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识字,让识字教学回归原点
——以二年级识字课《“示”的故事》为例

2020-10-17 02:21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周伟英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构字祖宗部首

◇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周伟英

汉字的本原是构字部件、构字方法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密码。与此相对应,识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从源头上掌握构字部件,领悟构字方法,传承文化密码。汉字是一种有规律的系统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540个部首为纲统领10516个字。同样的道理,这540个部首也可以统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认识的3500个常用字。因此,部首是最主要的构字部件。我们以部首为原点,讲清楚该部首的音形义,进而带出它所孳乳之汉字,以理解部首的音形义到领悟所从诸字的音形义,以一个部首带出一串汉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部首识字法”。“部首识字法”是一种跟汉字本身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它让我们的识字回归汉字本原。

以“示”部之字为例,在统编本教材中,共安排了30个“示”部(“示”作部首,在字的左边写作“礻”)之字的认读和书写。这30个字犹如“示”之“子”,它们的音形义都跟“示”这个母体紧密相关。但在教材的编排中,它们被无序地分散在十一册课本里,汉字的系统性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不断被稀释,学生们很难体会它们原本的音形义之内在关联。由此我们想到把这些字进行整合,遵循构字规律,系统地教,用三个课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一整串字的认读和书写。同时拓展一部分与之相关之字。以期让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有序、系统、高效。

一、部首溯源,深度解读“示”之形义

部首的解读要浓墨重彩。因为该部首所有衍生诸字都跟部首这个母体有关。学生对部首本身的音形义理解透彻了,他们对其衍生诸字的音形义理解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在《“示”的故事》教学中,我们把“示”部本身的教学,单列为一个课时。分为以下三步:

(一)想想说说,了解“示”之义

1.猜想“示”之义,给“示”配幅图

(1)出示“示”,这个字,会读吗?

(2)它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表示、出示、示范、指示……

(3)这个“示”字,可能来自一个什么物品?或者一件什么事情呢?如果请你帮这个字配上一幅图,你会画一幅什么图呢?

2.联系生活,猜读“示”之形

(1)小朋友们,你经历过拜天地拜祖宗的事吗?

什么时候拜的?怎么拜的?为什么要拜?

(2)根据回答,提炼“示”之义。

什么时候——重要的时间:清明、冬至、除夕……

怎么拜——重要的人:全家到齐,长辈主持,准备祭品……

为什么拜——重要的事情:希望得到保佑(保佑全家老少健康,会读书……)

(二)想想说说,了解“示”之形

1.百姓之祭拜

每一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宗。拜祖宗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很隆重的场面,一张很大的桌子,把好东西摆上去。

2.国家之祭拜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谁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祖宗呢?

(1)拜黄帝:这是陕西西安的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我们炎黄子孙一起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宗——黄帝。

(2)天坛祭天:这是北京的天坛,是古代皇帝拜天的地方!

(3)汉武仙台:这个小山坡,也是拜祖宗、拜黄帝的地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亲率十八万大军汇聚于此,命士兵每人用衣服包一担土,一夜之间搭了这样一个祭祀台。

(4)泰山封禅:我们中国最早的皇帝——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率领大军登上泰山,开启皇帝在泰山拜天的历史。

3.提炼“示”之义

小到一个家,大到我们的整个民族,都要拜天地,拜祖宗。我们的清朝、汉朝、秦朝,一直到上古,历朝历代,从古至今,拜天地这件事情,我们一直都在做。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拜天地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人,一定会有一个台。简单的,是桌子;豪华的,是天坛;最壮观的,是泰山;最震撼的,是汉武帝的十八万大军,一夜之间堆起来的汉武仙台。

台上放什么呢?有时候,放牛;有时候,放肉;有时候,放酒……

人呢?一户人家,是家里重要的人在主持;一个国家,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亲自参加,都是最重要的人在祈求最重要的事情。家里,是保佑全家健康幸福;国家,是祈求国泰民安。

(三)形义相连,悟出造字本原

1.出示图片

这是仓颉先生看到的祭拜:有台吗?有祭品吗?有人吗?

2.看图联想

大家看到这幅图,能不能联想到这个字——示?

预设:我发现“小”就表示三个人;下面的“一”是“台”;上面的“一”是“祭品”。

3.释义明源

原来这个字,就在讲一件“拜祖宗,拜天地”的事情。它就是把我们祖宗在祭拜时的场景画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个字——“示”。讲的是重要的人,重要的时间,祈求重要的事情。因此,你会发现,凡是带“示”的字,都一定跟“祭祀”有关。

为什么“示”部之字和“祭祀”有关?这是由“示”的本义决定的。教师让学生从猜想“示”之义入手,想想说说,不断提炼,概括出“重要的时间,重要的人在做重要的事情”之义。再从今溯古,从古到今,不断抽象出“示”之形。然后让学生试着进行“形”与“义”之间的对接,在那恍然大悟的一瞬间,让“示”之形义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里。学生们只要看到这个字,便会滋生出一个独特的世界,从而为认识“示”部之字打下基础。

二、部首串字,系统领悟构字规律

部首串字要给予适当的构字方法指导。王筠在《文字蒙求》自序中写道:“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的确如此,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构字方法,不仅能提高识字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示”作部首,写法有二:其一是“示”;其二为“礻”。它们的衍生诸字均为15个。列表如下:

“示”部之字(含部分相关之字)在统编教材中的分布

在教学中,我们把“示”部之字的认识归为第二课时《百变之“示”》,把“礻”部之字归为第三课时《文字蒙求》《百变之“礻”》。以下是第二课时“‘祭’字族”的教学片段:

(一)图字相配认识“祭”

1.图片对比引出“祭”

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祭”比“示”更隆重!手里捧着肉!

隆重地拜天地,用肉来拜,我们就叫它——“祭”。

2.图字相配悟方法你能读懂图和字之间的联系吗?

下面的“示”表示祭台,上面的左边是一块肉,右边是一只手,三个部件合起来,就讲了一件什么事呀?(拿肉祭祀)

(二)“祭”字串词拓展字

1.祭奠

“奠”是什么意思呢?来看一下它的图片:

在几案上放上酒,是“祭”当中最隆重的,所以叫作“祭奠”!

2.祭祀

祭祀是有时间规定的。清明,祭祖;夏至,祭天;冬至,祭地……一年的所有祭祀都结束了,就叫作“祀”。

3.祭拜

如果请你给“拜”字配一幅图,你会配什么图呢?请看图片:

你读懂了什么?人们用双手持禾麦奉献给神祖,祈求丰收。

(三)“祭”字串字晓规律

1.想想说说,认“察”字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因此,进行祭祀,必须要仔细地检查祭品、祭器。根据这个意思,人们又造了一个字——察。“宀”,表示祭祀的地方——宗庙。“察”字,再加“手”,就变成了什么字呀——擦。

来看一张图片,这两堵墙之间合缝的地方,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作“際”,现在我们把它简化作“际”。

(四)小结回顾“祭”字族

1.回顾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字,是怎样变出来的呀?

示+肉+手=祭 祭+宀=察

这两个字,都是通过几个部件加起来在讲一件事,是会意字。

察+手=擦 祭+阝=際(际)

“手”表义,“察”表音;“阝”表义,“祭”表音,这样的字,我们称它们为形声字。

2.演变

“祭”,还可变成一个字——“蔡”。

猜一猜:“艹”和祭祀,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的先人曾经用草扎成“人”来祭祀,叫作“草祭”。现在一般用作姓。

我们的汉字,就是这样,由一个变成一串,是不是特别神奇呀?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新奇而有意思的。汉字的学习好像搭积木一般,搭上一个个不同的部件,就变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字。字与字之间又有着紧密的音形义之关联。再加上汉字图片以及甲骨文、小篆字形的直观诠释,学生们犹如亲历了造字的过程,一个个部件变得可感可知有关联,汉字的识记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系统识记。

三、系统认知,无痕感悟文化内涵

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文化。一个部首,更是承载了一个字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是一种感恩文化,一种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文化。这些文化的密码,藏在一个个跟“示”相关之字中,藏在一个个跟“示”相关之字的部件里。破译这些文化密码,就需要正确解读这些文字。部首识字的优势在于可以用“‘示’之形义”这把“万能钥匙”破译这一整串“示”部之字的密码。学生们在这其中,无痕浸染中华文明,传承感恩文化。

第三课时,是对“礻”部之字的分类解读,我们把15个“礻”部之字按照“祭祀对象”“祭祀物品”“祭祀仪式”“祭祀结果”分成四类。以下是《跟“祭品”相关之字》教学片段:

(一)猜一猜,说一说

我们来猜一猜:人们会向谁祭祀呢?为什么?

祭天,感恩老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地,感恩大地生长万物,五谷丰登;

祭祖先,寻根问祖,感恩亲人。

(二)连一连,说一说

1.出示四个字

祖 社 神 禅

根据部件猜一猜:它们分别表示向谁祭祀?为什么?

请学生把四个字跟“祭祀对象”——天、地、祖宗相匹配。

2.小结

祖,祭祀祖先;社,祭拜土地;神,祭拜天神;禅,古代帝王祭地。

(三)想一想,认一认

他们还会向谁祭祀呢?顺势拓展:

沉,将牛羊等投河,是古代祭祀水神的仪式。

(甲骨文)

埋,将牛埋于坑中,是古代祭祀山林的仪式。

(甲骨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先人的感恩文化无痕地渗透在每一个“示”部之字中:“祭”是持肉祭祀;“察”是“深究细查”;“宗”是“立庙祭祖”……每一个“示”里,都写满了用心,写满了虔诚,写满了隆重!学生们在对一个个汉字的解读中,一次次地受到触动,一次次地得到熏陶,这种情感连同每一个字的形与义一同植入孩子的心田。

四、系统书写,扎实掌握“礻”之形体

“礻”字旁的字,学生很容易跟“衤”字旁相混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礻”部之字,部首识字的价值在于两点:一是给予学生正确判断字形之工具,即跟“祭祀”有关的是“礻”字旁,学生在识字写字之初就习得正确的字形;其二在于系统书写,帮助学生强化字形特点,整体记忆。

我们把教材中安排的二下到五下的六个“礻”部之字,放在第三课时《百变之“礻”》中一并完成。它们是:礼、祖、社、祥、视、祷。书写的教学,分为以下三步:

(一)动画演示,明确“礻”之来源

“示”是怎么变成“礻”的呢?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我们准备了一个演变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以后说说感受。从而让学生在“示”与“礻”之间形成清晰的对接图,帮助学生明晰 “礻”之形体。

(二)图文相释,了解字之形义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都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我们给每一个字,分别给配上一幅诠释形义之图:

让学生图字相连,见字即有图,很好地理解了字之形义,增强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他们书写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笔画,而是书写一个个有情节的故事,书写一段段有温度的历史。

(三)交流反馈,掌握书写要领

对于“礼”“祖”“社”“祥”“视”“祷”这六个字来说,把“礻”写正确,是最主要的书写要领。有了系统认知的铺垫,再加“礻”之来源的演示,还有一幅幅直观之图的辅助,学生们想要写错,也绝非容易之事。

汉字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基因、精神文明的基石。部首识字,正是领悟、传承这种独特基因的有效途径。它回归汉字造字之本原,回归汉字构字之本原,回归汉字内涵之本原。它适应汉字本身特点来教,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更有效益。

猜你喜欢
构字祖宗部首
重叠式数量增长四字网络用语的接受度与推广分析
弄清偏旁与部首
被一只鸟喊祖宗
“彡”的类意义在构字中对“彡”部字的影响
系在绳上的“冬”
同部首的字
南海,我的祖宗海
汉字的故事(三十二)
奶奶的宝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