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信仰与社会

2020-10-14 09:10阳珂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红楼梦

阳珂

摘要:释儒道三家信仰在明清的民间界限模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红楼梦》的背景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本文通过解析《红楼梦》中角色的信仰的调适与冲突过程,将信仰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简述,分析信仰的实质以及信仰的社会功能,透过信仰与社会的关系新的角度浅析《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信仰与社会;信仰冲突与调适

一.《红楼梦》中信仰的内容及其实质

“《红楼梦》中既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也有苦集寂灭的佛教理念,还有烧丹炼汞的道教追求,各家思想均有体现。”[1]三家信仰在明清时,在民间逐渐成融合深化的趋势,宗教间的界限模糊,所以产生独特的民间信仰——一种融合了释、儒、道的民间信仰,在儒家的环境下,它们吸收了各大家的神祇,信仰上均不出三教的范围,如“阿弥陀佛”“太上老君”“东海龙王”‘全真道士“地藏王”“玉皇大帝”不仅这些词,“色空论”,佛教里的因果报应、人生唯苦也均有体现。《红楼梦》中信仰的实质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没有绝对的坚持,是具有实用性的。

二、个人的社会角色与其信仰的关系

在《红楼梦》里,社会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王夫人为代表的上流阶层的人物,一类是刘姥姥代表贫苦的底层阶级的人民。第三种虽出身上流,但无信仰的人,以王熙凤为代表。

前者对信仰有具有实用主义。“往往并不虔诚单一地信仰某个宗教,而是从急于功利实用主义立场出发。”[2]贾府比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精神基础、物质基础高。对于他们,信仰是用于显示自身高雅脱俗,是一种社交工具,给外人塑造一副自己心慈手软的形象;也有将信仰当作是一块“遮羞布”,用来遮住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情欲,贪婪等等。以第25回为例,贾府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念佛出场。一声“阿弥陀佛”。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行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王夫人念佛,是为了给自己祈福;贾母念佛,是为了保佑儿孙;黛玉念“阿弥陀佛”,是因宝玉生病,为他祈福。马道婆最为明显,她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心理却想着钱财。

第二种则是有着虔诚的信仰底层人民。底层百姓遭受到了压迫,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他们将自己的信仰寄托在神灵上。信仰调节了他們失衡的心理,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是她们底层人的一种精神的支柱和寄托。同时这种信仰给予了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慰藉。第二种是以刘姥姥为代表的底层贫困人家。她的念佛,都是善念。刘姥姥不识字,但她几乎佛不离嘴。当得到王熙凤接济她20两银子时,她感恩不尽,“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号”。这是一种报恩的体现,显现出她念佛的虔诚。她是那个时代贫苦阶层人民的一个典型,虽然她与大观园的繁华、大观园里人物的雍容不相符。但她最是纯粹的、善意的。

而第三种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人。她这一生就是一个现世报。机关算尽,最后却又被贾链害得惨死在牢中。但他又曾善意的帮助了刘姥姥,所以他的女儿被刘姥姥从救了出来。究其原因是她内心无信仰,没有儒家的礼义,也不尊崇佛教和道教倡导的善意,也不怕鬼神,不敬畏鬼神。她失去了自我精神世界的照看与看管,没了信仰就没有感恩与敬畏。

三、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调适

信仰其实在《红楼梦》是有冲突与相互的调适的过程。王熙凤本人最为明显。王熙凤女儿生病,大夫说“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祭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已毕”于是凤姐听了连忙“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与家人忌煎炒等物”。她曾在第十五回说“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就行要行。”明确不信鬼神的王熙凤,拜了痘疹娘娘。在古代,人类的生死无法控制,所以将生死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信仰并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抵制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畏惧。在这过程中,从不信到信,有了对死亡恐惧,所以与原来内心不相信鬼神的心理进行冲突。

四、在《红楼梦》中信仰的社会功能大致:

《红楼梦》中信仰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可以分为四种

1.凝聚功能:凝聚整个贾府力量。

2.控制功能:形成一种潜意识,制约每一个人的行为,维持贾府里阶级秩序。

3、调适功能:“民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在《红楼梦》中有详尽的描述,表现社会各阶层对简易直接的‘他力救济的渴求”。[3] 古代人生命很渺茫,便将生死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信仰他们,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慰藉。借助神灵来抵制对死亡的畏惧。同时可以给无助和迷茫的民众提供支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寄托;同时增加民众的安全感和集体认同感,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伦理认识。还能调适内心的不安,例如王夫人害人后,通过念佛,减少自己的罪恶感。

4、安逸功能:使人安于现状,缺失向上的动力。像刘姥姥这种阶级的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早已被安排,要安于现状,一切顺其自然。

《红楼梦》是一本精致的社会史。它不仅反映世俗人生,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的世俗化,是一本活的代社会史书。

参考文献:

[1]付金龙.《红楼梦》宗教思想谈浅.《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07.

[2]陈艺鸣.从《红楼梦》咒死詈语看人们多元的信仰文化.2007.

[3]赵伟.《红楼梦》中的民众佛教信仰.2016.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