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程怀志,邓玉霞,张 槊,王俊兰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大庆,163319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中提出我国新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这就亟需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并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医学中的融合。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许多医学院校已将医学人文学科纳入课程体系[1]。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为提高未来医师的人文精神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医学院校整合后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仍落后于西方国家[1]。本研究对医科大学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认知进行调查,为促进医学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及大二-大四高年级学生(以下简称“老生”),以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现场集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95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6%。临床相关专业(即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和医学检验等)的学生以下均简称为“医学生”。
结合相关文献[2-3],自编“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认知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般人口学资料、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情况、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和医学生满意度评价等。
本研究建库采用Epidata 3.1,数据统计分析运用SPSS 18.0,以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如性别、年级)医学生之间的差异。
男生139人,占23.9%,女生442人,占76.1%;低年级学生298人,占51.3%,高年级学生283人,占48.7%。
79.7%的医学生听说过“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等有关人文概念,但不清楚这些概念的具体涵义,7.6%的医学生没有听说过,12.7%的医学生听说过且能明确这些概念的涵义,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9%的医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属于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5.7%的医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属于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人文知识与医学教育的关系选项中,84.3%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必须借助人文才能健康发展,5.9%的医学生认为医学可作为独立学科单独向前发展,3.1%的医学生认为人文知识阻碍医学教育,6.7%的医学生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人文课程对自身作用中,77.5%的医学生认为能拓宽知识面并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9.0%认为并没有明显作用,9.5%认为是紧张的专业课之外的暂时休整,还有4.1%选择不知道,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自己最需要获取的内容中,53.0%的医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25.3%选择诸如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仅19.1%的医学生选择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医学生人文教育知晓率比较
医学生最喜欢的人文教育授课方式中,社会实践占47.7%,其次是表演、社团和竞赛占18.3%,讲座和阅读占14.2%,自觉学习占9.3%,电教课占6.2%,传统课堂仅占4.4%,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选项中,有必要占78.1%,没有必要占13.1%,无所谓占8.8%,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医生亟需加强的选项中,50.9%的医学生认为是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31.2%认为是与患者沟通的技巧,15.5%认为是精湛的医术,2.4%的医学生选择不知道,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P<0.01)。
我国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科学的重视仍不够,无论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不足现象[4-5]。仅12.7%的医学生听说过且能明确“人文教育”等概念的涵义,部分医学生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否属于人文教育课程,表明医学人文教育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较为落后[1]。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主要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史等。其中,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医学院校均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门课侧重于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讲授,目的是从决策伦理方面增强从业者的能力。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但是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陈旧的教学资料和枯燥的授课方式是两个较为突出的缺点[6]。此外,我国医学生仅仅了解主要的伦理问题,如脑死亡、安乐死和知情同意等。研究发现,47.7%的医学生更喜欢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建议因材施教,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7],如社会实践、PBL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网络教学等[8],以提高教学效果。
表2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作用认知率比较
为了更好地处理医疗卫生问题,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素养:冷静、细心、洞察力、耐心和勇气。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帮助医学生成长为熟练的医学专业人员做好准备[9]。为了使医学生较早接触人文修养和专业知识,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教育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即开设所有的人文课程。将其中一些人文课程设置成强制性的必修课,以确保医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10]。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课、临床实习等教学任务加重,高年级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反而不如大一新生。
尽管50.9%的医学生认为医生亟待加强责任心和医德,但是“医学技术第一”的理念导致了医学的技术化,从而忽视了医学实践中的人文精神[11]。为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所有年级的医学生都能连续学习人文科学课程,即将人文课程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12]。
以人文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可以提供实质性的教育,尤其是当他们专注的是患者而不是疾病时[13]。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第一天就要确立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医学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开始对医学生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因为医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仁爱的医生的要求。但本研究结果表明,22.5%的医学生认为人文教育课程没有什么明显作用或不知道,21.9%的医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或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
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可以影响医务人员临床表现、增强其对患者的同理心[14]。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甚至冲突,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医患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15]。Tucker等人分析了我国的医患关系,提出医学人文素质应成为临床培训的核心内容[16]。同时,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重建医患信任、恢复和谐的医患关系[17]。医学人文教育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在成为卫生保健工作者之前都是人。要真正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根据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行为来提供人文课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