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锋 吴胜利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国民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进入 “新常态”,面对各种压力,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 了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命题,而制造业实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下降,都显示出“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加大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供给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需求侧,提升对高质量产品有效需求规模;供需两个方向同时发力是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质量;效率;供给侧
一、理论综述
(一)工业部门高质量经济活动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 (Paul Rosenstein-Rodan)提出两种基本发展模式:引导剩余劳动力流向资本——移民模式,或促进资本流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模式,工业化模式被认为更具经济可行性。其推崇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工业生产相比于传统农业,有更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更高的分工水平,更容易发挥规模报酬递增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效应。因此,他主张“统筹投资”,推进工业化,提高生产要素的动态配置效率,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
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思路的基础上,2O世纪 5O 一70年代产生了一批研究欠发达国家如何快速工业化的理论——经典工业化理论,认为某些经济活动有更高的生产率,更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更高的分工水平,更快的技术创新速度,将生产要素配置于这些活动,便可提高经济增长率。近年兴起的演化发展经济学,在经典工业化理论中加入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经济活动”的特点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包括一个部门自身的规模报酬递增,以及通过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二是效率经济,包括专业化和分工、技术创新、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等。
经典发展经济学强调工业“高质量经济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关键作用,研究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中等收入经济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以迈向高收入阶段;主张将生产要素转向高效率的工业部门,培育“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打造新动能;强调政府通过实施发展战略,创造结构红利,创造迈向高收入阶段所需的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
(二)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经济增长及动力转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物质资源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动力必须从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国际经验来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囿于对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依赖,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
日、韩等东亚工业化经济体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更高水平的工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和理论剖析。
二、当前我国制造业工业现状
依据世界银行2015年定义的人均收入在1026-1247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水平,我国2007年国民人均收入为2360美元,中等收入偏下水平,以此为分界点。从2007-2018年,无论是制造业名义占比还是实际占比都下降了。
首先,我国制造业名义占比明显下降 (1) 200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2004-2007年的年平均值32.3%下降为2007—2016年的31.1%,下降1.2个百分点。(2)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4—2007年的年平均值24.8%下降为2008-2015年的15.5%,下降9.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个百分点。
其次,我国制造业实际占比也出现下降趋势。从1992—2OO7年的年平均值44.2%下降为2008—2015年的 41.1%,下降3.1个百分点。同期的中国制造业实际平均增速也下了一个台阶,从15.9%下降为10.2%,表明制造业的实际规模增长也趋于放缓。
最后,我国进入中等收人阶段前后制造业TFP的变化,TFP累积指数平均增速有所下降,从2004—2007年的3.23%下降为2008—2010年的2.96%,下降0.27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实际占比和生产效率增速都有下降趋势,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嫌疑,制造业工业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体现的的“高质量经济活动”都在下降,加大了中国因新旧动能转换失灵而陷人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三、日、韩两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经验
日本和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八、九十年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与实施高水平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深度提升本国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即经济发展注重“高质量经济活动”领域。
1.日本实现跨越的经验:日本通产省每十年就推出一个产业结构升级方案。20世纪 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日本提出“发展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构想,通过公共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额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扶植以电子业为主导的加工产业,通过微电子技术产业带动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升级。70年代末,日本已形成数控机床、计算机耗材、家电制造、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到上世纪8O年代,日本已在许多尖端领域超过美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尖端技术产品输出国,日本国民人均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经济体群体。
可以看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政府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效率经济,致力于“高质量经济活动”。
2.韩国实现跨越的经验: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类似,其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韩国经济开始向技术密集、知 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韩国跨越了中高收入阶段,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国民收入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实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可以再次看到,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国家,主要凭借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深层次含义是大力开展“高质量经济活动”,提升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
四、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前20年,从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所提出的各方针政策来看,无论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以及制度层次都给出了相应的战略方向,本文结合这些方针政策,认为:今后30年我国工业化发展,一定要重视产业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的问题,特别是效率经济,高质量的经济活动对我们自身应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对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发力关键节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需求侧:工业化发展之路,绝不仅仅是产业的问题,对高质量产品、高新技术所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强有力推手,如何能够提高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有两点,一是减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或者是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战略高技术产业产生的高质量经济活动费用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使资源“就地”运用于新型工业化道路之上。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特别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空白,中国有14亿人口,还有近一半是农村户口,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到他们。如果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使他们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使他们敢于消费,释放出来的需求潜力无限的。
2,供给侧: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制造业工业战略高地,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人才、人力资本。如何提升人力资本?一是凭借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水平。二是放眼全球,招才引智,吸引全球人力资本扎根中国。人力资本强国,才能是科技创新强国,最终是工业强国。
3,制度侧: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特别是要素市场,要素结构锁定,是我国创新驱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素的配置过程一定要坚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地位;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之时,坚持是市场的“维护者”,尽量减少行政性的干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工业的名义和实际占比,TFP都有下降的趋势,并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从微观层次出发,認为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量”——即规模经济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质”——效率经济方面。今后三十年,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重视高质量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借此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和占领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同时,我国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创新改革等方面发力,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徐康宁,陈丰龙.经济增长的收入“门槛”效应及其阶段特征——兼评“中等收入陷阱”之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7-42.
[2]蔡防.“中等收入陷牌”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2011,(12):4-9.
[3]伍业君,张其仔.“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释[J].产北经济评论,2011,(4):69-80.
[4]王兆萍,马婧.“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经济开放、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一基于国际经验的比较[J].产经评论,2017,8(4):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