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基础阶段,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好数学,那么在以后也很难跟上学校数学教学的进度,数学基础的学习又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做好数学的教学工作,在课后更要做好课后作业的布置,以此加强学生的知识点巩固。本文以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发展为切入点,从生活视角出发,对可有效提升解题能力的机制与手段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从事小学教育过程的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视角;小学教育;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 引言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用题始终都是每一位小学生不愿意面对的难题,但是,应用题能否有效解题,又关系到小学生能否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解题手段,让小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其操作更为灵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仅仅要考虑到题目类型的不同,也要对学生自身的爱好与兴趣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以此为根基,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解题方法,最终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的重要性与解题难点
小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社会生活经验都十分匮乏,同时,其对知识体系内容也缺少必要的联想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得较为怯懦,很容易被困难的内容吓倒。应用题内部通常存在大量的文字与数据,但是实际真正有用的部分却占很小的比例,这种带有干扰性的题目,很容易让学生的整体思路出现紊乱,自身主观意识层面对应用题出現排斥心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较弱,应用题自身又存在很强的抽象属性,如果没有合理的办法去引导,那么其对问题的本质掌控能力将会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出现在解题过程中,无从下手的现象。
三、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视角下针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发展思路
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一个学生对一类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同时,知识内容是否拥有具象化的属性,也决定了这一知识点能否被快速吸收。生活视角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决办法需要有着更为深入的分析手段,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充分掌握应用题题意,并使用合理的手段将抽象问题代入到纸张中,将复杂问题自身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问题关系网络。
(一)生活视角下,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拥有更为深入的分析与把控
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应用题拥有着核心性质的重要程度,而对应用题的实际解析能力,也代表着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对应用题的整体把控,其核心在于找到应用题的题意,也就是在解决应用题之前的准备,而这项准备工作是否完善,也决定着应用题能否得到高效的解析。应用题内部存在大量的文字与数据描述,但是,这些内容中,真正有用的部分却不足整体内容的一半,所以,想要提高小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解析能力,首要工作就是教导他们从众多内容中找到核心关键点,把控题目的真正意图,进而为寻找解题方法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同时,分析题意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代入感,设身处地地去联想应用题中存在的各项关联,而不是单纯地将题目作为一项任务而存在。
(二)注重实用图示法,强化小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程度,寻找最终解决办法
小学教育过程中,数学应用题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应用题,其解决办法又是千差万别,因此,找到一种较为合理的通用型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小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压力。图示法可以让小学生将应用题中原本较为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原来需要大脑中完成的联想过程,通过纸张上的合理绘图,将会把题目中各个关键点与题意全部展现出来,尤其是面对几何图形类问题,图示法的优势更为明显。从人类对知识本身的认知角度去分析,绘图是人类在解决未知问题时最为本能的反应,而这种带有精神需求的解题分析手法,更是需要每一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
(三)注重题目分析,将原本复杂的应用题内容转变为更容易解答多个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用题本身最大的难点在于复杂性。应用题是将生活中的各种现实场景通过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使用合理的文字描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单纯从问题的整体角度去看,这些以现实为基础的应用题,对于缺少生活与社会经验的小学生来讲,其难度很大,学生自身的抵触心理也很强。但是,应用题又是小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其对于小学生养成数学应用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习惯,将原本复杂的逻辑关系,梳理成多个不同的简单关系,并同时在这些关系中使用对应的数学知识内容完成对题目的解析。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手法又被称之为转换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已经被众多教师与学生所接受,所以,对于其推广过程,需要注重推广程度,并丰富其自身的内涵与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 强化小学生应用题的解决能力需要从解题办法自身入手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
近些年,小学数学教学难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应用题所面对的生活场景更为多变,其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也更为繁杂,这也对其解题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要远超其他教育阶段,其根本点在于小学生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贫弱,需要教师予以合理的引导。应用题难度日益增加,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却无法有效跟上这一步伐,其实际解题的过程更为艰难,学生对数学自身的学习兴趣逐渐下滑,不仅影响了数学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发挥更多的作用,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自身含义,并通过不断的锻炼,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在解题锻炼中,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题目突破口的能力
任何应用题都存在着自身的解题突破口,而这些关键点,往往很容易被小学生所忽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其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并能从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关键节点,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真正思路。教师可通过不断举例,通过不同应用题的对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寻找关键突破口的过程,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需要予以重点解析,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多个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提升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兴趣。
(三)对生活与社会的更深层次应用思考
数学应用题是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那么对其解题的过程,也是对现实生活实际场景的有效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较为简单直接的日常活动与应用题解题过程相结合,由浅入深,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实现应用题的真正解决。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场景认知的开始,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际知识点与生活过程的交互,通过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核心内涵,进而使其养成其在解决应用题过程中的主动思考的习惯。
五、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多样性的方法
(一)將部分课后习题安排在课堂中进行
相比于传统的将课后习题安排在课后进行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间进行部分作业的操练,能够更好地巩固教学知识,更好地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同时,在课堂中间安排作业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间布置作业,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能够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课后作业允许出现留白
对于课后作业允许出现留白,主要是考虑到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对于数学的解题不像成绩好的同学好的那样简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思考,有时候对于不会做的题目想再多的时间也是做不出来,那么与其浪费时间花费在解决这些不会做的题目,还不如将时间花费在其他课程的课后作业上。面对难题,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解决,最终的解题思路还是错误的,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晚上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影响了第二天的精神,使得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变得下降,这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应该允许课后作业出现留白。需要注意的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留白应当是保持允许的态度,而不是鼓励学生进行留白,这个尺度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把控。作业留白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教师在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通过留白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以此能够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其他类型的课后作业
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其他类型的课后作业来优化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效果,比如说:口述作业:让孩子在家里面给父母讲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同时促进孩子的表达能力。调查作业:向孩子布置一些课后的市场调查或者统计调查作业,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且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加强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锻炼孩子外向的性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进行调查作业的时候父母要做好孩子的保护工作,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如故事作业、思维导图、数学日记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六、 结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应用环节,其对小学生自身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培养小学生养成科学有效的解决应用题习惯与手法,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掌握的技能,更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最终质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1]杜磊.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46.
[2]孙文竹,张玉杰.浅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19.
[3]宋伟.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56.
[4]程远彤.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中国高新区,2017(14):79.
作者简介:
李海娥,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