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
尼尔斯·维戈·本特松(Niels Viggo Bentzon,1919—2000 年)是丹麦卓越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受到“回到巴赫”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32年间共创作13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本文以本特松1964年创作的第一卷《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曲主题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赋格曲主题创作的方式,与传统赋格曲拉开距离,表现自己的风格特征。
赋格曲的主题是整首赋格曲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乐曲个性与特征的體现,因此,对于赋格曲主题的分析尤为重要。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从赋格曲主题的创作思维上便体现了与传统赋格曲的异同。
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中有两首赋格曲的主题,是以传统调式、调性方法进行创作的,分别是Fugue IV in C sharp minor和Fugue VIII in e flat minor。这两首赋格主题均是以主音开始,且主题音高均是调式音级,调式调性明确。
谱例1:
上例是Fugue IV in C sharp minor的主题,主题从主音开始到主音结束,由上可见,这是#c和声小调的旋律,旋律中只使用了四个调式音级,但是调式明晰。
谱例2是Fugue VIII in e flat minor的主题,这是建立在be小调上的旋律,调式调性同样明确。《曲集》op.157二十四首赋格曲中,仅有这两首赋格曲是建立在传统调式调性的基础上,且完全使用调式音级构成的主题。
谱例2:
多调并置主题是本特松比较常使用的创作方法,他将纵向上的多调对位的思维,应用于横向上赋格主题的构成,在主题旋律中体现对比因素。主题调性的变换,早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便有所尝试,但在传统赋格曲中主题的调性转换多以近关系调为主,如主属调的转换。但在本特松的《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中,主题多调的并置已不局限于近关系调,而是转向远关系调。
谱例3:
谱例3是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从上例很明确可以看出主题是由两个调性构成的,即在第二小节第一拍结束音g1之前是C大调后面则转向bD大调。且这两个调是相差五个降号的远关系调。
谱例4:
第七首赋格曲Fugue VII in E flat major也是较为明显的多调并置主题,主题的前半部分是建立在bE大调上,后半部分转到C大调上,这两个调是相差三个降号的远关系调。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24首赋格曲主题便是模进式主题,但是由模进形成的调性转换属近关系调转换。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中也不乏模进式主题,但其形成的调性转换大多是远关系转调。或以循环的首音形成的级进下行音阶。
上例是Fugue III in C sharp major的主题,主题前四个音是建立在#C大调之上的,后面以两次模进的形式离调到E大调和#F大调上。
谱例5:
谱例6:
谱例6是最后一首赋格曲的主题,主题以两小节4个音为一个循环,形成了模进式主题,此外,主题中每个循环的第一个音又构成了级进下行小二度的音阶,形成了从I-V的进行。
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赋格曲主题中,有以固定音型的形式呈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ugue XIV in F sharp minor,这首赋格曲的主题是多声部的主题(见谱例7),主题为固定音型式主题,同时暗含了四个隐伏旋律线条。女高音声部的旋律线条是每小节的第二拍,旋律的进行是#C-B-A-#G-E-#F,是#f 小调V-I的旋律进行;女中声部是由每小节第一拍和第四拍组成的旋律线条#F-#E-E-#D-D-#C-B-#C-#D-#E,这是从主音开始的二度音阶式进行;男高声部的旋律线条是每小节第一拍和第四拍的音程式旋律线条,主要旋律进行亦是二度音阶的进行,后半部分由级进转为跳进进行;男低旋律线条则是主音的持续音。从这首固定音型主题可以看出,虽然节奏是重复的,但主题内含的隐伏声部所构成的旋律线的对比,体现了作曲家的复调思维以及与传统赋格曲主题的差异。
除此之外,也有单声部的固定音型式主题,如Fugue XVII in G sharp major,这个主题由开始的降III级音与附点节奏型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爵士乐的色彩。
谱例7:
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中有部分赋格曲是非单旋律线条主题,有音程式主题、多声部主题等。音程式主题是主题不是以单旋律线条呈现,而是以音程的形式呈现。下例是Fugue XIII in F sharp major的主题,从谱例上看可以看出主题是以音程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八度音程,调性是#F大调。
谱例8:
多声部主题是指主题是以两个声部或两个声部以上的线条构成,其结合的形式与二重赋格曲主题的同时出现不同的是,在多声部主题中的旋律线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同等重要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
譜例9:
上例是Fugue XXI in B flat major的主题,主题是两个声部的,上声部是以固定音型的模进构成的,下声部是二度的下行音阶,由主音到属音的进行,上下两个声部形成的对比是主题的主要要素。
谱例10:
上述通过对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赋格曲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曲集中使用传统大小调体系创作的主题为数较少,多是以多调并置主题或是多声部主题呈现;此外,虽然多调并置主题以及模进式主题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就有使用,但是在本特松的作品中有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在固定音型赋格曲主题中,隐伏声部以及爵士色彩的创新,也体现了作曲家的现代复调思维。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op.157赋格曲主题虽然短则2小节,最长不过12小节,但是在短短的赋格曲主题思维中,便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传统赋格曲基础上的创新,是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与现代复调技法的体现。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SJB522)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B卷。
[2]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 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
[4] 高为杰:《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