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聪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变化;教育对策
基金项目:2019年长江大学社科基金(生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cxyy05)
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形态在逐渐发生变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随着互联网和新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多次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的要求。[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只有深入分析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掌握其成长规律,才能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政治观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信仰依然存在,但信仰弱化现象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的风气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道德缺失等现实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信仰多样化。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来看,大多数学生比较积极,能够主动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较高,但在动机上并非像以往那样单纯,一部分学生入党存在追逐名利的心理,认为入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同时还有小部分大学生不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出现“信仰”缺失、精神“缺钙”等问题。[2]而在高校校园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大多数来源于思政课堂和党课培训,思想政治学习阵地较弱,形势较为单一,因此高校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有待于加强。
学习观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标配是一台电脑和一部智能手机,这带给他们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诱惑,帮助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学习态度和不爱思考的学习习惯。他们上大学之前,因为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实践用于学习,上大学之后,课余时间增多,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课余时间,睡觉、玩游戏、刷剧成了课后生活的主导,很少有同学主动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这是当前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道德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大多数学生够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因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健康观念的侵蚀,他们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认识也不断提出质疑。[3]同时,残酷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使得他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麻木。当前有少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基础文明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道德践行不能按照道德认识去执行,道德知、行难以统一。他们认为大学生应该讲道德,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采用双重标准来评价,比如一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却不能礼貌待人;希望收获名利,但自己不愿付出;对他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等等。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校实践教育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主要途径有:思想引领、产学研结合、社团发展。在思想引领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应局限于枯燥的灌输式教育,而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开辟学生专业型实践途径,探索“高校 +企业”“高校+政府”“高校+社会”的实践基础,推进大学生将专业文化转化为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社团发展上,借助学生组织渠道,搭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锻炼平台,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信。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映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二者都是培养人的活动,相辅相成。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促进学生思想教育内化,提高思想教育功效,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坚持校园文化与网络教育相结合。“0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摸着手机和平板电脑长大,网络成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生存空间,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网络载体中,对当代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宜人环境中健康成长。[4]
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大学生是主要的培养对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思想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化特点,探究其教育对策,及时纠正不良思想,可以更好、更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刘迎春,陈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进路[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68-72.
[3]叶方天,郝嘉瑜.当代大学思想变化特点及教育时效性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33(04):54-57.
[4]刘湘顺,李梅.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8(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