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伟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在临床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通过抗病毒药物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恶化[1]。肝脏疾病的形成与肠道内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胃肠环境异常程度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在实施抗病毒治疗期间,调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胃肠道菌群可提升预后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抗病毒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采用1∶1配比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4~69岁,平均(47.87±1.35)岁。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4~70岁,平均(47.95±1.37)岁。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2]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参加此次调研;③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中途更换治疗方案者;②对此次研究药物过敏者;③精神疾病者;④造血功能障碍者;⑤严重传染性疾病者;⑥恶性肿瘤者;⑦聋哑人;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⑨因其他疾病诱发的肝硬化者。
1.3 方法 常规组实施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恩替卡韦分散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12010001)口服,每次0.5 mg,每日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药物治疗,选择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87)口服,每次0.5 g,每日3次。根据患者机体状态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转: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至少70%以上,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机体消瘦、腹胀及肢体乏力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改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50%~69%,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内,患者机体消瘦、腹胀及肢体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低于49%,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等指标无明显改善,患者机体消瘦、腹胀及肢体乏力等不适症状无变化。治疗有效率=(好转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的免疫指标,包括CD4+/CD8+、CD4+与CD3+水平,以评估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三型前胶原N端肽及Ⅳ型胶原,以评估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免疫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CD4+/CD8+、CD4+与CD3+水平均高于常规组,而CD8+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三型前胶原N端肽及Ⅳ型胶原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ng/mL,)
表3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ng/mL,)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病死率及肝硬化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3]。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一般未引起患者的重视,病情呈持续性恶化与发展,逐渐演变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出现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甚至引发肝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健康非常不利[4-5]。此外,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大量复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加之肝脏发生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速了肝硬化的形成[6-7]。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炎性反应,提高肝脏功能[8]。在临床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多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是恩替卡韦。其可有效控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同时具有消炎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肝脏炎性反应,避免肝脏纤维化。此外,恩替卡韦口服后起效快,用药安全性高,且口服的方式利于患者所接受。但抗病毒药物往往无法将病毒从机体内全部清除,长期用药还可导致病毒出现耐药变异,进而使治疗效果降低。
有研究报道,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影响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9]。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下降后,会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菌群紊乱,进而加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病情。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伴有肝脏功能下降,将导致胆汁无法正常分泌,肠道血液供应异常,进而使肠道黏膜遭到破坏,导致大量毒素在机体内蓄积、被吸收,如此往复产生恶性循环,对机体健康非常不利[10-11]。在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开展微生态治疗可进一步提升预后效果。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可改善肠内菌群紊乱状况,有效控制致病菌的繁殖,且对肠黏膜可达到一定保护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89%,常规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D4+/CD8+、CD4+与CD3+水平均高于常规组,而CD8+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三型前胶原N端肽及Ⅳ型胶原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说明,抗病毒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不仅可提升预后效果,而且对患者的CD4+/CD8+、CD4+、CD3+、CD8+及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三型前胶原N端肽及Ⅳ型胶原指标改善明显,符合临床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抑制肝脏纤维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