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辽宁 沈阳 110044)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又称缺血性脑卒中[1]。该病主要是由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所致[1],发病后可引起脑部血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急性脑供血障碍[2],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可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通常使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溶栓治疗可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在溶栓治疗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对降低护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临床护理路径在以往外科疾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临床脑梗死溶栓治疗应用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均为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对照组: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38~85岁,平均(65.22±6.38)岁;发病时间2~17 h,平均(4.56±0.82)h。观察组: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37~84岁,平均(64.53±6.58)岁;发病时间2~19 h,平均(4.51±0.88)h。两组资料结果对比,P>0.05,可进行研究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安静状态下发病;②病例资料完整;③均自愿参加研究试验。排除标准:①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者;②出血史;③合并智力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患者入院后做好记录,配合其完善相关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配合患者转诊;术后将患者安全转至病房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1.3.2 观察组 实施急诊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3.2.1 入院前 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判定为脑梗死后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给予清理呼吸道、吸氧等护理,之后电话通知介入室和急诊科,做好术前准备,安排ICU病房。
1.3.2.2 急诊入院 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实施CT或MRI检查,同家属沟通后立即送往介入手术室治疗,同时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之后为患者制订病房监护护理方案,如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协助患者翻身、清洗会阴部、留置导尿管及用药观察等。
1.3.2.3 术后护理 术后第1天,正确执行医嘱,保持呼吸道畅通,留置鼻饲管,给予心理护理及初步的健康宣教;之后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给予康复训练指导,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进行用药指导[4]。
1.3.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发放教育手册,指导患者家属支持鼓励患者,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1.3.2.5 随访护理 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并准确记录,嘱患者做好自我管理,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定期来院复查。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其中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形式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时,为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本组入院时比较,aP<0.05;与对照组入院后比较,bP<0.05。
急性脑梗死主要由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5],该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目前,该病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早期溶栓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的血液供应,达到防止脑组织进一步发生缺血、缺氧的目的[6]。及时采取溶栓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血,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
研究表明[8-9],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应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极大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是以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及用药护理等内容制定的诊疗护理流程[10-11],它也是由临床路径小组根据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标准流程,是指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节约医疗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在本次研究中,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既减少了转诊、检查和准备时间,又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转诊时间、住院费用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王超等[12-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基于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患者住院时间有所缩短,住院费用有所减少,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应用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流程对改善其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不仅减少医疗费用,还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