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
雨果曾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从事的工作便是这样的事业。
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集体使老师们如沐春风。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一直把班级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主人,要想家庭温馨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大嗓门”背后的原因
本学年我任教的班级里孩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孩12人,男孩26人。男孩子从小活泼好动,所以下课以后教室内外经常是闹哄哄的,很是嘈杂。我发现孩子们总喜欢提高嗓门用大音量喊话,使得一次次本来很正常的交谈变成了一场场令人烦躁的嗓门大战。
我想,儿童是处于人生唯一无忧无虑的时代,正如卢梭所说:“儿童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教育。”他们高兴无拘无束的扯着大嗓门说话,随他们去吧。后来发现阳光和笑脸不能代替严格管理,乐观并不是放纵,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因为对于班里每一位同学来说,如果每天在闹哄哄令人不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不仅影响孩子的听觉,更加分散他们上课的注意力。试想,即使是一个成人如果经常生活在吵吵闹闹的环境中,也很容易焦虑、烦躁不安,更何况是孩子们呢?
我经常反思:孩子为何会这么扯着嗓门与同伴交流呢?后来我观察发现,孩子们在共同讨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其中有几个孩子会有很强的表现欲,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于是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谁也不让谁。紧接着,总有孩子为了在谈话中处于上风,会用大声嚷嚷的方法,只要我声音能超过别人的声音,大家才会听我的。对于其他孩子而言,你的声音既然这么大,那我还要提高嗓门,声音必须比你的更大。慢慢地恶性循环,最后就造成了教室闹哄哄的现象。
经过仔细反思,我意识到孩子中间产生这种现象,作为老师的我是有很大责任的。那些表现欲强烈的孩子往往会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来。因为我也常常会用更高分贝的音量来压倒吵闹的声音,稳定局面,殊不知,我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
给自己身上装个“音量键”
经过一番思量后,我决定将自己也卷入这场“纷争”中。在一次晨会上,我告诉孩子们班里即将开展“我的身上有个音量键”和“我是小小分贝监督员”活动。具体内容是在参加不同活动时请你使用不同的音量。下面是每种音量的具体用法。
绝对安静:考试、自己独立学习、默读等情况下,在班里要像在图书馆看书一样安静。
耳语或唇语:俩人有重要的内容需要讨论可以悄悄耳语,或者使用唇语。此时的声音应该只有双方能听到,这样可以低声谈论重要的事,又不会影响班里安静的氛围。当然,讨论时要控制情绪,不能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
多人讨论:可以稍微大声说话这样能让坐在对面的同学听到,但也不可以影响其他的同学。可是,大家讨论到激烈的时候总有学生提高音量,此时老师应该提醒他们:嘘,讨论要控制音量。
课堂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声音应该自信而洪亮有力。如果大家听不到,就说明你的声音不够大,此時才是发挥大音量的时刻。
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间是孩子们释放的时候。这时,大声尖叫和玩耍可以让孩子释放情绪,等回到课堂他们反而更能集中精神,所以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尽情释放。
“小小分贝监管员”是起辅助作用,班里若有人音量没有控制正确,可以记下他的名字,放学前统计得票最高的同学,他必须负责打扫教室卫生并整理好课桌椅后才能离校。班级每个人都是监督员,都有权利投上自己的一票,这样就把管理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当然,如果你觉得老师的音量没有控制好,你也可以记下老师的名字。
面对这样一个新奇好玩的“游戏”,孩子们显得兴致勃勃,特别是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同学,发现自己也有了管理班级的“权利”后特别认真负责的提醒那些“违规者”。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
慢慢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现出来:原本闹哄哄的课堂变得安静有序,下课后争吵的现象少了很多。那些特别容易激动、喜欢哇哇大叫的孩子们也会有意识的压低自己的嗓门。也许他们不想成为那个得票最多的人,也许他们想在这个“游戏”中改变过去的自己。
当然,我自己也是有所改变的,虽然从没有孩子记过我的名字,但我也有意识把控音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温柔。
我不知道这个“游戏”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这个方法还会有多少效果。但我从中明白,当你和孩子站在一起公平地被约束时,老师收获的是新型师生关系,和一个更和谐班集体。
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并持之以恒,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加强班级管理,创建文明有序的班集体是促进常规教育、营造文明校园的重要措施。在班级管理的道路上班主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地学习、探索,不断地反思,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