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元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1
骨折后,组织损伤容易引起肿胀疼痛,并且还会伴有骨折端出血、移位。因此,骨折后药物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骨折后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减轻患者不适反应、防治骨折并发症、保存肢体关节、拯救生命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有效缓解骨折部位疼痛,促进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和水肿的消退。骨折后药物的使用,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下文针对骨折后药物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1 骨折
骨折,是指骨连续性、完整性的中断,大多是因为各种暴力损伤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骨病引起。骨折有可能发生在一个部位,也有可能发生在全身。通常情况下,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全部恢复或者是部分恢复肢体功能,少部分患者由于损伤严重、没有及时得到恰当治疗、存在合并症,有可能会留下一些残疾或者是功能障碍。
2 骨折的病因
骨折有可能是因为创伤或者是骨骼疾病引起的,因骨骼疾病引起的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一般情况下,骨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暴力。暴力对受伤部位进行直接作用造成骨折,骨折与外伤发生在同一水平,通常伴有受伤部位软组织损伤。
第二,间接暴力。暴力通过旋转、传导、杠杆、肌肉收缩,导致骨折发生在暴力作用点的其他部位,骨折与外力不在同一部位。例如,踝关节受伤后,在力的传导影响下,内外踝出现骨折。
第三,积累性劳损。长时间、轻微、反复的直接、间接应力作用在肢体的某个部位的骨骼引起的骨折,又被称作是疲劳性骨折。例如,远距离行走,第2和第3跖骨与腓骨干下的三分之一骨折,没有明显移位。
第四,骨骼疾病。因为骨骼疾病引起的骨强度降低、骨质破坏,受到微小的外力出现骨折,又被称作是病理性骨折。
3 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骨折只会引起局部表现,严重骨折、多发性骨折有可能会引起全身反应。
3.1 全身表现
第一,休克。主要是由于骨折部位出血,尤其是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多发性骨折等等,这些部位骨折出血量可达到2000ml以上。并且,骨折伴有剧烈疼痛,并发内脏损伤也会发生休克。
第二,发热。通常情况下,骨折后体温没有明显波动,如果骨折出血量较多,血肿吸收时会发生低热的情况,一般不会超出38℃。若患者是开放性骨折,且出现高热现象,有可能是继发感染造成的。
3.2 局部表现
第一、骨折一般表现。局部疼痛,骨折处通常伴有疼痛,且压痛明显,从远处叩击或者是挤压时,骨折部位有可能出现间接压痛情况。肿胀和瘀斑,骨折时,因为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软组织损伤引起水肿,患肢会发生肿胀,甚至还会发生张力性水疱。例如,骨折部位较表浅,血肿内的血红蛋白分解以后会出现黄色、青色、紫色皮下瘀斑。功能障碍,因为骨折处肿胀、疼痛,骨连续性中断,导致患肢丧失部分活动能力,或者是丧失全部活动能力。
第二、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因为骨折段出现移位,以至于受伤部位形态不正常,具有成角、短缩、旋转畸形。反常活动,一般情况下肢体无法活动的部位,在骨折以后会存在不正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骨折后骨折段互相摩擦會出现骨擦感、骨擦音,但是在实际检查时不应该主动反复进行求证,以防加重患者局部软组织损伤或者是加重患者疼痛感。
4 骨折后用药的重要性
骨折愈合的过程较为复杂,在临床中治疗骨折的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但是,仅仅通过这些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快速促进患者康复,减小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是辅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骨折需要经过肉芽组织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愈合及塑形期这三个阶段,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内服药物和外敷吸收相比,前者的效果更好。骨折后,科学合理的用药,可以起到促进脉络、补血益气、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作用,并且还可以促进血运修复、骨折愈合、骨细胞表达。因此,在骨折后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5 骨折后药物注意事项
5.1 根据骨折三期用药
第一,骨折早期。该阶段,患者刚刚受伤,患者局部会剧烈疼痛,局部出血形成血肿,组织张力增高,血循环受阻,传统中医认为血流经脉瘀积不畅,气血凝滞。最初3天可以给于消肿止痛、止血的药物。后1-2周给于活血化瘀药物促进血液循环,比如中医利用复元活血汤,其具有消肿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第二,骨折中期。该阶段,是骨折后2-4周,患者疼痛慢慢得到缓解,肿胀消褪,但是淤血并没有全部消散,可以利用止疼活血、接骨续筋的药物,进而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如接骨丸、接骨片等。西医则给于促进骨愈合的药物如瓜多肽、骨肽鹿等。
第三,骨折后期。该阶段,是骨折后5周以上,已经生长出来骨痂,但是生长不多,可以利用补肝肾、调理脾胃、壮筋骨的药物,促进骨头生长,使骨头变得更加结实。例如,六味地黄汤、接骨丸。老年人可给于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磷酸盐。
在骨折后用药时,一定要到医院,谨遵医嘱进行个体化用药。
5.2 骨折后用药的禁忌
第一,解热镇痛类药物。例如扶他林、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通过对前列腺素合成进行抑制,来实现止痛作用。如果抑制前列腺素合作,会影响到骨折断的断血管再生,因此如果长时间服用该类药物,会延迟骨折愈合。
第二,四环素类药物。该类药物在骨折后使用,会延迟骨骼的生长,儿童骨骺、干骺端骨小梁变形和断裂,容易造成局部细微骨折。
第三,抗凝类药物。酮洛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泪药物,对凝血活酶浓度具有降低的作用,会减少骨折端纤维蛋白合成,局部降低多糖,使骨折愈合变得延缓。
第四,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皮质激素类药物对骨骼的生长、损伤后的修复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长时间服用,有可能会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甚至是会造成病理性骨折。在骨折愈合的一开始,如果对上述药物进行使用,可以缓慢吸收骨折断端的血肿。血管再生或者是骨化被抑制,有可能会导致血肿感染。
5.3 骨折后常用药物
第一,非甾体类的药物。如,洛索洛芬钠、布洛芬尼美舒利、依托考昔、双氯芬酸钠等药物,主要用来缓解骨折造成的局部疼痛、肿胀、无菌性炎症。
第二,消肿类药物。如七叶皂甙钠、甘露醇。
第三,消除炎症药物。如甲强龙。
第四,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如瓜多肽、骨肽鹿。
第五,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
第六,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磷酸盐。
第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如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钙。
骨折后需要谨慎选择药物,以便于可以更好的健康与恢复,以防因为用药失误引起身体不健康,还可以有效节约经济。因此,骨折患者在接受合理、科学治疗的同时,挑选药物是非常关键的,以防以后发生其他骨折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