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454750)宁新庆
1.1 基线资料 在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就诊的10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27例,年龄23~68岁,平均(44.31±4.66)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23~69岁,平均(44.45±4.59)岁,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比较。所实施实验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经影像学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所有患者同意配合实验。
1.2 方法 研究组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保持侧卧,患侧在上,腰下垫枕后以C形臂X射线确定病变间隙投影,并确定进针点,经利多卡因(1%)皮下逐层亲润麻醉后,尖刀做约8mm切口,穿刺针在C形臂指导下在侧方肌群向椎间孔穿刺,经过安全三角区到达病变间盘中心,进行造影,后将穿刺针调整在上关节突肩位置,置入导丝,并通过导丝置入Tom针,在确保针尖在小关节肩部位置后,以骨钻扩孔径,插入套管,放置椎间孔镜,并连接成像系统,以生理盐水不断冲洗,清理被染成蓝色的神经病变髓核组织,消融髓核,纤维环成形,结束后缝合伤口。对照组从椎板间隙入路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附表 两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附表 两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组别(n=51) ODI评分 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7.59±4.12 20.45±3.41 5.46±1.10 1.67±0.53对照组 37.66±4.09 22.03±3.37 5.52±1.06 1.88±0.62 t 0.086 2.354 0.280 1.839 P 0.932 0.021 0.780 0.069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腰椎功能越好;以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疼痛感越轻;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将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ODI评分和VAS评分 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更多,ODI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但VAS评分比较没有差异(P>0.05)。见附表。
2.2 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 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6.30±1.14)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6.42±1.08)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546,P=0.58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且症状加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应选择通过手术治疗,临床上通过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摘除脱出甚至游离在椎管内的髓核组织,接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患者的疼痛感,恢复正常的腰椎功能[1]。椎间孔镜下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C型臂引导下直视引导,能够对椎间盘突出位置、退变髓核彻底摘除,缓解患者的腰椎疼痛效果明显[2]。将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ODI评分、VAS评分明显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椎间孔镜下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选择侧卧位,更容易打开椎间隙,方便置管,镜下操作使得手术更为清晰、直观,同时取得较好的疗效,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3]。椎间孔镜技术不会损害局部组织,最大程度保持患者腰椎的自身解剖结构,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但是要求手术医师技术熟练,且需结合患者体型确定穿刺位置。
综上所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