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握整本书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经验。以《红楼梦》教学的导读课为例,阐述导读课设计的三原则:一是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二是有效追问,深层思考;三是激趣引领,养成习惯。
【关键词】《红楼梦》;导读课;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023-02
【本文著录格式】王慧军.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设计三原则——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27):23-24.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特别是《红楼梦》进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上好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应围绕课标、教材设定的目标,用最少的课时实现最大化的阅读收益,引导学生吸纳精髓,收获思想,提高审美,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经验。导读课设计可遵循三个原则,下面以《红楼梦》教学为例阐述。
一、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读课应牢牢围绕以上目标,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有效落实。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读全书,梳理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利用导读课,重点突破目标就成为课堂教学必然要求。
《红楼梦》的结构变化多端,虽有章可循,却还是容易被繁复琐碎的人物和场景遮蔽,对初读者来说,“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辨不清路径和来龙去脉”,甚至“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之所归……”,这也成了大多数学生畏惧《红楼梦》,对它“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但是有红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周汝昌的《梦解红楼》说“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又难明,反以为乱而已”。周汝昌以为《红楼梦》章回之间看似凌乱的事件,无不是对上文的呼应和为下文埋下的伏笔。每一事件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照应上文,又提领下文,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借助《红楼梦》教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导读课的机会,完成教材在阅读指导中提出的第二个阅读要求“抓住情节主线……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二十三回意蕴丰富,是经典章节。学习本章,教师可先让学生概括整个二十三回的事件,明确主次,然后思考其中的内在联系。会发现这一章大大小小的事件有元妃命勒石,芹母求职,琏凤对话商议家事,贾芹得职,元妃下谕,金钏逗弄宝玉,贾政训诫宝玉,袭人得名缘由,入住大观园,大观园吟诗生活,茗烟淘书,宝黛葬花,宝黛共阅西厢诉衷肠,黛玉听《牡丹亭》戏文等。《红楼梦》沿袭了章回模式,每一章的题目就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根据章回题目就可以判断出本章大小十余件事之中,主要事件是宝黛共读西厢和黛玉听《牡丹亭》戏文有感,但是从篇幅来说,这两件事却不长,从而明确判断事件在整部书中的地位,主要看它能否承担起推动情节发展,在刻画人物、传达主旨情感上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再就是能否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的标准。引导学生分析看似拉拉杂杂的很多事,其实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的,这些事件的联系不仅是按生活的时间顺序做交代,更是形成了小说以贾家生活上层人物和下层人物生活为横断面,宝黛爱情以及四大家族走向衰亡的双线为纵,彼此交织构成立体的网状结构,彼此前后照应,上下勾连,左右相接,网罗起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情景。
二、有效追问,深层思考
如果想获得深度阅读体验,必定要有深层思考,深层思考的一个外显特征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给出范例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比如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回的结构,先要求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一问:“这么多事,何谓主要事件呢?” 学生回答题目就写了两件事。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为什么?判断主要事件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件事的关系何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明确作为主要事件的宝黛爱情被称颂,是因为两人的情感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感知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一致性上,他们对落花观照的行为是一致的,对《西厢记》的欣赏是一致的,两件事表露的思想认识是一致的。然后第四问:那么其他事之间的联系何在呢?其他的事还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主子”的层面的贾母、贾政、凤姐夫妇事,二是作为“奴才”层面的贾芹、金钏的事。五问:这些事件和主要事件的关系何在?可以看出其余大大小小的事件均是世俗的庸碌凡俗的生活写照,是借助比较的方式,凸显宝黛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以及追求生命自由价值的人性光辉。无论是处于封建贵族大家庭金字塔顶端的贾母、贾政,还是中生代力量贾琏夫妇,或是说底层忙于求生存的仆从们,无不是现实世界真实人物的描摹,他们烘云托月一般把理想世界中的宝黛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烘托得满天星辉。这样借助一连串的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起艺术形式和主旨内涵的有机联系。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平臺,学生的提问更是精彩纷呈,精准地抓住并落实了二十三回多个亮点。比如,学生问:“贾芹领了钱后有了一连串的安排大有讲究,作用何在?”还有学生提出:“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为什么会是矛盾的?贾政的态度为什么不和老太太的态度一致?”“写黛玉听到宝玉的引言后,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很快原谅了他?”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已经进入到一个深的层次,答案涉及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艺术、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更加深广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三、激趣引领,养成习惯
《红楼梦》是“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百科全书”,篇幅长,内容深广,文字是半文言的,阅读障碍相对较大,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是每一节导读课都要貫彻的原则。
以学情为基础制定阅读目标,不能忘记学习的主体是高中生,不能盲目追求“专家”式的研究学习。可分层设定教学目标,首先围绕文本本身,紧扣课标要求和教材导读要求,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故事、人物、诗词语言等方面入手完成基本阅读。同时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拓展学习,广泛阅读各种研究著作,为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学生中树立阅读榜样,发挥学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
还可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
多媒介渗透,互联网和微视频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视频展示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降低学生的阅读困难。《红楼梦》有电视、电影、戏曲的多个视频资料可以成为整本书阅读的补充,选择适当的时机,或者学生提前观看,或者课堂集体观看,或者比较观看,都有助于学生了解情节,熟悉人物形象,感知《红楼梦》的思想艺术魅力。
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才能展示,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比如擅长画画,可以引导学生画出黛玉葬花图、金陵十二钗人物图谱等;喜欢辩论,可以就某一个话题如“宝玉到底是专情还是滥情”“大观园女儿谁最美”“宝钗黛玉谁更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等开展辩论;喜欢表演,就可以展演“宝黛共读西厢”等多个精彩篇章,还可以拍摄制作微视频,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担任导演、演员、场务等等,凡此举措能倒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也是一个有效方法。比如学生角色穿越,化身为香菱,跟着黛玉学赏诗写诗;为金陵十二钗系写人物小传;让学生借助想象如果在今天的社会,后四十回如何发展等等。
另外,有意识培养探究式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比如专题阅读,可以打破常规的阅读顺序,进行跳跃式阅读,可以探究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刘姥姥的三进大观园的价值意义,贾府人物生日宴的文化含义,主要人物丫鬟形象比较等等。比如比较阅读还有前五回的判词曲词的含义和后文情节的对照;《红楼梦》主要人物诗词水平比较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冯其庸,李广柏.红楼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周汝昌,周伦苓.梦解红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