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药异效互补”理论探讨益气活血通脉法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22例*

2020-10-13 12:16:14魏清琳高丽波郑仕中高春梅李维霞
中医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鼻唇口角针药

范 娥,魏清琳,高丽波,郑仕中,高春梅,李维霞

(1.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研究[1-3]表明:由于面神经位置及走行的特殊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的顽固性面瘫主要表现为面肌运动障碍,口、眼向一侧歪斜,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妨碍患者的社交。西医学常规采用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但疗效欠佳[4]。研究[5-6]证实:中药、针刺作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后遗症。本研究基于“针药异效互补”理论,将内服的经方补阳还五汤联合外治法针刺运用在顽固性面瘫中,旨在探讨通过针药结合在保证治疗安全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2017年1月—2018年9月,笔者采用益气活血通脉法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22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66例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面瘫专科、神经内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并用)、对照A组(单纯针刺)、对照B组(内服中药)。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7]中相关标准。不同程度的患侧额纹消失,皱眉无力,眼睑闭合不全,不能耸鼻,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唇歪斜向健侧,患侧口角下降,口颊食物滞留。部分患者可伴有面部麻木感,患眼溢泪,耳后乳突疼痛或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口干,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过敏,尚可见患侧面部不同程度的僵滞或抽搐。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7]中关于气虚血瘀证的标准。口角歪斜3个月以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程≥3个月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导致的中枢性面瘫者;②颅外伤引起的面瘫者;③坚持配合西医治疗者;④达不到纳入标准并有明显合并症者或兼夹证,未按规完成治疗者;⑤不合作者和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治疗方法

对照A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主穴:患侧阳白、患侧攒竹、双侧颧髎、患侧迎香、人中、患侧地仓、患侧颊车、夹承浆、患侧手三里、患侧合谷、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患侧太溪。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25mm(1寸针)及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1.5寸针)的华成牌不锈钢毫针(由北京科苑达医疗用品厂生产,A161201-A180801),嘱患者仰卧位,用碘伏棉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颜面部穴选用1寸针(地仓透颊车用1.5寸针透刺),平补平泻法(患侧颧髎用补法,健侧颧髎用泻法),其他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针针刺,合谷、太溪平补平泻,余穴捻转补法,留针30 min,1 d 1 次。

对照B组给予单纯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所有中药均来自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并经我院副高以上药剂师鉴定。药物组成:黄芪60 g,当归12 g,赤芍9 g,川芎12 g,地龙9 g,桃仁12 g,红花12 g,木瓜9 g,伸筋草20 g,白芷9 g,白术9 g,制白附子9 g,茯苓12 g。以上药物放入砂锅用约800 mL冷水浸泡30 min,用武火烧开,文火煎煮30 min后药液浓缩至约150 mL;再倒入约500 mL冷水,用武火烧开,文火煎煮30 min后药液浓缩至约150 mL;将两次的药液兑在一起,1 d 内分2~3次服用。1 d 1剂,饭后30 min服用中药。

治疗组给予中药加针刺疗法,方法同对照A组及B组。先服用中药,再进行针刺。

3组均治疗10 d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 d,分别在第2个疗程及第4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中医体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拟订。①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僵硬计3分,面部表情不自然计2分,面部表情基本自然计1分,面部表情自然计0分。②眼裂闭合程度:眼裂闭合不全并露睛过半计3分,眼裂能闭合一半计2分,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计1分,眼裂能闭合完全计0分。③鼻唇沟变浅程度:鼻唇沟变浅明显计3分,鼻唇沟变浅程度不对称计2分,鼻唇沟变浅程度轻,但不对称计1分,鼻唇沟对称计0分。④口角歪斜程度:口角歪斜明显计3分,口角略歪斜计2分,口角基本无歪斜计1分,口角无歪斜计0分。⑤额纹消失程度:额纹完全消失并不对称计3分,额纹变浅不对称计2分,额纹皱额时不对称计1分,额纹皱额时对称计0分。

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拟订。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肌肉及鼻唇沟对称,口角牵正,患侧眼睑闭合良好。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口角轻度歪斜,面部肌肉及鼻唇沟基本对称,患侧眼睑能闭合。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口角歪斜缓解,患侧眼睑用力可以闭合。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3组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对比

见表2。3组对比,经Ridit分析,χ2=7.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3组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对比 例

8.2 3组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对比

见表3。3组对比,经Ridit分析,χ2=9.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3组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对比 例

8.3 3组治疗前后中医体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对比

见表4。

表4 3组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体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对比 分,

9 讨 论

面瘫又称为“口僻”“歪嘴巴”“吊线风”等,其病名、病因病机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长期顽固难愈的面瘫称之为“顽固性面瘫”,但目前对病程的长短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从1~6个月不等[9],临床中一般把持续3个月以上的面瘫定为顽固性面瘫。

“针药异效互补”理念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韩彬主任提出的。他将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概括为3个方面,即同效相须关系、异效互补关系和反效制约关系[10]。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与中药的“针药异效互补”的关系。“针药异效互补”是指针刺与中药的作用性质和作用环节存在较大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要使用针刺和中药同时治疗。临床中,利用针刺外治、中药内服的方式,分别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环节,调节机体的不同体质,从而达到总体治疗目的,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针药异效互补。早在《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中提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针刺与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从内治法与外治法阐述了针刺、药物两种方法的差异。“针药异效互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顽固性面瘫既有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又有邪气瘀阻经络的表现,中药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与牵正散加减,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为治则,针刺取面部局部穴位,手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以疏通经络,使针灸和中药各自发挥其所长,两者表里相配互补,从而增强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

综上所述,目前对面瘫及顽固性面瘫的研究多数只是对中药、针刺及综合治疗疗效观察,但无既观察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又同时兼顾这种疗法起效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的报道。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或针刺配合药物、艾灸等治疗本病疗效肯定,采用针刺、药物等综合疗法较单纯针刺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以能缩短疗程,减少治疗费用开支,值得临床推广。但缺乏各疗法之间关系,从而无法指导临床中的最佳疗法组合。

猜你喜欢
鼻唇口角针药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视角与口角
百姓生活(2019年5期)2019-06-13 00:49:53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两代人的不同
故事林(2018年21期)2018-11-20 05:53:44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船海工程(2015年4期)2016-01-05 15:53:28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