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霏
镇江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处,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置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一渡”驰名中外,“洞天福地”闻名遐迩,素有“城市山林”美誉。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镇江视察,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这既是对镇江禀赋条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镇江实现“强富美高”、开创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奋力开创“三高一争”崭新局面
《华人时刊》:城市定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愿景,描绘了凝心聚力、孜孜奋斗的美好蓝图。在新的发展阶段,镇江将如何实现城市定位,突出城市特质,让这座自古以来的争雄之地焕发出新的城市荣光?
马明龙:“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镇江很有前途”的关键时期,也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市上下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
以科学定位凝聚发展共识。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聚焦“三高一争”,确立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以进一步深化发展内涵、彰显发展自信、突出城市特质、展现历史底蕴。我们将牢牢把准这一定位,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让福地、名城焕发熠熠神采。
以“三高一争”引领全市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将聚焦“六个高质量”,系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激发内生潜力、提升综合实力、提振发展活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民心所盼。我们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围绕民生“七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高效能治理,是善治所系。我们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争得城市荣光,是使命所在。我们将昂扬“跑起来”的奋斗姿态,重塑争雄之志、再造争雄之势,立足全省争位次、面向全国创品牌,让镇江这座自古以来的争雄之地焕发出新的城市荣光。
以“三大战略”锚定发展路径。一是产业强市战略。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布局,抢抓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战略机遇,积极打造重要产业基地和现代化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强市“根基”。二是创新驱动战略。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真正把创新融入一切工作之中,靠创新激活发展“一池春水”。三是融合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各领域融合发展,特别是坚定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机遇,主动顺应上海“龙头”带动,加快与南京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全市统筹联动、板块互动,实现全市域“一盘棋”。
以优化布局促进协同发展。顺应城市发展,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发展布局。其中,“一体两翼”是按主体功能划分的三大协同发展区。一是中部城市协同发展区。坚定不移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让镇江主城直接对接南京主城。二是東翼产业协同发展区。推动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以及京口东部区域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包括句容中南部、丹徒南部区域,在产业链创新链上与南京形成有效互补,打造生态经济特色板块。“三带”是打造沿东西走向的三条发展带,有效串联起“一体两翼”,构成大市域发展的经纬线,实现市域层面的更好整合。“北线”打造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带。“中线”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带,重点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南线”打造绿色生态发展带,主动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面向城市群服务的“菜篮子”“后花园”“休闲地”。“多片区”是围绕“一体、两翼、三带”功能定位,依据现有发展基础,打造若干重点发展载体,共同支撑起“三高一争”美好未来。
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加速奔跑,镇江发展呈现出蓬勃气象
《华人时刊》:今年以来,镇江全市上下经受住了疫情、大汛的严峻考验,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企稳回升,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能对我们谈一谈镇江市委具体做了哪些努力吗?
马明龙: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深入贯彻新思想,科学统筹“两手抓”,全面比学赶超、争先进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向好,增幅位次明显前移,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跑出“上扬线”。
我们科学统筹“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面对疫情,第一时间构建指挥体系、启动一级响应,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筑起“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铁壁”,成为全省确诊病例最少、无确诊病例持续时间最长、唯一无农村地区确诊病例的地区。先后派出4批次77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充分彰显了“大爱镇江”情怀。积极开展《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镇江侨爱援助行动》,向海外侨胞捐赠抗疫物资。及时出台惠企18条、稳外贸10条、旅游惠民14条等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18亿元,开设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发放各类消费券1.43亿元,推动消费实现恢复性增长。
我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推进产业强市。狠抓招引项目建设,编制镇江“招商地图”,开展“不见面”签约、“招商活动月”等活动,在全省率先与四大通信运营商签订5G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6个、总投资636.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同比增长2.5倍;30亿元以上项目5个、同比增长25%,实现历史性突破。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00项任务清单,为企业减税降费36.9亿元。深入实施“金山英才”计划、校地合作引才计划、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镇行动,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市81个项目入围省科技计划,7个项目入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我们紧紧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开辟春耕生产“绿色通道”,全市夏粮平均亩产量达历史最好水平。全面推广“戴庄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产业项目招引建设,新增落地项目30个,农业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50.4%。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把稳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出台稳就业、促创业等方面专项政策,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千企万岗”“云”招聘会,减免社保费用1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60周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深化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持续打造平安镇江、法治镇江,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真抓实干,镇江将全力以赴推动“三高一争”走深走实
《华人时刊》:2020年全国两会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镇江在这方面有怎样的部署?
马明龙: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集中精力落实“六保”“六稳”任务,以夺取“双胜利”的更大成效,厚植“三高一争”奋斗基础。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狠抓项目招引建设,加强市场化招商,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加力省重大项目、市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落地。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探索建立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推动创新强链、龙头引链、项目补链、业态延链、人才兴链、服务稳链,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全面增强平台承载力,加快建设新“九通一平”,推动开发区向“创新生态区”转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服务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坚定不移建设精美镇江。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造性落实省委对美丽江苏建设的战略部署,努力把镇江建设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園。牢牢守护绿水青山底色,统筹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外联内聚”交通体系,优化山水城空间格局,推进“城市双修”,让城市更宜居。大力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把记忆留住、让乡愁留下。
坚定不移办好民生实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就业帮扶、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探索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助推经济薄弱村“造血产业”强壮起来。全力推动就业创业,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加强困难人员托底就业。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排查、用心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坚定践行“两康”理念,纵深推进健康镇江行动,努力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成为典范。
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聚焦市场化进行改革攻坚,持续深化国资国企、事业单位和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发展活力。聚焦高水平打好开放主动仗,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大外资招引力度,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实效性创造深化改革更多镇江经验,鼓励基层对上积极争取改革试点,勇于探索创新,让改革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
坚定不移提升治理效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贯力度。强化制度建设执行,与时俱进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坚决维护制度权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纵深推进镇(街道)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建立高度整合共享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