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
(德阳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四川 德阳 618000)
疼痛属于第五大生命体征,目前不仅临床,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1]。作为特殊疼痛类型中的一种表现,癌痛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生理负担,同时也极易引发患者出现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或是抑郁等;此外,也会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2]。当前,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癌痛推行三阶梯疗法,其中包含要药物、针灸等镇痛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理痛苦,但世界范围内仍有30% 左右的肿瘤患者备受癌痛折磨[3],其中占比最大为发展中国家,加之此类国家在宣教方面的力度不足,很多患者均存在阿片类药物成瘾等方面的顾虑,遵医嘱用药率非常低,而医生也没有可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的工作,导致医嘱落实困难重重,无法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保障[4]。此外,由于疼痛评估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主观性,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医生实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本院借助微信平台创建癌痛管理管公众,以此在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癌痛相关内容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可以定期评估自身癌痛情况的平台,并由医生结合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相对比传统随访模式,取得了较为可靠的效果,遂就具体内容作出如下报道。
纳入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时段内收治的98例癌痛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纳入标准:①年龄区间介于45-70岁的肿瘤患者;②典型癌痛持续时间超过30 d;③入院时NRS评分≤6分;④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授权者。排除标准:①非癌症导致的急慢性疼痛者;②合并其他可以引发急慢性疼疼痛的疾病者;③存在肿瘤脑转移者;④沟通障碍、精神疾病者等;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根据患者就诊日期的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包含患者49例;其中对照组有男28例,女21例,年龄均值(58.52±6.33)岁,疼痛评分均值(3.08±1.41)分;实验组有男30例,女19例,年龄均值(58.27±7.36)岁,疼痛评分均值(3.03±1.54)分;比对两组一般资料的数据,组间差别不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开展有意义。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NRS评分检测,同时由护理人员就癌痛相关知识进行基础宣教。对照组通过传统随访形式记录治疗数据,即医生查房时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问询、记录,患者日常也需要做好疼痛记录工作。实验组通过去痛平台实时采集治疗数据,即患者入组之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关注癌痛管理微信公众号,并叮嘱患者每天均需要登录该平台了解癌痛相关知识点,例如引发因素、缓解对策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以此提高患者的癌痛认知水平;同时指导患者早晚分别借助NRS量表对自身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通过对比每天的NRS评分来评估自身疼痛变化情况;同时医生以患者NRS评分改变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定用药方案,叮嘱患者规范用药,若情况不理想,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通知患者就医[5-7]。
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与出院前1 d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8]。
研究期间两组癌痛患者记录产生的数据由SPSS 19.0软件以计量资料()形式表达,并以t值进行验证,若结果显示P<0.05,可判定数据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实验组患者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少于对照组,相应数据组间差别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与NRS评分对比
本文通过记录癌痛患者管理期间应用癌痛管理微信平台实施评估自身癌痛情况、以及医护人员随访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认为临床可以通过这种方案对患者的癌痛情况进行实时随访、评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癌性疼痛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量化评估标准,举例而言,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表示患者接受吗啡治疗后在其他稳定疼痛症状的基础上,间歇性疼痛以叠加形式骤然爆发的情况便是爆发痛[9];而英国与爱尔兰姑息医学协会(APM)针对爆发痛做出了如下解释:患者已有的慢性疼痛症状在接受持续性治疗的过程中已经趋同稳定状态后突然爆发出强烈的痛感,并认为其发作可能存在诱因,也可能属于完全自发性的[10]。但无论定义为何,均不能否认患者一旦产生爆发性疼痛,其生理、心理均会受到不良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加之宣教不足,很多患者均存在阿片类药物成瘾等方面的顾虑,遵医嘱用药率非常低,而医生也没有可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评估的工作,导致医嘱落实困难重重,无法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保障。此外,由于疼痛评估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主观性,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医生实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探讨有效的疼痛评估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现实意义。
近些年由于社会经济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现代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探索新型通信设备,以促进患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11]。例如美国肿瘤专业研究团队便发明了ESRA-C电子系统,通过该系统,患者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还能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避免医生对患者实际生活质量进行“经验评估”,而是结合患者的各种数据得出最真实的结果,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长期维持有较好的帮助作用[12-13]。但新型评估工作投入使用后,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计算机评估系统虽然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疾病症状,但难以实时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无法保证临床实用性等[14]。本院借助微信平台创建癌痛管理管公众,以此在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癌痛相关内容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可以定期评估自身癌痛情况的平台,并由医生结合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相对比传统随访模式,取得了较为可靠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为了确保患者疼痛评估数据有效,实验组患者需要每天在去痛平台上记录自身的疼痛感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集日记形式记录,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有效天数与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少于对照组,相应数据组间差别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所采取的去痛平台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能为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提供较好的平台,医务人员无需对患者进行家访、电话访问等,便可以准确了解到患者每日的症状变化情况,若发现患者症状变化较为严重,还能及时同时患者就诊,可以避免患者措施最佳诊疗时机,相对比传统记录模式而言,去痛平台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长期维持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地生活质量、生命质量[15]。
综上所述,借由去痛平台对日间癌痛患者行日常疼痛管理,可以延长患者的疼痛控制有效天数,减少患者的日平均爆发性疼痛次数,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