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利
摘 要:众所周知,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心理是否得到有效改善,直接关乎到幼儿在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培养,所以该项工作必须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文章就立足课堂导入要极具趣味性,助力幼儿主动接受新环境;课上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带动幼儿积极适应新环境;全面开展鼓励性点评,确保幼儿能够尽快融入新环境三个方面,就其实践路径加以说明。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心理;有效改善;实践路径
引言:
就小班幼儿而言,入园后教师普遍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尽快消除其入园焦虑心理,因为幼儿存在这一心理势必会直接影响幼儿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导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希望能够为广大小班幼儿教师带来强有力的帮助。
一、课堂导入要极具趣味性,助力幼儿主动接受新环境
小班幼儿入园后接触最多的无疑是老师,接触的环境主要是以教学环境为主,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就要展现出强大的亲和力,能够与幼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想方设法的去诱导幼儿去主动接受新环境,其这样为幼儿改善入园焦虑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高度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所在,趣味性导入显然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科学活动-动物走路》教学中,教师要先向幼儿设置一个趣味性较为明显的话题作为导入点,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幼儿与教师之间逐渐形成互动,即:“哪位小朋友见过老虎走路?”并且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出老虎走路的姿态,让幼儿既能了解到老虎的样子,又能观察到老虎走路的特征,帮助幼儿去积极回忆。在幼儿回忆并模仿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予以肯定,并且要赞赏幼儿的表情与肢体动作。这样幼儿会感受到教师是带着自己去玩儿,这样的环境自己并不会感受到寂寞,更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小朋友拉近距离,这显然有助于幼儿主动接受新环境,为消除入园焦虑心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课上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带动幼儿积极适应新环境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心理形成的根源在于不适应新环境,而在课堂初始部分做到趣味性导入的基础上,幼儿已经针对新環境有了一定的接受心理,教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样让幼儿逐渐去适应新环境,真正能够积极融入新环境之中,而课上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则是必然之选,也是改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心理的核心环节所在。
例如: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先要以游戏作为预热,确保幼儿能够然受到并不是学本领,而是与其他同伴一起做游戏,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同伴。其次,教师则要在游戏中将国学经典所蕴藏的基本予以渗透于幼儿,引导幼儿在亲身实践中能够觉得自己学到了新本领,有了新收获。这样的游戏化引导过程显然淡化幼儿心中角色的重要性,这样同伴的色彩变得更加浓郁,也会因同伴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这势必会推动幼儿在无形中减轻入园焦虑的心理,更促进幼儿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欲望产生,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依靠和相互信赖的意识也会逐渐变得强烈,改善幼儿入园焦虑心理的效果也会更加趋于理想化。
三、全面开展鼓励性点评,确保幼儿能够尽快融入新环境
众所周知,在幼儿融入一切新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鼓励作为支撑,由此方可确保幼儿能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心理的改善也是如此,只有确保幼儿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幼儿才能最大程度上建立起融入新环境的自信心,入园焦虑心理也就此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课上全面开展鼓励性点评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具保障性作用的。
例如:在《习惯养成》教学中,教师既要将重点落在课堂教学成果的总结上,同时更要将幼儿课上表现的点评作为主视角,总结与评价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中心,这样不仅帮助幼儿树立起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信心,还为幼儿期待下一次课的到来提供重要保证,由此最大程度上改善幼儿入园焦虑的心理。在点评工作中,教师先要结合幼儿课上哪些表现出乎自己的意料加以说明,同时还要向幼儿明确虽然哪些方面表现的已经给较好,但还有急需提升的空间,并向幼儿明确在课下如何去做,让幼儿真正接受课堂学习环境,并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幼儿园的大环境。最后,教师则要鼓励幼儿,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说出自己的具体看法,以及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满意,教师不仅要详细记录,更要将其视为今后教学方案改进与制定的侧重方向,由此为幼儿能够尽快融入新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以上所阐述的论点可以看出,在小班幼儿中,有效改善入园焦虑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在导入部分体现出足够的亲和力,还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上加以高度的明确,进而方可实现最终的目的。为此,如何不断深化上述三项工作就成为广大小班幼儿教师今后教学与研究的关键,还望其积极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与成果,确保小班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融入新环境,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海莉.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7,(6).
[2]王燕.如何帮助小班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J].中华少年.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