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视野下医科类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分析
——以西部地区某省医科类院校为例

2020-10-19 10:28陈祥贵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医科职业化幸福感

陈祥贵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重视辅导员工作,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辅导员职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只有抓住造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的问题并逐一击破,才能真正打通辅导员职业化之路。

为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笔者以西部某省医科类院校的一线辅导员为调查对象,从需求理论尤其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设计了《医科类院校辅导员职业化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一、生理需求视角下辅导员职业规划欠佳

生理需求主要涉及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在选择职业时会着重考虑职业是否能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即满足自己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需求。辅导员的收入因地因校甚至因院系而异,以参加问卷调查的医科类院校辅导员为例,工资收入大多在3000元以上,其中收入在3000—5000元和5000—8000元的人最多,也有少数辅导员的收入在8000—10000元之间。可见,辅导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从整体来说,医科类院校辅导员的收入能基本满足其日常的生活需求,但是与辅导员的预期还有很远的距离。参与调查的辅导员认为和自己的工作量相比,薪资待遇比较合理的占39.58%,不太合理的占了58.34%。

人会根据入职机会和自身实际来选择职业。高校招聘工作人员时,辅导员岗位一般招聘人数较多,专业限制少,且和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学历要求较低。这样一来,高校辅导员就成为那些职业目标为高校、职业理想并非辅导员、其他岗位暂不招聘自己专业又急需工作的求职者争相抢夺的“敲门砖”。当他们拿到这块“敲门砖”后,“敲门砖”就会成为他们换岗的“镀金石”和“垫脚石”。调查显示,许多辅导员都是抱着“先入校再转岗”“骑驴找马”的想法入职的。有10.42%的人表示自己在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时是不乐意的,有29.17%的人是迫于无奈,有22.91%的人是无所谓的。

表1 对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态度

在回答“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时,有58.33%的人认为只要有机会就会转岗,有4.17%的人表示会辞职另谋出路,还未考虑的有29.17%,只有8.33%的人选择一直做辅导员。由此可见,“先生存再规划”的职业规划思路,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之路,也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二、安全需求视角下辅导员职业压力超负

安全需求即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情绪伤害的需求,通常包括个人安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1]体现在辅导员职业化方面就是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满足安全的需求。调查中,在回答“您所在的单位为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办公设施”时,有12.5%的人不同意这一观点,18.75%的人表示不确定,68.75%的人表示同意。有22.92%的人认为自己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有37.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有14.58%的人不确定。

总体而言,医科类院校为辅导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和硬件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辅导员的安全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对象多样,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未遭受过人身攻击/威胁,但也有25%的辅导员在工作中遭受过人身攻击/威胁,说明辅导员工作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学校要尽力帮助辅导员减少威胁,保障辅导员人身安全。

表2 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时是否遭受过人身攻击/威胁

三、社交需求视野下辅导员职业认同不高

社交的需求是人对情感和归属、接纳和友谊的需求,体现在辅导员职业化方面就是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和谐相处,使辅导员对其所属队伍产生归属感,提高职业认同感。由于高校部门多、人员多,职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各不相同,医科类院校辅导员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2]参与调查问卷的辅导员在回答“您所在的单位,领导很关心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生活”问题时,有14.58%的人选择了“非常不同意”,16.67%的人选择了“不同意”,有35.41%的人不确定,只有33.34%的人选择了“同意”。由此可见,医科类院校的领导在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在回答高校是否为辅导员创造了良好的同事关系时,有6.25%的人选择了“非常不同意”,16.67%的人选择了“不同意”,29.16%的人不确定,47.92%的人选择了“同意”。医科类院校辅导员还要注重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另外,辅导员一直是顶层设计定位高,但实际生活地位低的职业。国家政策规定,辅导员是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辅导员在高校的实际地位却很低,与政策规定相差甚远。仅有6.25%的人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20.83%的人比较自豪,39.59%的人职业自豪感一般,甚至有33.33%的人认为辅导员没地位,很自卑。

四、尊重需求视野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突出

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让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普遍承认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从内部尊重因素来看,医科类院校辅导员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幸福感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有47.92%的辅导员觉得辅导员工作让他们获得了较强的成就感,但是只有35.42%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让他们有较强的幸福感。辅导员的成就感高于幸福感的原因在于:一是幸福感较成就感主观,不宜统一标准,每个人的幸福体验不一样;二是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外界认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激情消退后职业倦怠也随之而来,幸福感降低。

表3 从事辅导员工作有强烈幸福感

辅导员在学校处于组织的较底端,任务繁重,经常处理不同类别的事物,即被“多头领导”。参加问卷调查的辅导员全部有“多头领导”的经历,其中经常被“多头领导”的多达75%,偶尔被“多头领导”的达25%。然而,尽管辅导员工作多、任务重、责任大,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27.08%的人有经常不被尊重的经历,43.75%的人偶尔有不被尊重的经历。另外,还有72.9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是不如其他教师甚至没地位的。同是“教师”角色,身份地位却相差悬殊,久而久之,辅导员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心理失衡,厌倦工作,消极怠工。

表4 在工作中是否有过不被尊重的经历

五、自我实现需求视域下辅导员职业晋升受阻

培训和进修是辅导员提升自我能力的有利途径。近几年,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97.92%的人都参加过校内培训,79.17%的人参加过校外培训,2.08%的人参加过国际培训。由此可见,辅导员参与培训较多,尤其是校内培训最多,但是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层次较低、培训学习时间较短,很难满足辅导员提升自我的需求。

晋升机会多少是衡量辅导员能否自我实现的一把尺子。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对辅导员的自我实现进行了“理论设想”。但是这种“理论设想”与实际效果有一定的差距。参与调查问卷的医科类院校辅导员中只有20.83%的人认为辅导员的晋升路径比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更容易,79.17%的人认为并不比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容易,其中43.75%的人认为和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一样、无特殊化,35.42%的人甚至认为比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更难。

辅导员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化、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辅导员共同努力,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造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并针对困境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方能使辅导员职业化之路更加顺畅。

猜你喜欢
医科职业化幸福感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医者难自医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