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旭 章云超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创业兴业蔚然成风的发展,是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
镇江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明确了城市新定位、发展新路径,奏响了“三高一争”最强音。当前,镇江全市上下正深入领会全会精神,找准创新驱动这把关键钥匙,凝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共识,真正把创新融入到一切工作中去,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赋能产业,以创新集聚活力,持之以恒把镇江建设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创新创业福地”。
镇江具有“双创”的城市基因
镇江,拥有3000多年文明史。自泰伯奔吴以来,这里就是东吴争雄的创业地、六朝时期的江南都会、漕运时代的“咽喉”重镇;唐代的润州曾管辖金陵,民国时的镇江是江苏省会,抗战时期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镇江专区也有很重的分量。
镇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从泰伯奔吴断发纹身与自然抗争,镇江人的血液里就已经具有了坚韧不拔的因子。镇江3000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镇江人与自然抗争、与强权抗争、与侵略者抗争的斗争史。从“开创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东吴大帝孙仲谋到“气吞万里如虎定乱代兴”之南朝宋武帝刘裕,从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誓师北伐的祖逖到“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李德裕,从黄天荡击鼓战金兵的韩世忠梁红玉、临死还三呼“过河”的宗泽到背负幼帝从容投海的陆秀夫,从镇江抗英保卫战宁死不降的海龄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赵声,从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到镇江解放,从发端于扬中的“四千四万”精神到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戴庄经验,镇江故事感人催泪,镇江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历经百炼方成钢,伴随镇江经济共成长的,是一支具备敢闯敢拼、奋勇争先精神特质的企业家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参与创造了“苏南模式”的老一辈本土企业家,也有外来投资的“新镇江人”;既有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创二代”,也有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轻创业者。企业家是镇江发展弥足珍贵的资源和财富。而企业家精神则是镇江推动落实产业强市战略的强大动能和重要引擎。
镇江具有宜居宜业的亲和力。镇江最早称“宜”,这其中就包括宜居宜业。“中美友谊桥梁”、美国第一位女性诺贝爾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是镇江城市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充分地展示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城市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在于有山有水。城市山林是镇江的名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进一步彰显了城市的绿色底色;这种亲和力在于有德有善。镇江以全国第六、全省第一的成绩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安全城市行列,以时代楷模赵亚夫为代表的一大批道德模范共同撑起了镇江繁星闪耀的道德星空。这种亲和力在于有情有义。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个都与镇江有关。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都有以镇江为背景的情节。这种亲和力在于百姓生活有滋有味。居住上有临水近山的好生态,饮食上有南北欢迎的锅盖面,生活上有便捷发达的大交通。镇江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康”理论的提出地,全国医疗改革“两江经验”其中一个“江”就是镇江。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引领
面向新时代,镇江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路超越,必须把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深刻把握创新的全面性、系统性,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建设高质量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让创新要素在镇江充分涌动,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7年,中船动力研制出首款中速双燃料发动机。这款船用发动机燃料油含量低至2%,不仅排放小,而且经济性强,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研制推出全球领先的发动机,已成为中船动力这家老牌央企决胜市场的杀手锏,同时也是基于其实力强大的研发平台。企业科研人员靖海国博士介绍,中船动力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8%。
在镇江高新区,像中船动力这样高度重视创新研发的企业还有很多。实体化运作两年多来,这个国家级高新区致力打造镇江全市“创新驱动主引擎”,综合实力在2018年度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从第121位进至第72位。
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也是镇江多年一贯的抉择。早在1989年,镇江全市就确立“科技兴市”战略。近些年,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连续领跑全省。去年,福布斯中国发布“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镇江名列第18位。今年,镇江市首次设立了以镇江地理文化标志为奖项的“金山奖”和“梦溪奖”,鼓励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继续发展壮大。
产业竞争力,少不了创新创业的支撑
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这是一个基本共识。而产业强的前提是创新创业的活力强、动力足。镇江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深入推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强市两大战略融合运用,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国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布局,抢抓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战略机遇,不断夯实产业强市“根基”。
传统产业焕发新枝。恒顺醋历久弥香!“恒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有着180余年历史的恒顺,先后完成了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化和现代化的四次飞跃。据总经理聂旭东介绍,恒顺目前酿造食醋的年产能力达30万吨,高端醋生产能力10万吨,销往全球。食醋产销量已经连续25年位居全国之冠,其料酒的生产和销售也位居全国三甲。
相对于百年名企恒顺,丹阳的鱼跃医疗则是镇江的“后起新秀”。从1998年开始创业,至今已拥有中国最大的医疗产业集群。主打医疗器械的鱼跃,今年以来被工信部列为第一批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障单位。截至目前,鱼跃医疗已向全球提供了红外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等共1000多万只,无创呼吸机等各类呼吸治疗设备20余万台,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大局。在丹阳的鱼跃全球生产基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一座包含生命科技研究院、大健康产业加速器等在内的生命科技产业园正在全力打造中。
处在“工程电气岛”扬中市的大全集团是扬中首家年产销突破百亿元的企业,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大全集团为客户提供的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主要城市地铁轻轨系统,直流牵引供电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如今,镇江正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总投资50亿元的丹阳上海电气集团重装基地正落地。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航空产业一直被誉为“工业之花”。镇江没有民航机场,但全市却拥有涉航企业83家,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为特色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及制品等为特色的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以空天信息技术应用和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为特色的京口航空航天产业园,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有2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涌现全国“唯一、第一”产品40个,拥有爱励铝业、航天海鹰、菲舍尔航空、豪然喷射、恒神股份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几乎没有相关产业基础的情况下,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异军突起,十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折射出了镇江人推动产业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城市活力,源自于创新创业的活跃度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3月初,万新光学集團董事长汤龙保收到一封暖意融融的信。写信者正是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马明龙。在这封既是写给汤龙保更是写给全市企业家的信中,马明龙表示,镇江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当好“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创造最优营商环境。
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是贯穿于镇江宏大经济叙事的鲜明主线。2019年6月1日,时隔五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为民营经济鼓劲撑腰,推动民营企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从企业家早餐会到企业家座谈会,从“三聚”服务、暖企行动到亲清政商关系的构建,渐成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机制背后,是问需问计问道的镇江对产业发展的强烈渴求。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企业家愿不愿意投资兴业,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实践证明,企业和企业家就像候鸟,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跑。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疫情当前,市委、市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果断出招、精准施策,推出18条政策意见,从金融信贷、稳岗就业、财政税收、生产运营、政务服务五方面支持企业共渡难关。
推动镇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硬”的政策支持很重要,“软”的关心服务更是必不可少。靠前服务,助力复工复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防控组集结卫健委、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部门,组成复工指导组。市工信局更是派出7个驻点指导组聚焦企业上游配套、下游供货环节,建立问题清单,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畅通经济运行,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职能部门精准服务,企业家汲取信心和力量。天工国际有限公司早在2月20日复工复产率就达到100%。在2月份人员开工不足,有效生产仅有20天的情况下,天工仍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天工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小坤感叹:“尽管疫情给生产经营带来挑战,但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为企业疫情防控提供了多重指导和帮助,确保企业产能得以充分释放,这是天工人的福气。”
“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已经明确,镇江将凝聚起“大家的福地”“众人的名城”的城市共识,营造人人造“福”、人人争“名”的氛围,以“处处荣光”争得“城市荣光”,以“人人之名”成就“镇江之名”,以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的生动局面,共同谱写“镇江很有前途”的崭新篇章。
(责编 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