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检测大血小板计数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试验组, 选取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受试者均采用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对大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试验组患者两种检测血小板数量、纠正后血小板数量以及两组1、3周大血小板计数。结果 显微镜目视计数法检测血小板数量(32.75±5.23)×109/L、纠正后血小板数量(36.12±1.20)×109/L均高于外周血涂片法检测的(29.39±8.23)×109/L、(34.98±2.31)×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周大血小板计数(33.28±3.21)×109/L、3周大血小板计数(35.18±3.59)×109/L均高于对照组受试者的(29.22±3.22)×109/L、(30.59±2.91)×109/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 应采取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联合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血小板计数, 减少临床误差, 并且大血小板计数增多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 临床可以采取大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来确定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风险。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微镜目视计数法;外周血涂片法;检测;大血小板计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5.014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中老年人群中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 并且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对患者生存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临床对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已经随着我国医疗诊断技术的加强变得越来越高[1]。其中大血小板计数是临床指导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血常规检测不可缺少的参数。但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检测到的血小板数量存在人工差异现象且临床检测人员难以辨别, 且容易造成血小板检测失准。作者以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为基础来对血小板<110×109/L血液样品进行复验, 探讨通过不同检测方法的结合来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 并对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作为对比, 研究大血小板计数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对大血小板计数的对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试验组, 男20例, 女20例;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60.0±5.3)岁。选取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男21例, 女19例;年龄45~69岁, 平均年龄(60.0±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学会1998年制定的心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心血管患者对血液检测指标均知情。排除标准:排除有其他的主要疾病, 如有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年龄>80岁者;有精神疾病的不能配合实验者;有严重的肿瘤者, 以及不同意该实验者。
1. 3 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 制备了2%草酸铵血小板稀释剂和贝索雷特复合染料。参与全血细胞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的检测结果均可靠。对两组受试者均采用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对大血小板计数检测。外周血涂片法:先将血小板<110×109/L的样品置于36.5℃恒温箱中25 min, 再用全血复验来消除冷凝集造成的血小板假减。然后做血液涂片来检查9个视野。镜检时重点观察血涂片尾部出现单抗体引起血小板聚集情况。假血小板减少样本在排除上述原因造成的血小板复查结果后仍<110×109/L, 对这些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来确认临床资料检验结果是否相符。显微镜目视计数法:血小板镜下计数按国际血液学复测规则进行评价并结合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情况, 需要显微镜目测计数的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并丢弃第一滴血, 取第二滴血15 μl, 混于2%草酸銨血小板稀释液360 μl中, 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3~8 min后, 再充分混合后注入细胞计数池中8 min, 使血小板完全下沉, 必须在30 min内完成血小板计数后放置样品和保存时间, 在患者血常规检测过程中样品的保存会对血小板产生一定干扰, 主要为临床检测过程中样品放置时间和样品保存容器的清洁度。对于检测仪器应根据粒径进行有效的鉴别, 但对于血小板特性来说则不行, 如果容器的清洁度不好会掺杂相关杂质, 而导致在检测过程中进行血小板检测, 杂质也都参与检测, 对最终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而出现虚假增加的现象。如果样品在保存过程中时间过长, 则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巨血小板的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而对抗凝剂选择和比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选择同一抗凝剂进行临床试验的最终抗凝剂与患者相同, 两种血液的混合比例会对最终检测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阴影。患者表现出高血比的抗凝剂相对不足, 会导致患者血浆中血块增多并导致最终测量节点出现假还原现象。会导致血比太小的抗凝血剂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 患者血小板会出现崩解肿胀并导致与正常血小板大小相同的碎片, 并最终导致患者的血液小板试验结果出现假增加现象。
1. 4 观察指标 比较试验组患者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数量、纠正后血小板数量以及两组1、3周大血小板计数。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试验组患者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 显微镜目视计数法检测血小板数量、纠正后血小板数量均高于外周血涂片法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1、3周大血小板计数比较 试验组患者
1周大血小板计数、3周大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受试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该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患病人数逐年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会给社会带来负担。全血细胞分析是临床诊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血小板是诊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一个动态指标。血小板减少和增加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患者是否使用治疗药物、和患者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准确记录血小板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 临床应合理用药, 否则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75 fl时血液中含有一些细小的红细胞, 这些细小的红细胞会参与患者后期的血小板计数并导致患者血小板出现虚假增加。样品保存时间和抗凝剂的使用、红细胞体积缩小都会对患者的血小板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为了使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应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分析和在显微镜下对患者进行再次计数或再次检测, 有效减少检测误差并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血样检测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随访治疗的准确依据, 为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提供了依据, 显微镜目视计数法需人工复计数及血涂片镜检证实, 并加血小板形态学说明。根据国家临床试验操作规程, 2%草酸铵稀释剂对细胞有较强的破坏能力, 故草酸铵溶出度计数法为血小板计数法, 显微镜目视计数法血小板形态清晰, 并在显微镜下易于鉴别, 且试剂成本低, 是质量评价的首选[3]。观察外周血血小板涂片的数量、形态是临床血液学研究的常规项目[4]。因此, 只有结合不同的检测方法, 才能有效减少大血小板计数的误差,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真实而准确的血小板数据。朱建锋等[5]在两种外周血涂片血小板估测方法的评价中发现, 外周穴涂片估计血小板计数存在误差, 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才能得到有效值。梁巍等[6]在不同检测方法对大血小板计数的对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中发现采取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联合使用, 正确率较高。本試验显示, 显微镜目视计数法检测血小板数量、纠正后血小板数量均高于外周血涂片法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周大血小板计数、3周大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受试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 应采取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和外周血涂片法联合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血小板计数, 可以较少误差, 并且大血小板计数增多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 临床可以采取大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来确定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晓剑, 吴永胜, 付英斌, 等. 深圳市空气PM2. 5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2):207-209.
[2] 赵步长, 赵涛, 宋琳琳, 等. 脑心通胶囊的类阿司匹林作用及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杂志, 2016, 57(15):1337-1341.
[3] 许三雄, 程蕾群.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9, 28(6):737-741.
[4] 于淑红, 赵欣, 高德珍, 等. 血栓弹力图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评价作用. 中国医刊, 2019, 54(8):871-874.
[5] 朱建锋, 张莉, 王蓓丽, 等. 2种外周血涂片血小板估测方法的评价. 检验医学, 2015, 30(10):1027-1029.
[6] 梁巍, 周艳丽, 应媛媛, 等. 不同检测方法对大血小板计数的对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7):60-61.
[收稿日期: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