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晚10点,翻译家郑克鲁在医院去世,享年81岁。
郑克鲁是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三大领域同时取得不凡成就的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茶花女》《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基督山伯爵》等法国文学作品的译文都出自他手。他还曾凭借《第二性》全译本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退休之后,郑克鲁又开始翻译雨果其他几部长篇,包括《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和《海上劳工》等。
此外,他还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修订本)》。
提起翻译,人们通常会想到“信达雅”的三个标准,文笔是否流畅、有没有文采,是读者判断翻译水平好不好最直观的标准。如果说流畅考验的是译者的外语水平,那么文采考验的就是译者的中文水平和文化储备。这也一直是郑克鲁强调的。他说译者需要有很好的中文素养,能够使用一些非日常用词,甚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只要译者用得好,就能把这些词藻用“活”。
在郑克鲁看来,翻译文学作品,不是单纯把一字一句译好就行,是要看整体。《巴黎圣母院》故事發生在中世纪,小说里用到的许多中世纪词很难理解,还有从古到今的建筑专业词汇,其翻译的难度可能超过《悲惨世界》;翻译《笑面人》时候,他需要了解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雨果写英国议院的部分很复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一些名作有很多不同的译本,对于重译的必要性,郑克鲁认为除非你的译本能够超越前者,否则就没有重译的意义。有出版社曾经请他重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可他觉得傅雷译得很好,要超越他很困难,所以就拒绝了。
立足汉语言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深入浅出地转述外国历史文化和专业词汇,如郑克鲁一样的译者在探索更通畅的翻译之道,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