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镇江美食茶点早在两三百年前就名扬大江南北,被称之为“江帮”,与一江之隔的扬州“扬帮”点心有所区别。众多风味特色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尤以早茶点心“蟹黄三娇”最负盛名,蜚声海内外。所谓名点“蟹黄三娇”,是指早晨镇江茶馆内用以佐茶的、以蟹黄作为主料的最娇美的三大传统特色茶点:蟹黄汤包、蟹黄蒸饺和蟹黄烧卖。
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是镇江名点“三娇”之首,它具有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的独特个性,以其皮薄、汤多、馅饱、味道鲜美的独特风味誉满全国,蜚声四海,为中国五大名点之一。学者胡邦彦《镇江方言竹枝词四十首》赞曰:“京江公式子蟹黄包,玉带钩加眼镜肴,绝妙难忘草鞋底,过桥小碗是虾腰。”竹枝词中的蟹黄包,即蟹黄汤包。开国第一宴的点心中,就有镇江的美食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的面皮采用小酵素发酵,柔韧而有筋道。经过三翻七拍后,四周较薄,中间稍厚,能兜得住汤而不致掉底。每个汤包叠摺可达24道,花纹的收口处似鲫鱼嘴形状,放在盘中像座钟,夹在筷上似灯笼。蟹黄汤包的馅心主体是肉馅、蟹黄和皮汤冻。肉馅采用新鲜猪肋条肉斩剁而成。蟹黄则是采用单只净重2两以上的活长江绒螯蟹,而且必须是母蟹剥肉,熬制成的蟹黄蟹油,舍此便会失去镇江蟹黄汤包的独特风味。皮汤冻则是采用猪脊背上的鲜肉皮,洗净煮熟,再加工剁成细粒,配以各种作料,高温熬制。并配以老母鸡汤“吊鲜”,冷却凝结成皮汤冻,与肉馅、蟹黄一同包入面皮,经高温,又还原成液体,渗入肉馅,所以鲜美无比,但只宜热吃。蟹黄汤包易破,必须连笼一起上桌,因此又有“小笼汤包”之雅号。
镇江蟹黄汤包,由于形美、皮薄、馅嫩、汤足,刚出笼屉的汤包可以看到里面汤汁流动,肉馅晃动。汤包之味在于汤,汤包难吃在于烫。食时不能心急,须小心将汤包收口处戳个小洞,倒入镇江香醋,并佐以鲜嫩姜丝,先吮吸完汤包内的汤汁,再细细品味肉馅,可算是早点中的极品。镇江民间吃蟹黄汤包时有“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的口诀,别有一番情趣。清嘉庆年间林兰痴诗句“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道出了蟹黄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的特点。
镇江百年老字号宴春酒楼制作的蟹黄汤包,1990年被商业部授予“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1992年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其生产工艺被列入江苏省和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蟹黄蒸饺
蟹黄蒸饺的馅心和蟹黄汤包相同,面皮与蟹黄汤包有所差异,蟹黄蒸饺的面皮是用开水烫制的。每只饺子包制时,都要折叠出33道花纹褶子,且呈柳叶状,细巧美观。经高温蒸熟后,蟹黄蒸饺成品花纹清晰、形似一片柳叶,且皮薄晶莹、映透蟹油、馅足汤多、蟹香诱人,是一道脍炙人口的早茶精点。以往逢年过节,镇江人都喜用篾篓包装蟹黄蒸饺,用以馈赠亲友。
蟹黄蒸饺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传说三国后期,刘备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托孤后便逝去了。身在东吴京口(镇江)的夫人孙尚香闻讯万分悲伤,登上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凌云亭。她遥望滚滚大江,祭拜过上苍和丈夫亡灵后,便投江自尽了。后人为了追怀孙夫人的忠贞贤淑,便用面皮包上猪肉茸和孙夫人生前最喜欢吃的螃蟹肉餡儿的包子,作为供品奠祭孙夫人。后来,民间也广为食用,代代相传便逐渐演变成了茶楼饭馆热门的柳叶形的蟹黄蒸饺。到明清时期,镇江蟹黄蒸饺的制作工艺达到巅峰,美名远播。
蟹黄烧卖
烧卖,有人形容它“形似花边帽,香是自然成”。烧卖因馅心的不同而名称各异。用糯米做馅的,叫“糯米烧卖”;用茼蒿、青菜、荠菜、菠菜做馅的,叫“翡翠烧卖”;用鸡肉、火腿配上时令蔬菜作馅的,叫“荤馅烧卖”;而用蟹黄和肉糜做馅的,则叫“蟹黄烧卖”。
民国时期,镇江宴春酒楼首创的蟹黄烧卖,是一款颇具城乡百姓欢迎的特有品牌名点,融合了镇江地方特色,南方食客见这种面点,皮薄馅大,形若杯,底为圆,腰收缩,顶部如麦穗般盛开,馄饨不像馄饨,包子不像包子,饺子又不像饺子,十分别致,便问这是什么点心,宴春酒楼师傅风趣地回答道,“烧麦烧麦,边烧边卖。”所以,镇江人称烧麦为“烧卖”。
蟹黄烧卖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卖相清新可人,制作工艺颇具特色,将未发酵的面剂擀成四边起花纹呈荷叶状的面皮子,包入猪肉糜、蟹黄、蟹油、肉汤、绿豆粉等主料以及绍酒、酱油、绵白糖、胡椒粉、精盐、姜葱等调料精心调制的蟹粉馅,腰部捏成烧麦坯状,顶端突露如蓬头,放入笼屉,旺火蒸六七分钟即成。刚出笼屉的蟹黄烧卖,晶莹剔透,入口绵软油润,鲜香四溢,美不胜收,是早上喝茶佐点的最佳名品。(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