课、慕课、参考阅读资料等网络资源,推荐给师生进行使用。
(2) 以综合提升学科竞争力为标杆的科研支撑服务。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之中格外强调拥有一流科研和产出一流学术成果,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严谨、可靠、及时的学术信息基础之上。学科馆员唯有嵌入院系、嵌入学科、嵌入科研团队、嵌入一线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学科用户的特定研究方向或者具体课题提供“伙伴型” “多元化”的文献信息保障,才能为用户的科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协作支持。例如在科研课题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实施全程定题跟踪服务,连续性为用户推送最新文献;针对特定学科提供热点监测服务,定期检索并分析学科前沿动态;在医学成果转化过程中推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咨询、专利资源检索咨询或出具专利竞争力分析报告;面向学者或科研团队提供科研产出分析服务,通过各类核心期刊发文量、基金论文数量、被引频次、下载频次、H指数、是否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指标综合统计和客观评估学术成果。
(3) 以优化学科布局为目标的前瞻性决策服务。“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建设过程中的大学和学科实施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和动态调整。因此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图书馆有必要跟踪学科发展态势,为学科发展提供前瞻性预测,在决策层面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提供数据参考。例如提供ESI学科表现分析服务,检索本校ESI学科的科研产出,分析本校学术影响力,对学院、团队、教师的学科贡献度进行梳理,为学校学科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提供ESI潜力分析与监测服务,通过ESI学科中的阈值信息来追踪和计算本校潜力学科的潜力值;提供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服务,运用ESI、InCites等学科评估权威工具,对本校相关学科在ESI数据库中的表现进行总体分析,并选择国内同类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已入选的ESI各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及尚未入选的各学科与门槛值的差距;提供学科竞争力分析服务,从科研成果表现、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院系贡献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校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评估服务,基于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产出进行引进人才的评估;配合科研处、发规处等职能部门建设机构知识库,对机构内的数字内容及知识资产如学者的论文、专著、报告、照片和视频等数字化资料进行收集、存储和管理,并提供开放访问,用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