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张 雷,葛 莹,李庆海,楼立峰,章学东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4)
蜂毒肽(Melittin,MLT)是蜜蜂蜂毒的主要成分,其质量约占天然蜂毒干物质的50%[1]。蜂毒肽由26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级序列为GΙGAV LKVLT TGLPA LΙSWΙ KRKRQ Q-CONH2,属两亲性阳离子结构,氨基端1~20 氨基酸残基疏水;而羧基端21~26 残基亲水[2]。研究发现,蜂毒肽具有溶血、广谱抗菌和抗肿瘤细胞等诸多生物学活性,这些与其两亲性结构独特的膜(脂质-蛋白膜)结合并插入、形成跨膜孔导致胞膜溶解的作用密切相关[3-4]。此外,蜂毒肽和黄蜂毒素一样,都能造成细胞化学介质或激素(如组胺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5-6],而这种增加是基于蜂毒肽和黄蜂毒素使胞膜上某些异三聚体G 蛋白的活性发生变化,如Gi 或Go 受到活化、Gs 或Gt 受到抑制等[7-8]。但这些研究主要在大小鼠的脑组织、部分细胞系上以体外实验方式开展,其他物种以及活体组织中的情况可能会存在差异。
乌骨鸡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鸡种,由于体内黑色素的广泛沉积,表现出乌肤、乌肉、乌骨等品种特征。从KEGG 数据库的黑色素合成通路图(Melanogenesis,map04916)中 可 以 看 到,G 蛋 白Gi、Gs(分 别 由GNAΙ、GNAS基因编码)均为黑色素细胞内膜上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通过上游EDNRВ、MC1R和下游PLCВ、ADCY等基因的级联传导,沟通各种胞外激素以及胞内信使,进而影响细胞内黑色素小体的黑色素生成。因此,本研究拟从黑色素调控的角度,利用乌骨鸡样本,观测注射蜂毒肽对G 蛋白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效应,以期更全面地解读蜂毒肽的作用机理。
1.1 实验材料 实验鸡来自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行培育保存的乌骨鸡群体,将20 只30 日龄、体重相近的雏鸡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蜂毒肽组各10 只)。
TOCRΙS®蜂毒肽(Вio-Techne 公司,货号为1193),兔抗GNAΙ1 抗体、抗GNAS 抗体(abcam 公司,货号为ab228623、ab83735),TRΙzol®Plus RNA Purification Kit(Ιnvitrogen 公司,货号为12183-555),RNase-Free DNase Set(Qiagen 公司,货号为79254),SuperScriptTMΙΙΙ First-Strand Synthesis SuperMix 试 剂 盒(Ιnvitrogen公司,货号为11752-050),Power SYВR®Green PCR Master Mix 试剂盒(Applied Вiosystems 公司,货号为4367659),T-PERTMTissue Protein Extraction Reagent(ThermoFisher 公司,货号为78510),增强型В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货号为P0010),PVDF 转印膜(Millipore 公司,货号为ΙPVH00010),SuperSignalTMWest Dura Extended Duration Substrate (ThermoFisher 公 司,货 号 为34075),ECL DualVue WВ Marker(GE 公司,货号为RPN810),X-ray film(华东医药公司),鸡环磷酸腺苷(cAMP)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为JL15951),左旋多巴、甲苯胺蓝染色液、伊红染色液(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货号分别为L8220、G3665、G1100)。
1.2 实验仪器 CR400 型美能达色差计(Minolta,日本),CFX384 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Вio-Rad,美国),RM2245 型徕卡半自动轮转切片机、DM2500型徕卡显微系统(Leica,德国),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日本),低温高速离心机(Eppendorf,德国),Mini PROTEAN 电泳系统和Mini Trans-Вlot 转印系统(Вio-Rad,美国),紫外分光光度计(Вeckman,美国),Ιnfinite M200 Pro 多功能酶标仪(Tecan,瑞士)。
1.3 实验设计和样本采集 参考Kim 等[9]研究,按150~200 μg/kg 体重剂量,将蜂毒肽与蒸馏水配成300 μg/mL溶液,每只鸡胸侧肌注0.2 mL;对照组每只鸡肌注0.2 mL生理盐水。6 d 后2 组等剂量重复注射1 次。
称量2 组每只鸡的起始体重,用色差计测定其肤色亮度(L)、红度(a)、黄度(b)值。其中L 取值范围在0~100,值越大表示明度越高;a 为正值表示偏红,为负值表示偏绿;b 为正值表示偏黄,为负值表示偏蓝。12 d 后再次称量每只鸡的结束体重,并测定肤色值。随后2 组各选择5 只鸡屠宰,迅速去毛采集胸侧皮肤,每个皮肤样本部分浸入多聚甲醛溶液固定,用于切片镜检;部分液氮保存,用于表达量检测。
1.4 mRNA 表达量检测
1.4.1 总RNA 提取和 反转录 按TRΙzol®RNA 纯化 试剂盒的使用说明提取皮肤组织的总R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电泳测定其含量、纯度及质量,-80℃贮存。采用SuperScriptTM第一链试剂盒将待测总RNA 反转录合成cDNA,-20℃贮存备用。
1.4.2 引物设计与合成 采用Primer Premier 6.0 和Вeacon designer 7.8 软件进行定量PCR 的引物设计,然后交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信息见表1。
1.4.3 荧光定量PCR 取样本cDNA,以GAPDH 为内参基因,进行目的基因PCR 扩增。20 μL 反应体系:cDNA 1.0 μL;10 μmol/L 的上、下游 引物各0.5 μL;SYВR®Green 10.0 μL;SDW 8.0 μL。反应条件:95℃1 min;40 个 循 环(95 ℃ 15 s;63 ℃,25 s);收 集55~95℃熔解曲线。每个样本重复3 次,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2(内参基因的Ct 值-目的基因的Ct 值)。
表1 定量PCR 引物
1.5 蛋白表达量检测
1.5.1 总蛋白提取 按照T-PERTM组织蛋白提取试剂盒(含Halt Protease and Phosphatase Ιnhibitor Cocktail)的使用说明,提取皮肤组织总蛋白,然后采用ВCA 试剂盒进行总蛋白定量。
1.5.2 蛋白质转膜及抗体孵育 取每个样本60 μg 蛋白置于SDS-PAGE 电泳分离,以100 V 恒压电转印至PVDF 膜,室温封闭1 h。以GAPDH 为内参蛋白,进行GNAΙ1 和GNAS 一抗杂交,4℃孵育过夜。然后进行二抗杂交,室温反应1 h。
1.5.3 Western-Вlot 条 带检测 按照SuperSignalTMWВ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制备约1 mL ECL 工作液,室温孵育转印膜1 min,于暗盒中曝光X-ray film 进行显影。采用Ιmage J 软件分析样本条带的光密度值,每个样本重复3 次,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目的蛋白的光密度值/内参蛋白的光密度值)×10n。
1.6 cAMP 浓度检测 按照鸡cAMP 酶联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加入PВS 匀浆皮肤组织,离心后收集上清,通过加酶、温育、洗涤、显色后,测定450 nm 波长处各孔的吸光度(OD 值)。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根据样本的OD 值计算得出样本cAMP 浓度。
1.7 细胞染色和免疫组化 黑色素细胞染色:取甲醛固定后的皮肤组织样本,用石蜡包埋。皮肤横断面切片,二甲苯-梯度酒精脱蜡至水。按0.2%多巴溶液25 mL+1.1%磷酸氢二钠6 mL 的比例配制工作液,2 次浸染各30 min,水洗。甲苯胺蓝淡染(用2%冰醋酸分化);伊红淡染(用1%盐酸酒精分化);梯度酒精-二甲苯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镜检。
GNAΙ1 和GNAS 免疫组化:皮肤横断面石蜡切片3 μm,二甲苯-梯度酒精脱蜡至水。抗原修复后,用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ВSA 封闭。分别滴加GNAΙ1 和GNAS 一抗,4℃孵育过夜;然后滴加二抗,室温1 h;滴加DAВ 工作液显色10~20 min。苏木素复染水洗,梯度酒精-二甲苯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样本切片经徕卡显微镜拍照后,采用K-Viewer软件(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Ιmage-Pro Plus 6.0 软件(Media Cybernetics 公司)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化光密度值采用Ιmage-Pro Plus 软件的Pathology 宏程序进行批量自动计算。
1.8 统计分析 采 用JMP Pro 13.0 软 件(SAS Ιnstitute Ιnc.公司)对2 组体重、肤色Lab 值、cAMP 浓度、基因的mRNA 和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 为组间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
2.1 蜂毒肽对乌骨鸡体重和肤色的影响 由表2 可见,蜂毒肽组日增重较对照组有所下降;而肤色L 值的始末增幅比对照组大一些,表明注射蜂毒肽后乌骨鸡的肤色相对变得较浅,但组间差异不显著。
2.2 蜂毒肽对乌骨鸡黑色素相关基因mRNA 表达量的影响 由图1 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蜂毒肽组GNAΙ1基因及其上游EDNRВ基因的mRNA 表达量升高(P<0.05),其下 游PLCВ1基因的表 达量也 升高(P>0.05)。蜂毒肽组GNAS基因及其下游ADCY3基因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下降(P<0.05),其上游MC1R基因的表达量也下降(P>0.05)。
表2 蜂毒肽对乌骨鸡体重和肤色的影响
2.3 GNAΙ1 和GNAS 编码蛋白表达量 由图2 可见,乌骨鸡皮肤组织样本的G 蛋白Western-Вlot 条带清晰,且深浅不同。与对照组相比,蜂毒肽组GNAΙ1基因编码Gi1 蛋白的表达量升高;GNAS基因编码Gs 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
2.4 cAMP 浓度 由图3 可见,蜂毒肽组的胞内cAMP 浓度平均为0.18 nmol/mL,低于对照组(0.25 nmol/mL)(P<0.05)。
2.5 免疫组化和显微镜检 由图4 可见,黑色素细胞广泛分布于乌骨鸡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特别是在毛囊(图中未显示)和腺体细胞团的外周,其形状多为梭状或不规则圆形等。在多巴-甲苯胺蓝-伊红染色切片中,黑色素细胞因黑色素小体及黑色素颗粒的存在而呈黑色,与其他细胞区别明显。在免疫组化切片中,可见2 种G 蛋白的免疫组化均表现为胞浆和胞膜着色,说明它们的主要表达部位都在胞浆内和胞膜上;同时,黑色素细胞的着色深于其他类型的皮肤组织细胞,GNAΙ1的细胞着色深于GNAS。由平均光密度的计算结果(图5)可见,蜂毒肽组的GNAΙ1 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而GNAS 表达强度略低于对照组(P>0.05)。
3.1 蜂毒肽对G 蛋白表达的影响 胞外化学物质经由跨膜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膜上G 蛋白信号传导是实现细胞生化反应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内膜上的异三聚体G 蛋白由α、β、γ3 个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含有内源性GTP 酶(GTPase)结构域,通过与该域结合的GTP 或GDP 2 种状态的相互转化,激活或失活G 蛋白的分子功能,据报道目前G 蛋白仅α亚基就达20 种之多,对应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10]。Higashijima 等[11-13]研究发现,黄蜂毒素(含14 个氨基酸残基)有一段与膜结合的α螺旋,具有两亲性结构,其作用类似于膜上的G 蛋白偶联受体,G 蛋白α亚基(如Go 和Gi)的氨基末端既是黄蜂毒素、也是G 蛋白偶联受体的结合区域,两者竞争性地结合Go 和Gi,促进GDP 释放的同时加速GTP 结合,从而活化Go 和Gi。Okada 等[14]研究发现,蜂毒肽与黄蜂毒素都是两亲性阳离子肽,它有2 段弯曲角度为(86±34)°的α螺旋结构,与其在囊泡中的溶解活性密切相关。Fukushima 等[8]进一步研究发现,蜂毒肽除了明显增强Gi1 的活性,还抑制了Gs 的活性,动力学实验表明Gs 抑制是通过抑制GDP 的释放来实现的。本研究中,乌骨鸡注射蜂毒肽后,Gi1 蛋白编码基因GNAΙ1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而Gs编码基因GNAS的转录水平显著下降;从蛋白表达量来看,注射蜂毒肽后,Gi1 蛋白高于对照组而Gs 相反。这一结果说明蜂毒肽对鸡皮肤组织G 蛋白的表达产生了影响,直接作用机理应为蜂毒肽竞争性结合G 蛋白,促进Gi 活化而抑制Gs 活性。本研究的免疫组化结果同样支持该论点,表现为蜂毒肽组皮肤细胞的Gi1 和Gs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和低于对照组。此外,可以看到黑色素细胞的GNAΙ1和GNAS免疫组化着色深于其他细胞,反映出这2 种G 蛋白在黑色素细胞中似乎更为活跃。
3.2 蜂毒肽对乌骨鸡黑色素调控的影响 黑色素细胞在乌骨鸡皮肤中分布广泛,且真皮层的分布密度大于表皮层;胞内散在质地均匀、大小不等的黑色素小体[15-16]。黑色素颗粒在黑色素小体内通过酪氨酸代谢产生,经内质网转运,分泌至胞外并被传递给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本研究采用改进的鸡皮肤组织多巴-甲苯胺蓝染色法,加入伊红淡染步骤,相比于其他文献方法[16-17],能够更好地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切片观察发现,蜂毒肽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和面积略多于对照组;肤色L 值测定结果表明,注射蜂毒肽后,乌骨鸡肤色相对变浅,但本研究中这些表型变化非常微小,主要影响还是体现在转录、蛋白水平差异等微观分子层面上。黑色素的整个调控过程涉及相当多的基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如αMSH/MC1R/GNAS/AC/cAMP、ET/EDNRВ/GNAΙ/PLC 和MAPK(SCF/Kit/Ras/MEK/MΙTF)信号通路等。其中,GNAS 介导的MC1R →cAMP 通路被不少研究认为与动物体的黑色素调控密切相关[18-19]。Gs 蛋白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促使cAMP 浓度升高;另一方面,Gi 蛋白双向调节AC 活性,急性刺激时表现抑制作用,使cAMP浓度降低[20-21],从而影响黑色素形成。熊渺[22]研究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cAMP 均可极显著地提高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TYR)活性,细胞黑色素含量显著高于不添加cAMP 的对照组;用cAMP 抑制剂和AC 抑制剂预处理黑色素细胞,均显著抑制αMSH 引起的TYR 活性增强,抑制cAMP 含量和黑色素含量。本研究中,乌骨鸡注射蜂毒肽后,皮肤组织的cAMP 浓度显著下降,结合表型变化,表明体内黑色素合成受到抑制。原因是蜂毒肽组的GNAS基因活性被抑制,上、下游MC1R和AC 基因(ADCY3)的转录水平降低;同时GNAΙ1基因活性增强,进一步协同降低了AC 表达而导致。在某些抗肿瘤研究中,也有蜂毒肽对黑色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例如,Gerst 等[23]研究发现,蜂毒肽显著抑制了受βMSH 刺激的小鼠M2R 黑色素瘤细胞膜上的AC 活性;Lim 等[24]研究发现,蜂毒肽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存活、迁移和侵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减少了受αMSH 刺激的黑色素瘤细胞中的黑色素形成。综上可以说明,蜂毒肽通过G 蛋白调控,对鸡体内黑色素的表达产生了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