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贺
摘 要 教师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方法,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看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提升数学教学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价值。
关键词 “问题解决”策略;小学;实施;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借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不应该停留在某一类问题上,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收获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实施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讲解知识时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原则就是问题情境的合理设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处于心理发育时期,不能正确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在问题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民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超市的情境。即黄瓜每斤3元、芹菜每斤2元、西红柿每斤5元,而后询问学生,如果只有20元钱,想买2斤黄瓜、1斤芹菜和2斤西红柿,那么这些钱够不够?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计算购买每一样蔬菜的金额,而后将三种蔬菜的金额加在一起与20对比,即需要学生实际操作才能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体验,体会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愉悦性,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突出“问题解决”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具有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教师想要保证“问题解决”策略运用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就需要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关于元、角、分的换算等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进行换算,提高学生元、角、分的换算能力,并借此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也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尤其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小故事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此强化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其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数学的机会,使其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更深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即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人才。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需要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结合,优化教学流程和效果。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
心理学研究中认为问题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已经给出的条件、存在的障碍以及想要实现的目标。小学数学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筛选、整理并且加工问题情境。当问题已经出现时,学生需要分析问题,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在学生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如果能够从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说明学生已经明确问题的基本方向,即给出的条件。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假设解决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障碍,对此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在反复验证中解决问题。
四、完善评价机制,揭示问题的本质
当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需要适当做出总结和评价,而评价能够反应出事物中存在的不足,便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即评价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时,也应完善评价机制,以此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升教学成果。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评价环节中,预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其能够讨论、交流学习想法。如果是全班学生都容易出错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含义,争取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看见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目标;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其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既揭示问题本质,又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
教师在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思维潜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引导方法,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看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数学教学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