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0-10-20 03:24钟依倩
商情 2020年4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钟依倩

【摘要】高校相关人员应践行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具信息化特征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使其以“互聯网+”思维去重新构建财务会计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尤其是各个行业的不同人群,基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意识。而在此背景下,作为教育领域更应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而针对于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更应明确互联网等技术,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影响。基于此,高校应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能重视意识形态的引导,加强学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思想意识。令他们能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特征

(一)有效拓宽会计信息化应用范围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展。当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成几何式增长,无论会计核算,还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等工作,都更加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加以整合,会计信息化技能越发成为新时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过程中,应积极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会计信息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步入智能化阶段

基于“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经历了核算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阶段后即将进入到智能化管理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智能财务应运而生。智能财务是基于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借助于智能机器(包括智能软件和智能硬件)和人类财务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混合智能系统,通过人和机器的有机合作完成企业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并在管理中不断扩大、延伸和逐步取代部分人类财务专家的全功能、全流程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随着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传统财务逐渐演化为“人人财务”和“智能财务”,财务管理的机构、人员、流程、规则和边界将会重构。而在管理模式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国家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深化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既要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化应用与管理能力,还要重视信息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学习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建立信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本身的特殊的办学特征,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教育理念不仅加快了教育改革进程,也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及教学改革诉求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可能性。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需求以及学科特征,将更具特色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更多样化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教师可通过学历教育、实训教育、校企合作等渠道,深化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

具体而言,根据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研究与分析,明确了解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教育注重会计信息化技术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而在研究生阶段,着重于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开发、维护、运用等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尤其是理工科(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背景的学生,借助学历教育有意识地深造,夯实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其与会计学科的交叉发展可能性,并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的开发运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理念,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在校内,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实训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校园围墙,把真实企业引入学校,学习与工作场景相互融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与实践,切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避免过度依赖课堂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的进行理论灌输。在校外,学校应与对口企业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引导学生进入与会计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的企业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在实务操作中提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展开的专业教学,更利于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更具信息化特征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型高校针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在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展开专业教学。同时,应更强调会计信息化方向,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更具信息化教学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相关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具体落实教学体系构建细则。其一,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了数据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即Excel表格在实务中的应用,但类似课程着眼于数据处理的操作,对于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基本架构和原理内容的介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融入数据库系统应用与开发课程等课程。这类课程可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应增设会计信息技术课程,向学生传授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如Python与大数据技术、RPA财务机器人的开发、区块链与会计实务等。通过建立更具信息化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不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给予学生更多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其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重新整合。引入相关财会教育云平台软件等实训软件,将会计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结合起来,主要建立涵盖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会计实训系统、电子报税系统等实训课程体系。借助一系列实训项目使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场景下进一步强化基于信息和数据下的决策、分析、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财务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信息观的眼光与格局,去定义财务会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明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特征,深度挖掘其内涵与外延,建立更具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构建更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奠定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琳静,杨晓玲.“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288-289.

[2]李忠.会计信息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8(29):249+253.

[3]张雪英.“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58-159.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试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