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赫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200)
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我国是肝细胞癌的高发地区[1]。肝细胞癌多发于40~50岁的男性群体,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发病早期多无典型症状,被确诊时多数患者的病情已发展至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2]。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中,往往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技术。现阶段,超声、CT、MRI等影像学方法均被广泛应用于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动态增强CT扫描和MRI检查可大大提高肝细胞癌病灶的检出率,为肝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4]。本研究主要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3例肝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44例;年龄32~71岁,平均(53.7±4.4)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超声检查证实存在肝脏病变;既往无肝脏肿瘤病史;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先后行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与肝脏MRI检查。①动态增强CT扫描:CT扫描前30 min嘱患者饮水500 mL,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300 mA,120 kV,层厚5 mm。在增强扫描时,以高压注射器注射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50 mL,注射速率为2.5~3.5 mL/s。②MRI检查: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超导MRI扫描仪进行检查。在扫描前6 h嘱患者禁食,指导患者进行均匀呼吸、屏气等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采用多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定位点为剑突下,扫描范围为膈顶至髂前上棘水平。对于行MRI检查发现肝脏病变的患者,均经外周静脉团注射钆喷酸葡胺(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0.2 mL/kg,注射速度为2.5 mL/s。注射对比剂后20~25 s、65~70 s及180 s时进行MRI扫描,获得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MRI图像。以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为扫描序列,取横断面,具体参数为TR s hortest,TR shorest,NEX 0.5~0.75、THK 6 mm,Gap 0 mm,FOV 40 mm×30 mm,矩阵192×256。获得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图像后,于后处理工作站处理MRI数据,构建三维图像,观察病变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及边缘,并分析各期信号特点。
1.4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并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灵敏度、特异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病理检查结果示,肝细胞癌阳性75例,阳性率为56.39%;阴性58例,阴性率为43.6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见表1,MRI检查结果见表2。肝脏MRI检查对病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n)
表2 肝脏MRI检查结果(n)
表3 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2.2 肝细胞癌肝脏动态增强CT检查与肝脏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动态增强CT扫描共检出肝细胞癌病灶83个,其中小肝癌病灶25个。有45个病灶表现出病灶动脉期迅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改变的“快进快出”特点;10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低密度,静脉期与平衡期呈稍高密度;3个病灶增强扫描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MRI检查共检出肝细胞癌病灶80个,其中小肝癌病灶18个。有42个病灶呈病灶动脉期迅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改变的典型“快进快出”特点;13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表现出稍高信号;7个病灶各期强化表现不明显。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胆源性肝硬化、铁过载所致肝硬化等疾病均会引发肝细胞癌。有学者认为,肝硬化再生结节逐步发展至癌前结节,继而发展为肝细胞癌[5]。早期肝癌又被称为小肝癌,主要特征是单个癌结节直径<3 cm或结节数目不足2个、直径总和<3 cm,多于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偶见由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肝细胞癌极易侵犯机体门静脉分支,癌栓经门静脉在肝内播散,甚至阻塞门静脉主干,致门静脉高血压发生。肝细胞癌的肝外血行转移多见于肺部,其次为骨转移、脑转移。肝细胞癌淋巴转移多见于肝门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胰周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肝细胞癌的转移途径包括向横膈、邻近脏器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性转移。肝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复杂,一般无法预知,若临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大大提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对于高风险、无症状的肝脏病变患者进行肝细胞癌定期筛查,可检出早期阶段的肿瘤,提高肿瘤治愈的可能性,进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6-7]。早期肝细胞癌与晚期肝细胞癌比较,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目前,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方式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多数肝细胞癌是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需经历再生结节、低级不典型增生结节、高级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过程,除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特征外,良性肿瘤、不典型增生结节诊断需强化随访证实。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假阴性概率为5%~30%[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也日趋多样化。现阶段,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提高对肝细胞癌的检出率,二是向着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显像方面发展。
本研究中动态增强CT扫描共检出肝细胞癌病灶83个,其中小肝癌病灶25个。有45个病灶表现出病灶动脉期迅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改变的“快进快出”特点;10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低密度,静脉期与平衡期呈稍高密度;3个病灶增强扫描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44.83%。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血供不丰富、不同个体血液循环时间存在差异使CT各期扫描时间产生一定误差[9]。本研究中MRI检查共检出肝细胞癌病灶80个,其中小肝癌病灶18个。有42个病灶呈病灶动脉期迅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改变的典型“快进快出”特点;13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表现出稍高信号;7个病灶各期强化表现不明显;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MRI检查诊断灵敏度为94.67%,特异度为77.59%。究其原因,除了与肿瘤血供不丰富、不同个体血液循环时间差异使MRI各期扫描时间产生一定误差外,还可能受患者自身呼吸运动的影响[10]。
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具有一定辐射,易受患者呼吸因素、心功能、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对病灶及正常肝实质成像质量欠佳,易导致误诊或漏诊。而肝脏MRI检查无辐射,对脏器、软组织成像清晰,且在T1WI、T2WI等成像序列和增强扫描下,MRI影像能够清晰显示肝脏解剖学特征,利于更准确的发现病灶,同时还能够帮助医师了解肝脏功能、病变组织成分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脏MRI检查对病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MRI检查对肝细胞癌的发现和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需注意的是,在临床诊断肝细胞癌时可常规运用MRI检查,或者二者相互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MRI检查诊断肝细胞癌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应加强MRI在肝细胞癌检出、定性中的运用,以期为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